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燕,羅春燕,譚青山
?
農村體育場地低效使用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
——基于農民消費微觀視角
張玲燕,羅春燕,譚青山
農村體育場地使用低效主要是國家宏觀調控市場存在誤區、農村中觀基層組織存在問題以及農民微觀消費動力不足三大層面原因造成,研究認為目前農村體育場地使用低效受微觀農民消費動力不足的影響較大。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別從收入水平、體育思想態度、興趣愛好等方面剖析農村體育要實現有效供給改變低效使用現狀的主要路徑。抓住農民健身行為的本質問題,即農民的體育思想認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也分析其次要矛盾對農民健身行為的影響,如其它娛樂項目的沖擊、體育健身氛圍、體育健身督促力度等。
農村體育;使用低效;農民體育思想
近些年,我國農村體育事業發展較快,這與國家頒布的《全面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有很大的關系。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雪碳工程”等援助計劃的作用下,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為農民參與體育鍛煉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能夠很好地滿足農民的體育文化需求[1]。在國家重視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優越環境下,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勢必會在最近幾年內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但是,農村體育場地增加的同時勢必帶來一些新的發展難題,即體育場地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基于微觀層影響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三大因素,即個人經濟能力含消費能力、個人興趣愛好、個人體育思想認知階段。研究認為,農民的經濟水平是其參與體育鍛煉必不可少的物質保障,有了穩定并且較高的經濟水平才能促進其體育消費行為的產生。因此,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一定要立足于農民的實際經濟能力。農民有較好經濟基礎作為支撐,或者說有經濟能力去參與體育消費是農村體育發展的基礎,是政府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的依據(即供應量和供應項目等)。依據農民的消費能力去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是較為科學合理的供需關系,也是解決農村體育場地使用低效現狀的有效途徑。
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一種重要原因是興趣愛好的推動,因此可以說興趣愛好是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因素。從農民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來看,其實際上是對農民體育愛好的一種客觀反映。目前從我國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是以羽毛球、網球為代表的城市文化項目強行植入農村文化土壤、取代農村體育項目的過程。其忽略了農民的實際體育訴求,違背了供需規律的一般原理,農村體育發展慘淡現狀由此可想而知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決定因素是其對體育的認知,即體育意識或體育觀念。一旦他們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必然會對其參與體育鍛煉的頻次和時間產生重要影響,而且還會對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以及體育事業的發展造成實質性的影響。經濟新常態下,農村體育的發展將更多的依賴于擴大農民自身內需。而同化農民體育思想認知,內化農民體育行為是擴大農民體育內需的必經之路和不二選擇。
2.1 農民收入水平對場地使用效率的影響
由于政府在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體育場地中對農民需求現狀和變化趨勢缺乏整體把握,因此農村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體育場地設施供給過剩的現狀。從性質上來說,供給過剩主要指絕對過剩和相對過剩。絕對過剩是指國家提供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數量和種類都超過了農民的實際需求而導致的供給過剩,這種過剩常常表現為場地的廢棄和閑置。而相對過剩是指國家建設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與農民的體育需求不符而導致的供給過剩,這種場地設施往往超過了農民的消費能力[2]。如國家在農村發展網球、羽毛球等城市體育項目,而農民參與此類運動項目就會產生必需體育消費,如購買球、球鞋、球拍等,而這種消費超出了農民對體育消費的實際支付能力,導致農民健身積極性降低,而場地也會遭到閑置荒廢的現象。
從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中得知,農民自身的經濟水平會對政府提供的各種公共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造成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農民的收入水平對當地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的數量、質量以及種類會產生重大影響。研究認為,當前農民對于體育場地的需求主要是由其收入水平決定,在農民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會產生需求其他方面的額外支出,如器材、運動服裝、運動損傷治療等,而農民從自身經濟能力出發會不斷減少體育鍛煉的頻次,因此就會出現場地設施閑置的現象。
2.2 農民體育思想認知對場地使用影響
近年來,黨和政府都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工程,并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作為保障,這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對體育認知的改變,增強了其體育參與意識,推動了農村地區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3]。正是在國家政策的作用下,許多農民都摒棄了“體育即勞動”的體育認知,并對體育的具體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但現實情況卻是,盡管許多農民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仍然不能將這種認知用于指導自身體育健身行為,因此農民參與體育鍛煉和體育認知還存在一定的距離。這其實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認知和行為之間的矛盾,而正是由于這種矛盾的存在才導致農民體育參與情況不佳,農村體育事業發展仍然不是很快。