人民日報記者 鄭軼 李碩
體育課,怎么上才算好—撬動學校體育的杠桿在哪里(一)
人民日報記者鄭軼 李碩
學校體育課質量堪憂,可謂老生常談。這些年來,為遏止青少年體質下滑的態勢,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陽光體育、冬季長跑等活動也開展得聲勢浩大。但遺憾的是,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一直難以得到根本扭轉。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學校體育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明確改革體育課程設置等提法讓人眼前一亮。政策好不好,關鍵看落實。如何把這些硬性規定貫徹落實到位?人民日報特別推出“撬動學校體育的杠桿在哪里”系列報道,瞄準問題找對策,探尋落實《意見》的有效路徑。
“今天體育課不上了,改上數學課。”、“這節課先列隊,然后男、女生分組跑圈。”這是“80后、90后”小時候聽過無數遍的話。隨意被擠占的課時、枯燥無趣的內容、嚴防死守的“危險項目”,是不少人的體育課記憶。
一堂堂看似普通的體育課,不僅直接牽動青少年體質的“生命線”,更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一生的運動基礎和體育價值觀。國家之前出臺了不少相關的文件和政策,但體育課這個最基礎的環節,卻始終未能做扎實、做到位。紙面與現實的“落差”,擺在全國所有的大中小學面前。體育課上幾次?學什么?怎么上?真正回答好這3個問題,學校體育才能有底氣。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意見》中明確提到,“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成為了一條“紅線”。
按照有關體育課課時的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每周為4節課,三至六年級和初中階段每周3節課,高中階段每周2節課。而一項調查顯示,中小學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不到70%。“這幾年體育課被擠占的情況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初中畢業班、高中畢業班的體育課,很多仍得不到保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鍵表示。
即便是開足課時的體育課,也可能出現“注水”現象。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邱隘鎮實驗小學校長沈斌坦言:“學校教師編制根據的是班師比或師生比,肯定要優先配備主課老師。體育老師人數不足,基本都在超負荷工作,有時只能由班主任或社會招聘老師代課,體育課容易變成活動課。”在他看來,保障體育課的前提,是要按照學校體育實際需要配備體育老師,并給予單獨的編制。
體育課的“量”相對容易考核,但“質”卻極難統一。出于對安全問題的顧慮,很多體育老師不敢選擇有風險、有對抗、有難度的體育項目。2012年的“全國中小學生體育優質課運動負荷調查”顯示,調查的學校中達到中等強度和高強度的運動持續時間,分別平均不足8分鐘和5分鐘。這樣的體育課對促進學生體能而言,效果并不好。
如果以“開足開好”作為體育課的標尺,城市的情況要好于農村。而重要考試前的時段,則是普遍的“重災區”。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認為,體育課不僅要在制度設計上常態化,關鍵不能定位成“副課”。“以前的文件力度也很大,為什么作用不明顯?主要在于執行不連貫,加大體育課的分量,文化課也得適當做減法。”
河南小伙孔晨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白領,最近他萌生了運動的想法,卻發現除了跑步什么也不會。“身邊很多人加入跑團,也是因為跑步門檻最低,足球、籃球這些項目還得從頭學起。”
孔晨的經歷折射出一個頗為尷尬的事實:上了這么多年的體育課,很多學生卻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運動技能。而在美國,80%的青少年有擅長的運動項目。針對這一現象,《意見》提出“一技之長”的概念,體育課不再只是讓“學生動起來”,而是讓學生掌握具體的運動技能,養成主動鍛煉的興趣與習慣。
從“田徑思維”轉化到“球類思維”,被吳鍵視為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德國曾做過實驗,以球類活動、球類游戲吸引孩子參與鍛煉、建立快樂運動體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連國際田聯都倡導青少年遠離‘枯燥的田徑’,在全世界推出少兒趣味田徑,我們的體育課也應該多樣化,除了基礎教學,引導學生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術。這樣,學生在課外活動時也不會無所適從。”吳鍵說。
沈斌做過比較,美國中小學大多數班級不超過25人,而寧波中小學每班45~50人。不同的國情意味著體育課無法照搬國外,只能因地制宜探索。目前,浙江省在體育教材上有一些創新,比如小學一、二年級是游戲化教學,三、四年級教單個動作,到五、六年級再通過比賽強化;高中階段則采取模塊制,全年級打通,按體育項目分班,讓學生們可以在籃球、足球等項目中自由選擇。

北京香山小學的體育教師齊超在教學中觀察到,從小學到高中的體育課都是“跑跳投”的老三樣,不但學生覺得枯燥,連他都喪失了“教出花樣”的興趣。有的學校開發了很多有趣的特色體育課程,情況大為改觀。“我們現在每周有一節體育課開展民族體育項目,像鯉魚跳龍門、多人競走、鉆木洞、抽陀螺等,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都提高了。”齊超說。
在公共體育設施有待建設、體育文化和氛圍尚未深入人心的情況下,青少年參與校外鍛煉的不到10%,校內體育課成為學生鍛煉的“主戰場”。
然而,體育課在校園中的地位與它的重要性并不相符。不管是簡單化、應試化的體育課,還是隨意性大、不夠科學的體育課,都偏離了學校體育的初衷。“國外的體育課,老師們更多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實用性的教學方法,孩子們在學習中會很開心,而我們過多圍繞技術本身進行設計。”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中小學體育教研員余立峰說。
目前,很多學校內部的評價體系,主要看體育老師帶運動隊的競技成績、運動會成績、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中考體育考試結果等可以量化的指標,而體育課本身的教育質量拿不到數據。正如余立峰所言,“體育老師的績效在體育教學方面體現不了,精力自然放得少,學校管理者更關注運動競賽和大的體育活動,基礎性的東西沒有抓手。”
此次《意見》提出,建立中小學體育課程實施情況監測制度,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負責人業績考評指標。而在這根“指揮棒”之外,下一步更需要細化體育教師的校內考評體系,將體育課的規范性、實際效果在評優評獎中適當傾斜,來調動體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設施、場地都不是決定性的,體育課的好壞,關鍵還是人的作用。體育老師需要更多提高的機會,比如聽課交流培訓,打牢自己的基礎才能教好學生。各個年級的體育課也要注意銜接,別只盯著一個學期去設計課程,讓孩子們學扎實而且能延續下去。”齊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