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聰
?
武術散打鞭腿擊打力量的實驗研究
張 聰
為了分析鞭腿擊打效果,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實驗法,對不同級別運動員鞭腿的三種擊打方法(高鞭腿、中鞭腿、低鞭腿)進行實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1)鞭腿原地單次擊打時,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2)鞭腿原地連續擊打時,連續低鞭腿擊打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連續低鞭腿的擊打力度穩定性最高,連續中鞭腿擊打力度穩定性其次,連續高鞭腿擊打穩定性最小。(3)鞭腿上步擊打時,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4)鞭腿上步連續擊打時,連續低鞭腿擊打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連續低鞭腿的擊打力度穩定性最高,連續中鞭腿穩定性其次,連續高鞭腿穩定性最小。
鞭腿;實戰;對抗;擊打
鞭腿是散打技術中最具威力的腿法之一,它既具有屈伸性腿法的特點, 又具有掃轉性腿法功能,兼具較強的打擊力度和靈活性,在實戰中運用十分廣泛。目前國內對于鞭腿的研究角度多體現于基礎訓練方面,而且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關于鞭腿的研究很少,沒有對鞭腿的擊打效果進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對鞭腿的實證研究支撐。基于此,本研究從實驗研究入手,以鞭腿不同方式的擊打效果為研究對象,以彌補當前對鞭腿實戰研究方面的不足。
選取60-80KG男女運動員各5名,平均年齡為24歲,運動等級在二級以上。
2.1 實驗目的
進行多次鞭腿的三種擊打方法(高鞭腿、中鞭腿、低鞭腿)進行實驗研究,分別對擊打力度、擊打角度、格擋位置、應對不同器械防御效果等方面進行數據統計并詳細分析。
2.2 實驗材料
(1)數字測力拳擊靶1個(顯示能力為3位半,即最大數值為1999。累計力度為6位,即999999)。
(2)拳擊沙袋(離地60公分)。
2.3 測試指標
2.3.1 最大力度
此數據是在選手的運動過程中提取出最大力量的一擊的數值(計量單位Lb),如果當前一級超過以前的最大力度,則更新數值,數據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下同)。
2.3.2 力重比
此數據是最大力除以選手體重,此數據對于體重不同的選手之間的數據進行比較時起到了公平的作用,利用此數據體重較小的選手可以戰勝體重大的選手。此數據反映了運動員的單位體重的爆發力的大小。
2.3.3 能比重
此數據是打擊力總和除以體重。這個數據的實質是每公斤體重所產生的能量不論體重大小公平計算。此數據反映了運動員的單位體重的體能。利用此功能,兩個體重不等的選手也可以進行較量。
2.4 實驗要求
測試時,運動員以實戰姿式站在測試拳擊靶前,當操作人調試好設備后,出"擊打"口令,運動員即可擊打拳擊靶,如果運動員或設備出現故障,則該次測試無效,重測一次。被試參加三組不同方式的擊打測試,第一組為中鞭腿;第二組為高鞭腿、第三組為低鞭腿。
2.5 實驗步驟
第一組:10位測試人員分別進行中鞭腿擊打實驗,分為4項內容:原地單次擊打,原地連續擊打,上步單次擊打,上步連續擊打,腿部準確擊打沙袋視為有效。
第二組:10位測試人員分別進行高鞭腿擊打實驗,分為4項內容:原地單次擊打,原地連續擊打,上步單次擊打,上步連續擊打,腿部端準確擊打沙袋視為有效。
第三組:10位測試人員分別進行低鞭腿擊打實驗,分為4項內容:原地單次擊打,原地連續擊打,上步單次擊打,上步連續擊打,腿部準確擊打沙袋視為有效。
2.6 數據分析
對采集的數據使用過SPSS17.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3.1 原地單次不同擊打方式的效果比較
為了分析鞭腿不同擊打方式的效果差異,對60-80Kg的10名被試的原地中鞭腿(單次)、高鞭腿(單次)和低鞭腿(單次)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原地單次不同擊打方式的效果比較表
從表1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原地低鞭腿為406.75Lb,其次是原地中鞭腿,最大力度均值為383Lb,原地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平均值為110.6Lb;但是力比重的平均值結果顯示,中鞭腿最大,均值為56.08;低鞭腿第二,均值為55.07,原地高鞭腿第三,均值為29.28;能比重最大的是高鞭腿0.7,其次是中鞭腿為0.3,最小的是低鞭腿,平均為為0.115。原地擊打時,低鞭腿的最大力度較高,單次擊打時顯示出:低鞭腿的平均力度最大,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的現象,說明在體重相同的情況下,被試中鞭腿力量最大,然后是低鞭腿和高鞭腿。被試人員選擇適合自己的攻擊距離,對拳擊沙袋進行單次原地中鞭腿時,腿的運動軌跡是由身體中心軸向腿部,力達前端,往往配合腰力,腰發力的有效程度決定了擊打效果,中鞭腿技術相比較于低鞭腿和高鞭腿來講,單位體重發揮出來的力量更為直接,顯示出較高的力比重。
3.2 原地連續不同擊打方式的效果比較
通過對被試的原地連續中鞭腿(5次)、高鞭腿(5次)和低鞭腿(5次)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原地連續不同擊打方式(5次)的效果比較表
