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 杜文麗
(河北省霸州市環境保護局, 河北 霸州 065700)
?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及對策
張雅娟, 杜文麗
(河北省霸州市環境保護局, 河北 霸州 065700)
介紹了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指出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農村環境治理的詳細措施,以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農村; 環境問題; 治理措施
隨著以使用機械、農藥、化肥為基本特征的工業化農業的發展以及鄉鎮企業雨后春筍般的興起,使得農村的環境問題變得異常嚴峻,嚴重制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為此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曾先后多次召開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專項工作會議,部署和研究解決這一難題。然而由于農村環境問題具有影響因素多、影響范圍廣、影響程度大等特點,因此短時間難以顯現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這一領域的研究。筆者在系統地分析了農村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后,探討了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以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關鍵所在。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和各種人為因素以及自然的損毀退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
2.1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2.1.1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不得當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農村,各種生產、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現。在街道上,垃圾堆隨處可見。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爛酒瓶等,不僅影響農業生產,還成為疾病的傳染源,危及人體健康,破壞人們的生存環境。
2.1.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低
農村的生活污水處于無序排放的狀態。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都是順著自制的排水溝流到田地里。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期,農村生活污水成分簡單,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隨著我國農村的城鎮化不斷發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簡單,加上農民對環保意識的欠缺,同時也受目前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使得城鎮生活環境的污染程度不斷加深。
2.1.3土地污染日趨嚴重
在農村,由于缺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公眾環境意識,不是靠改良種苗提高抗病能力來提高產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遇到雨水沖刷,化肥農藥便滲入地下或流入河流。農用化學品的過量使用,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同時,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并威脅到農村人口的健康。
2.1.4農民健康狀況堪憂
據有關資料[1]顯示,我國農村有3億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其中超過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導致的飲源水質不達標;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死亡率逐年上升。
2.2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原因分析
目前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經過我們分析發現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幾點。
2.2.1部分農村居民的環境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農村生產技術落后,信息資源匱乏,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養成了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譬如缺少科學種田的指導,濫用化肥和農藥;衛生條件差,垃圾隨處扔等。環境意識的淡薄使農民養成了不注重環保的生產及生活習慣。
2.2.2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在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勢下,針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說廣大的農村了。環境保護資金[2]投入不足,導致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境保護隊伍自身建設跟不上形勢需求,環境保護機構設置滯后,缺乏有效的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手段,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實。
2.2.3農村環境監管力量過于薄弱
國家環境保護的重點都在于城市的污染問題,而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則長期沒有受到重視。環境保護政策、環境保護機構、環境保護人員以及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均供給不足。雖然現在許多地方鄉鎮一級的政府也建立了環境保護機構,設立分管領導,認真履行環境保護職責。
2.2.4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虧泛規劃
與城市系統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規劃在農村難見身影,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嚴重欠缺,致使農村環境保護形勢越來越嚴峻。環境監測、環境監理和環境監察在農村都有非常多的死角。
2.2.5生產、生活、工業三大污染在農村蔓延
從生產污染來看,農民在使用化肥、農藥上缺少科學性。流失的化肥、農藥和隨手扔掉的農藥瓶很容易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從生活污染來看,由于農村很少有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再加上農民環保意識匱乏,生活垃圾隨手亂扔,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從工業污染來看,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城鎮的環境保護“門檻”越來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很難在城鎮立足,于是轉向廣闊的農村。也正因此,農村的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3.1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常言道“唯有凈土,才有潔食”。 要以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提高農藥化肥有效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大力發展有機 綠色生態農業,確?!懊状?、菜籃子”食品安全。歸根結底,造成農村環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們的重視程度不夠,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新農村的建設。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切實提高農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引導他們清潔生產文明生活。環保部門通過“環境提示教育”這一有效形式,用身邊的反面案例,使廣大干部群眾從內心深處受到震撼和教育。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機遇,把“環境怡人、村鎮宜居”理念充實到“村容整潔”的總體要求中,抓好改廚、改廁、改圈及沼氣池建設,讓農村的村容整潔起來,鄉風文明起來,居住環境怡人起來。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及參與環境保護的消極性是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難度所在,所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與治理,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務之急。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和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3.2積極向農民推廣先進農業技術,解決好農村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
農民的許多不環保的生產習慣多源于落后的生產技術。加大政府對農村事業的投入,多向農民宣傳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項工作難度大、資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成立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協調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層人員的各項素質提高了,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環境保護的目標才能盡早實現[4]。
3.3加強領導,營造農村環境保護濃厚氛圍
政府應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項活動負責到人,建立長效保潔隊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盡量避免因為環境問題而阻礙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重視農村環境問題,勢必會出現農村環境污染規模和影響的不斷擴大,進而最終影響到城市,這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5]是相悖的。