也就是說,當前農民的體育認知還處于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階段,只有在這一階段強化體育認知對參與行為的指導作用,才能促進農民體育認知與參與行為的一致,并快速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4]。農民的體育認知對農村體育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強化農民的體育認知才能實現農村體育真正取得質的發展。轉變農民體育觀念認知,促進其向內化發展,是充分挖掘農民健身內在動力重要路徑。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民的體育認知尚未達到內化階段,并沒有真正理解體育鍛煉的本質特征。因此他們還不能將這種體育認知作為其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所以就無法對其體育鍛煉行為起到積極的作用。農民工的體育行為只有到達內化過程后,才能促進他們體育認知和參與行為的協調一致發展[5]。只有農民真正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才能提高他們自身的身體素質,促進農村體育更快、更好發展。所以,必須要加快促進農民體育認知的內化過程,以達到農村體育健身活動開展的預期效果。
2.3 農民興趣愛好對場地使用影響
農民體育參與的形式太多數是通過參與傳統體育活動來實現的,而農民喜愛的運動的項目也大多數是傳統體育項目。由此可見,傳統體育項目在農村體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發展農村體育也必須要重視傳統體育文化。所以深度剖析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特征,明確其給農村體育發展帶來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此基礎上,反觀國家在農村地區發展現代體育項目慘淡的現狀,場地設施荒廢閑置或成形象工程、農民群眾依舊不健身,身體素質水平得不到提高、更不要談全面普及全面健身運動。現代體育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魅力,尤其是其宣揚的團結協作的競爭精神以及重在參與的體育精神是符合當代人世界觀的,是契合當代城市精神的。但其在農村之所在遭遇慘淡,一方面是農民自身的經濟水平仍舊有待提高,農民體育思想的內化程度還不高,但更多的是這種城市體育文化與農村文化是格格不入的,特別是在受限于農民的經濟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前提下,使得城市體育活動在農村開展面臨很大的問題。
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內容十分豐富,而且種類也相當多,例如風箏、舞龍舞獅、拔河、扭秧歌、太極拳、龍舟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除了有較強的健身價值外,而且還有很重要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等。其扎根于農村文化土壤中,不僅深受民眾喜歡,并且民眾對其具有極高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電視劇《鄉村愛情》獲得的成功就是對這一定理的有效證明,其劇情場景符合農民的價值觀,也更為接近農民的生活習慣,非要容易就引起了農民的共鳴,所以廣大農民們對于其贊賞有加。因此,農村體育的發展也必須要將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注重通過傳統文化增強農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此基礎上,進而培育農民科學的體育健身認知,引導其體育健身參與,實現體育認知和健身行為的協同。重視傳統體育文化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既是對我國多民族基本國情的尊重,也是我國發展特色農村體育道路的需要。
3.1 重視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體育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社會其他許多領域的發展都會造成很重要的影響,所以發展農村體育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和發展趨勢,抓住農村經濟發展的機遇,實現農民經濟結構的優化,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轉變過去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與服務業的緊密結合,通過改革創新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首先,應該改變傳統農業以生產銷售為主的發展模式,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使農業逐步和工業、服務業相結合。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服務化水平,形成生產、運輸、銷售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通過工業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效率;其次,精心培養優質農作物、特色農作物,走綠色、優質、無公害的特色農作物供給道路。經濟新常態下,消費將成為需求的主體,而需求的主體隨著經濟生活水準的提高,對綠色蔬菜、地方特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嚴苛的標準。想推動需求的主體消費,就必須供給綠色、無公害、優質的特色農作物。最后,農業生產也需要與科學技術相結合、與創新相結合,才能確保農業生產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農業生產是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重視農業生產,多元化農業銷售供給道路,轉變傳統農業生產觀念將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為農村體育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3.2 重視農民體育認知內化力挖掘,實現體育思想的內化
促進農民體育認知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所以強化農民體育認知,內化其體育參與行為就顯得格外重要。當前我國農民體育認知普遍處于同化階段,即能正確認識體育的功能作用,但缺乏自覺參與體育的內在動力。因此,需要不斷挖掘農民體育認知的內化力,增加農民體育參與的頻次,促進農村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農民體育健身態度的內化可以通過四大途徑來實現,即健身“榜樣”的帶動、媒體宣傳的勸服、影視熏陶的感染、環境氛圍的潛移默化。農民健身態度的內化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充分利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體育指導員、農村體育骨干等都潛在人力資源,發揮其榜樣帶動作用,帶動農民體育健身的積極性,對促進農民體育建設態度內化有著重要的帶動作用;通過完善的農村體育健身組織、建設充足的體育場地設施、加強體育工作在基層政府政績考察中的比重等來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也是影響人們體育行為的重要手段;通過影視作品對農民體育行為能起到直觀、形象的感染作用,而且效果十分明顯,能夠有效促進農民體育行為的內化。