從表2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原地連續低鞭腿為558lb,原地連續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為447.8lb,原地連續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為117.8lb;力比重的顯示,低鞭腿最大,均值為79.18;中鞭腿其次,均值為66.76;高鞭腿最小,均值為17.16;能比重也相似,低鞭腿最大,均值為2.82;中鞭腿其次,均值為2.46;高鞭腿最小,均值為0.56。原地連續擊打中,低鞭腿均值最高,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低鞭腿的原地單次擊打規律同樣適用于連續擊打,在體重相同的情況下,被試連續低鞭腿力量最大,然后是中鞭腿和高鞭腿。在對拳擊沙袋的連續擊打過程中,低鞭腿的擊打,發力較為穩定顯示出較高的力比重。能比重是打擊力總和除以體重,這個數據的實質是每公斤體重所產生的能量不論體重大小公平計算,此數據反映了運動員的單位體重的體能,主要是反應多次擊打時的穩定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連續擊打的效果。
在原地擊打的過程中,能比重低鞭腿最大、中鞭腿其次、高鞭腿最小,說明低鞭腿的連續擊打力度較高且差異波動較小,體現出了擊打效果的穩定性,主要是因為低鞭腿過程中的擊打面積較大,能夠讓每次擊打都具有殺傷效力;與此相比較,中鞭腿的路線屬于中線,線與面相比較,擊打范圍縮小,穩定性不足;高鞭腿擊打時主要受力的部位是點,容易發生力量偏移,每次高鞭腿的力量具有不穩定性。從能比重差異可以看出,在原地多次擊打時,單位體重內低鞭腿的效果最好,中鞭腿其次,高鞭腿最小。
3.3 上步單次不同擊打方式的效果比較
通過實驗,上步中鞭腿(單次)、高鞭腿(單次)和低鞭腿(單次)進行的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上步單次不同擊打方式的效果比較表
從表3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上步低鞭腿587b,上步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為443lb,上步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為143lb;力比重的顯示,低鞭腿最大,均值為83.44;中鞭腿其次,均值為66.44;高鞭腿最小,均值為33.6;
可見,最大力度平均值最大的是上步低鞭腿,其次是上步中鞭腿,上步高鞭腿最小。力比重也相似遞減依次是低鞭腿、中鞭腿和高鞭腿。在原地單次擊打時顯示出:低鞭腿的平均力度最大,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的現象。同樣適用于上步擊打方式。在上步鞭腿擊打的過程中,被試運用腰部力量更加有效,擊打顯示出的數據大于原地單次擊打。
3.4 上步連續不同擊打方式的效果比較
研究還對上步連續中鞭腿(5次)、高鞭腿(5次)和低鞭腿(5次)進行了測試,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上步連續不同擊打方式(5次)的效果比較表
從表4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上步連續低鞭腿為614.6lb,上步連續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為560.8lb,上步連續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為113.6lb;力比重的顯示,低鞭腿最大,均值為86.3;中鞭腿其次,均值為84.62;高鞭腿最小,均值為19.3;能比重顯示出,中鞭腿最大,均值為2.86;低鞭腿其次,均值為2.68;高鞭腿最小,均值為0.66。最大力度均值和力比重的均值均呈現出上步連續低鞭腿均值最大、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上步連續擊打并沒有對上步原地擊打產生明顯的影響,低鞭腿的擊打效果還是較中鞭腿更加直接。能比重可以反映運動員的單位體重的體能,主要是反應多次擊打時的穩定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連續擊打的效果。在圖6中,上步連續中鞭腿的能比重均值略大于低鞭腿的均值,差值為0.18。被試在上步連續擊打過程中,受條件的影響,略微的均值差并不能準確顯示出低鞭腿和中鞭腿的穩定性。高鞭腿由于受力點太局限,力量容易發生偏移,穩定性明顯不如其他兩種擊打方式。
4.1 結論
1.鞭腿原地單次擊打時,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
2.鞭腿原地連續擊打時,連續低鞭腿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連續低鞭腿的擊打力度穩定性最高,連續中鞭腿力度穩定性其次,連續高鞭腿穩定性最小。
3.鞭腿上步擊打時,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
4.鞭腿上步連續擊打時,連續低鞭腿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連續中鞭腿的擊打力度穩定性最高,連續低鞭腿力度穩定性其次,連續高鞭腿穩定性最小。
4.2 建議