3.4構建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環境質量
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作為各級干部培訓的重要內容,提高其遵守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堅持特色經濟與綠色經濟齊抓共促,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的同時,體現生態保護的綠色觀念。大力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實用技術,加快建立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大力推廣平衡施肥、精量施肥技術和生態防治技術,從源頭上[6]控制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用水、用肥的效率。遵循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嚴格執行畜禽養殖業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科學劃定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關閉取締禁養區內的養殖企業,加強畜禽養殖企業監管。
3.5杜絕工業污染,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把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保證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按照環境功能區劃工業企業相對集中的原則,合理規劃村鎮工業布局,實行污染集中控制與治理。堅決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防止“十五小”、“新五小”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防止污染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針對不同情況提出保護水源地的具體措施,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加快小城鎮、農村新型住宅社區污水處理建設步伐,讓農民喝上干凈衛生的水。進一步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扎實開展專項執法檢查,依法查處農村環境違法違紀問題[7]。
3.6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方向
一個國家經濟方式的轉變無疑需要千千萬萬個企業、億億萬萬個人所拉動。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需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物質生產為驅動的發展模式逐漸轉變到一種靠人力資本,智力和革新為主驅動的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才能有望實現進一步的提升。但是目前由于片面追求GDP和經濟效益,甚至不惜犧牲生態環境謀求經濟發展,農村生態條件日益惡化,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致使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生存條件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推進農村整潔工程建設迫在眉睫[8]。為此,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9]為指導,從片面推崇GDP的政績觀中解放出來,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機構與體系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提倡科學種田,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從根本上把農村整潔工程建設抓出成效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做法如下。
(1)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相關宏觀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微觀基礎和市場體系等關鍵領域的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立全球化參與應對機制,推進對外經貿體制改革。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2)加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要通過企業改革產權改革為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運行構造合理的微觀基礎,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形成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加速市場化進程,建立有利于技術進步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激勵機制。加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
(3)加快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技術進步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要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
(4)根據發展循環經濟要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經濟建設的前提基礎與關鍵都是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從一開始就要高標準、嚴要求,不能為了經濟數據的一時增長而犧牲環境社會和子孫后代。遵循循環經濟規律,根據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采用合理良性的設計生產和營銷理念與方式將是必需和緊迫的。長期以來,利用我國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的低價格而延續下來的粗放型的外延擴大再生產方式必須放棄。傳統的高投入、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低品質、無品牌的設計、生產、營銷理念和方式必須放棄。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生產長期過剩市場長期飽和,在這個時候要讓官員和企業家明白,產品不是賣的越多越賺錢,而是賣的越少越賺錢。但從另一方面講,又一定要為地方和企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集約型的內涵擴大再生產方式就成為必需。內涵擴大再生產方式的特點是創意新、高人力資本投入、高科技、低成本、高品質、高利潤、大品牌、搶占價值鏈的高端。由于全球經濟危機,全球經濟將進入長達10年的調整期,這一期間經濟增長較慢,市場格局變化較快,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機會較多。從長期看,這為農村生態經濟區采用集約型的內涵擴大再生產方式贏得了時間。我國基本上走的是一條粗放經營的經濟發展路子。它曾對我國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和國際競爭的加劇。這種方式越來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經濟增長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從影響經濟增長的多個因素分析,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快進行行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盡早完成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10]。
[1]余華江.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其治理對策分析[J].農家之友,2009(16).
[2]唐楠.淺談農村存在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及其防治對策[J].科技資訊,2010(25).
[3]致公黨重慶市委會.加大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環境污染監管及治理的力度[J].中國發展,2010,10(3).
[4]章力建,朱立志.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及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6):1~6.
[5]陳智乾.江蘇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調研與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新農村建設,2008(3):157~158.
[6]蘇楊.浙江經驗:“三生統籌”理念下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J].環境保護,2006(4):79~84.
[7]封燕.農村水污染防治與新農村建設[J].青海環境,2008(1):32~33.
[8]時振謙.關于新農村建設中環境污染治理的建議[J].決策探索,2006(10):8~9.
[9]金曉燕.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之淺見[J].魅力中國,2009(10):105.
[10]張笑歸,劉樹慶.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4):100~102.
Discussion on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Zhang Yajuan,Du Wenli
(BazhouMunicipalEnvironmentProtectionMonitoringStation,Bazhou,Hebei065700,China)
Firstlythispaper drew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rom the statu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then it analyzed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inally it elaborated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easures.
rural area;environmental problems;control measures
2016-05-21
張雅娟(1979—),女,工程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環境監測及保護工作。
X831
A
1674-9944(2016)14-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