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勇
(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 福建 泉州 362100)
?
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發生風險及綜合防控措施研究
陳世勇
(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 福建 泉州 362100)
為更好地保護紅樹林資源,保護旅游資源及生態安全,分析了當前洛陽江紅樹林有害生物發生風險,指出了紅樹林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紅樹林有害生物綜合防控措施。
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發生風險;綜合防控
洛陽江河口生長著中國最北界的紅樹林,其分布范圍北至洛陽橋閘,南至后渚大橋,總面積615.3 hm2,是福建省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也是省級科普教育基地。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紅樹林和珍稀鳥類。
為切實保護紅樹林資源,保護旅游資源及生態安全,筆者就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發生傳播風險及如何加強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綜合防控工作進行了研究。
2.1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發生現狀
近年來,隨著紅樹林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人們漸漸加強了對紅樹林植物的保護并不斷擴大紅樹林的面積,以期紅樹林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雖然紅樹林面積的不斷擴大,但由于種植前沒有進行認真的考查和論證,紅樹林保護與種植出現了種種問題,其中紅樹林的病蟲害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本研究采用線路踏查與樣方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洛陽江河口紅樹林范圍內,調查紅樹林的樹種組成和有害生物的分布情況。洛陽江河口分布有3種紅樹林植物分別是秋茄、桐花樹、白骨壤,其中桐花樹占70%左右,秋茄占30%左右,白骨壤呈零星分布。整體危害的有害植物有互花米草,針對不同樹種進行調查,在秋茄上發現麗綠刺蛾、咖啡豹蠹蛾、蚧殼蟲、潛葉癭和炭疽病,在桐花樹上發現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和炭疽病,在白骨壤上發現煤污病。其中輕度以下危害的有白骨壤的煤污病和秋茄的麗綠刺蛾、蚧殼蟲、潛葉癭、炭疽病。較為嚴重的是秋茄上的咖啡豹蠹蛾,最為嚴重的是在桐花樹上發現的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大面積的毛顎小卷蛾危害,使桐花樹的嫩梢、嫩枝、花蕾、葉片和果實受到極大危害,造成局部桐花樹成片枯死,嚴重地威脅泉州灣紅樹林優勢種的生存。
2.2紅樹林有害生物發生風險分析
2.2.1有害生物病源
目前,洛陽江河口紅樹林已存在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咖啡豹蠹蛾等重大有害生物病源。潮汐現象導致的海水倒灌[2],灘涂養殖和漁民的活動,還有洛陽古橋做為一個旅游景點經常接待大批游客來此游玩,這些不安定的因素為外部有害生物的傳入和洛陽江本區域內有害生物的傳播擴大埋下隱患。
2.2.2寄主植物
紅樹林植物的品種眾多,我國東南沿海紅樹林主要品種有桐花樹、秋茄、白骨壤、木欖、紅海欖、老鼠簕、海漆及海桑等[3]。近年來洛陽江紅樹林一直在擴大種植,樹種以秋茄混交少量桐花樹為主。這為紅樹林有害生物的蔓延擴散提供了寄主條件。
2.2.3傳播媒介
洛陽江河口紅樹林大部分分布在東海入海口處至洛陽古橋一帶。海水、漁民、漁船、游客等做為紅樹林間活動的主體,經常在無意間成為有害生物傳播的媒介,增加了紅樹林有害生物擴散的風險。
2.2.4傳播途徑
以海水做為媒介加上洛陽江紅樹林現有有害生物大部分以蛾類為主,具有一定的遷移性;新種植的紅樹林種苗取自洛陽江原有紅樹林,可能攜帶有有害生物蟲卵;洛陽江紅樹林做為生態保護區,未進行進一步的砍伐開發利用,不存在因紅樹林制品外傳有害生物的可能。說明紅樹林有害生物的傳播可通過主動傳播、被動傳播和人為傳播。
洛陽江紅樹林有害生物的防治每年都在進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總體防控形勢仍不容樂觀,紅樹林有害生物防控還面臨諸多問題。
3.1循環往復,難以根治
每次防治用藥后,有害生物數量在短時間內銳減,雖然每年都有做預防措施,但每年都還是會大規模的爆發。
3.2面積大,難全面
洛陽江紅樹林面積大,防治時難以覆蓋全面,不僅導致防治不徹底,還有可能成為有害生物遷移的一個趨動因素。
3.3防控技術和手段薄弱
人力手工噴藥是洛陽江紅樹林的主要防控手段,導致有害生物的防治比較粗糙,難全面,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同時,防控資金投入不足。