根據鞭腿的擊打位置不同,中鞭腿、高鞭腿和低鞭腿在實戰對抗中運用的情況也不同。中鞭腿在各種格斗中運用最多最廣,其兼具攻擊距離和擊打力度,達到攻擊目標的腹部、腰部以及胸部等部位的效果;高鞭腿,其運用難度相對較高,需要較好的腿部和髖關節的柔韌性。低鞭腿,相比較其他兩種腿法而言,最具擊打力度和擊打穩定性,唯一的缺點是攻擊范圍較其他兩種腿法要小很多。
在鞭腿的教育訓練中,一方面要進行充分且高強度的基礎訓練,使運動員消除對外形的過分注意,使其運動反射功能不斷地得到完善加強,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能輕松地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連續發出威力無比的鞭腿擊打效果。另一方面,為了使運動員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和更高的訓練目標,應該注重有效的訓練方法。模擬現場教學,結合周圍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面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適合的腿法進行運用。
[1] 張宜康.淺析武術散打中邊腿腿法的運用[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7.
[2] 申國卿.散打邊腿的技術要點和鞭擊力訓練[J].體育函授通訊,2002.
[3] 李恒山.散打邊腿的技術分析與訓練[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
[4] 陸林.散打邊腿的技術分析與訓練方法探討[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
[5] 冀海翔.散打后鞭腿擊打效果的生物力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
[6] 劉存忠.武術散打鞭腿動作二次發力特征剖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
[7] 張勇.散打鞭腿技術動作轉動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Experimental Study of Whip-Leg Striking Force of Wushu Free Combat Movement
Zhang Cong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rikingforce effect of whip-leg , use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imental, made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about different levels of whip Legstriking which include three striking method (high leg whip, middle leg whip, lower leg whip) . The results show that: (1)in single leg whip hit, the average maximum intensity is low leg whip, the second was leg whip, the third high leg whip. (2) When the whip hitting leg-sit continuous, the lower leg whip hitting have maximum power, the middle leg whip was second,highleg whip hitting was third; and the strength stability is the best when used continuous low blows whip leg, the middle leg whip was second,highleg whip hitting was third;(3) when used stepleg whip striking , the average maximum intensity is low leg whip, followed by the leg whip, the high leg whip was third. (4) In the movement of the leg whip hit , the lowintensity leg whip hitting was most powerful, the second was the middle leg whip, the last was high whip leg hit; the highest strength stability in movement was low blows whip leg , the second was middle leg whip, the high leg whip was third.
whipleg; combat; confrontation; hit
張聰(1987-),女,河南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浙江警察學院警察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PE Department of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Zhejiang, China.
G852
A
1005-0256(2016)011-0064-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