3.3 基于農村文化發展農村體育,適宜結合現代體育文化
農村文化對農村體育思想的形成極為重要,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念才能促進農村體育的更好發展。當前,我國在新農村體育建設中,采取“統一化”制式建設城市文化體育項目,諸如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這種建設思路其實是與農民體育需求不相符的,也不利于農村體育的發展。基于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從實際出發的原理,農村體育發展只有立足于農村文化土壤中,才能滿足農民的體育文化需求,才能有效改善農村體育“遇冷”現狀。在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時,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體育思想的培育,充分認識到體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只要農民自身在思想層面上認識到體育健身的重要性以及必不可少性,才會真正將體育思想轉換為體育行為,自覺參與到體育健身中去。
民族傳統體育對于傳承和創新傳統體育文化極為重要,所以國家應該重點關注。而現代體育作為當代體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農村體育發展過程中普及現代體育是必不可缺的一步。基于此,根據當前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民體育思想內化程度,認為城市體育項目也要在農村地區發展,但是應以傳統體育文化為主流,立足于農村文化為基點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體育項目。然后輔以城市體育項目,科普現代體育文化,增加農民的興趣愛好范圍,幫助其建立新型體育觀,實現傳統體育項目和現代體育項目的協同發展。
農民消費動力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體育場地有效供給和高效使用。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體育發展提高充足的動力。努力提升農民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為農民奠定體育消費基礎;并且不斷促進農村傳統體育觀與現代體育觀的結合,最終實現農民體育認知的內化。同時,在內化農民體育建設態度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的文化需求,兼顧農民的文化習俗,立足農村文化談農村體育發展,才能實現農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實現體育場地設施的高效使用,進而突破當前農村體育發展瓶頸。
[1] 孔慶波,崔瑞華.農村體育場地的供需認知與矛盾剖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33-36.
[2] 余濤,張世威,王永順,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體育生活方式理念和構建——以安徽歙縣許村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2):11-15.
[3] 儲亞娟.農民體育健身行為實現的內化力挖掘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5):33-37.
[4] 孫季成,章鶯,傅振磊.當代浙江農民體育需求與體育態度的調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2):41-47.
[5] 孔慶波,張玲燕,熊祿全.凱爾曼態度理論視角下農民體育健身知行矛盾與內化路徑探求[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44-148.
Analysis on Factors of Low Use Efficiency of Rural Sports Venue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Lingyan,Luo Chunyan,Tan Qingshan
The low efficiency of rural sports venue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existence of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market, the problem of rural middle-level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ck of farmers' micro-consumption motiv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urrent low efficiency of rural sports venues is impacted by micro-peasant consumption power shor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ways to change the inefficient use of rural sports from the aspects of income level, sports ideology and attitude, interest and hobbies, using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o seize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of farmers' fitness behavior, that is, the peasant sports ideology,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But also analyze the secondary contradictions on the impact of fitness behavior of farmers, such as the impact of other recreational projects, sports fitness atmosphere, physical fitness and supervision efforts.
rural sports; the inefficient use; the farmer sports thought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4YJC890035);重慶文理學院學生科研項目(項目編號:XSKY2015106)
張玲燕(1982-),女,山東濱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管理學。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重慶 402160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G818
A
1005-0256(2016)012-0001-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