桐花樹毛顎小卷蛾是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的常發生性害蟲[4],麗綠刺蛾、咖啡豹蠹蛾、蚧殼蟲、潛葉癭等間歇局部發生。紅樹林主要病害為真菌病害,其中洛陽江發現的是由擬盤多毛孢菌引起的炭疽病,發生面窄,幾乎不造成危害。近年主要是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大規模嚴重發生,并造成嚴重危害,麗綠刺蛾、咖啡豹蠹蛾、蚧殼蟲、潛葉癭等未造成明顯危害。故綜合防控方法以白、綠僵菌防治和阿維菌素·滅幼脲防治為主,輔以太陽能誘蟲燈防治。
4.1組織措施
明確目標,分解任務,及時將防御目標任務分解下達到各有關單位。完善組織領導機構,成立重點生態區位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督查組。加大宣傳和培訓。通過宣傳車、宣傳標語、有線廣播等形式大力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森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省、市有關精神,提高政府和社會的參與意識,排除群眾的抵抗、干擾、破壞情緒,進一步有序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御工作。強化檢疫執法工作,經常性地開展檢疫執法行動,防止疫情傳入。
4.2經濟措施
加大資金投入。按照“當地政府投入為主,上級財政補助為輔”的原則,多渠道爭取上級重點生態區位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御資金補助,優先落實解決預防資金。
4.3技術措施
加強有害生物監測,發現疑似新的有害生物,聘請有關專家或委托相關科研機構展開調查研究,確定新發生物種,確保防控的全面性和及時性。
4.4推廣生物防治,實施綜合防控
(1)加強紅樹林管理。整治和關閉一些污染性大的污水口,清除林間雜草和病殘體,為紅樹林的生長提供較為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其生長穩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生物防治。采用白僵菌、綠僵菌進行生物防治。病原菌主要通過表皮來侵染蟲體,故可選擇在幼蟲或成蟲大規模發生時投放。投放時用白、綠僵菌配比1∶1的粉炮,5發/畝,選擇清晨林間露水較多時投放。
(3)阿維菌素·滅幼脲防治。在桐花樹毛顎小卷蛾發生高峰期和第一次藥劑有效期末連續2次使用阿維菌素·滅幼脲進行防治,按500 g/畝用量,用機動靜電噴霧機進行噴霧。每日1~2次,選用的時間段為無風日段,早5:30~7:30或晚6:00~7:30,此期間防治效果最佳。
(4)誘殺。于紅樹林岸邊每隔50 m設置一盞太陽能誘蟲燈,在桐花樹毛顎小卷蛾成蟲時期,進行誘殺防治。
洛陽江紅樹林的有害生物主要是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其次是咖啡豹蠹蛾,紅樹林有害生物的主動傳播和被動傳播及人為傳播對洛陽江紅樹林的生態環境構成嚴重的威脅,需要引起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目前,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經過多年的綜合治理,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并摸索出了一套確實可行的防控方案,但由于紅樹林有害生物存在循環往復暴發,因此難以根治。針對洛陽江河口紅樹林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問題,應從組織措施、經濟措施、技術措施等方面,加強疫情監測和人員技術培訓,采取有力措施,建立無公害綜合防治體系。運用白、綠僵菌防治和阿維菌素·滅幼脲防治為主,輔以太陽能誘蟲燈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以遏制洛陽江紅樹林有害生物的傳播擴散,實現有蟲不成災的目標。
[1]丁珌. 紅樹林害蟲研究現狀與啟示[J].防護林科技,2010( 2) :55~58.
[2]紀丹紅,紀燕玲. 紅樹林病蟲害發生及其防控技術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1,103(4):100~101.
[3]莊鑫龍, 林晶, 李裕紅 我國東南沿海紅樹林蟲害狀況及防治[J].海峽科學,2011(7):19~20.
[4]丁珌,黃金水,吳壽德,等. 桐花樹毛顎小卷蛾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J].林業科學,2004, 40(6):197~200.
[5]蔣學建,羅基同,秦元麗. 我國紅樹林有害生物研究綜述[J]. 廣西林業科學,2006(2):66~69.
[6]李云,鄭德璋,廖寶文,等. 紅樹林主要有害生物調查初報[J]. 森林病蟲通訊,1997(4):12~14.
[7]張志才. 福建省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區域功能和建設發展布局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7.
[8]何緣. 紅樹林生態恢復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2016-05-29
陳世勇(1978—),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方面的工作。
S763
A
1674-9944(2016)14-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