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聰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37)
?
經濟發展“新常態”對城市郊區化的指導意義
劉 聰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37)
指出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一些大城市出現了城市郊區化的趨勢。分析了城市郊區化出現的背景和影響因素,嘗試性地從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論角度,針對城市郊區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土地、交通、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案。
城市郊區化; 影響因素; 經濟“新常態”; 指導意義
城市郊區化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階段,并不是城市化水平的下降,而是城市不斷擴張的發展趨勢,是一種泛城市化,屬于一種分散的城市化。由于中西方國家的發展存在很大差異,包括發展速度、經濟基礎、社會發展階段、社會人文背景等,西方城市早在19世紀20、30年代就開始進入城市郊區化,由最先的居住郊區化到就業郊區化以及服務的郊區化。而我國的郊區化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主要集中在國內幾個主要的大城市[1]。同時,由于中西方國家的這種巨大的差異背景,城市郊區化產生的出發點也就不同。以美國為典型的西方國家,城市郊區化與其說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如說是對種族以及城市生活的逃避和恐懼[2]。相比而言,中國的城市郊區化更多的是在于政府主導下的城市擴散過程,改革開發以來中國體制轉型的具有漸進性和不徹底性,導致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績和眼前利益,造成了很多政府導向性的不合理規劃。中國這一獨特的國情,就決定了中國在城市郊區化過程中必定會出現許多約束因素。
2.1土地資源的約束
土地資源是城市郊區化發展的一項首要因素,在城市郊區化發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面臨著土地資源日益減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積成為一個巨大挑戰,耕地面積就更為稀缺,加強農業土地資源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進行的城市郊區化發展,房地產開發用地和農業用地之間必然會產生巨大沖突。所以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郊區郊區土地資源是重中之重。
“從中國現有的土地政策來看,中國目前土地有國有和集體兩種所有形式,即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去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法規對集體土地實行征用”[3]。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政府主導”型的郊區土地的規劃模式。郊區化就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功利色彩”。而政府為了政績,在建設規劃中會出現管理失控、越權批地、亂占農耕地、占而不用等現象,郊區開發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粗放式的開墾行為,造成本來就稀缺的土地資源大量浪費。
2.2交通狀況的約束
交通狀況是否發達,直接制約著城市中心與郊區的連接程度,自然也直接制約著城市郊區化的發展程度。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各大城市普遍開始了大規模的道路工程建設。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城區與郊區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極大的促進了城市郊區化進程的進度。但是在交通道路修建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變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的不合理?!案鞔蟪鞘衅毡檫M行了大規模的道路建設,但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重視的只是主干道擴建、快速路建設,原因是主干道對其政績見效快。而對其他層次的路網,包括次干道和支路系統,既沒有系統的規劃調整,也沒有系統的建設計劃,結果是大量的交通都集中在主干道,次干道標準低,不成系統,支路更無法承擔所要求的交通量”[4]。另一方面是,交通道路的配套設施不完善。交通狀況不僅僅是指交通道路的狀況,還包括交通運輸過程中的配套設施,如加油站、候車區、減速帶、標志牌、綠化帶、公交車專用道等等。這些基礎配套設置的完善,有利于保障交通運輸過程中的順暢。國內很多地方交通道路修建的很完善,但是由于交通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造成道路擁堵、車輛緩行甚至導致交通事故的頻繁發生。這樣一來不僅沒有方便城區與郊區之間的聯系,而且還造成了許多城市郊區化過程中的一些新問題。
2.3環境狀況的約束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大城市中心的人群,隨著社會的發展,基礎的物質環境已經不能限制這部分人的發展,他們轉而追求精神環境的改善。例如:新鮮的空氣、居住環境的綠化、田間的體驗、熟悉友好的鄰里關系等等。這些條件在大城市中心已經難以實現,因此城市中心的人民轉而向郊區開始追尋,這樣一來郊區所特有的環境成為城市郊區化的一劑“催化劑”。然后,在城市郊區化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影響環境狀況的制約因素。
隨著郊區本土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區中心老工業的轉移,給郊區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由于轉移的過程中并沒有技術升級,也造成了郊區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例如,大量工業的遷入郊區,而污水處理設施并沒有升級,造成郊區人民生活用水的破壞;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氣體的排放出,造成郊區的空氣質量下降等。
2.4基礎設施的約束
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變得越來越健全?;A設施的完善和健全,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郊區居住,促進了城市郊區化 的進程。但是,大城市的郊區在醫療、教學、文化設施、衛生設施等方面還明顯低于城市中心,如果沒有合理地規劃,就會產生城市郊區的居民上學難、看病難等社會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市郊區化的進度。當城區人口由于各種原因而來到郊區,但是面對不同的人生價值和追求,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2.5郊區本身個性、特色的約束
除了郊區特有的綠化環境和田間生活,郊區本身獨有的個性、特色也是城市郊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郊區本身特有的歷史古跡、文化遺產、風俗習慣、生活態度等等。然而在中國特有的城市郊區化進度,導致政府在規劃郊區建設的過程中,過分追求政績、效益等物質上的東西,盲目效仿經濟發達地區,從而造成了“千城一律”的現象。當城市中心的居民為了追求某一郊區本身的個性、特色而遷居至此時,原本吸引自己的東西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心的“過去式”。必定會影響城市郊區化的進度和發展。
中國經濟新常態是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呈現的一種狀態,表現為經濟相對穩定、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發生諸多重大轉變,與傳統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有本質區別?!彪m然這一理論屬于經濟范疇,但是對于城市郊區化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對于城市郊區化過程中出現的土地粗放性開墾的過程,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優化郊區土地資源配置,提高郊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注重土地內涵立體利用所帶來的長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市場的需求,進行郊區土地的合理規劃,一方面可以減少由于政府干預造成的土地浪費現象,另外一方面還可以滿足以城市郊區化為目的的土地利用程度,從而推進城市郊區化的進程。
3.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完善交通設施建設
交通規劃中出現大規模、多次地修主干道、快速路,而忽視次級公路的維修和交通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原因在于修建主干道、快速路對于當地負責機關政績時間短、見效快,而修建次級公路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從根本上來看,原因在于政府過于嚴格的管控,沒有適當放權,市場喪失了其應有的靈活性。以市場為主的調控,自然會以供需關系為基礎依據,根據城市產業與人口分布郊區化的趨勢,調整城市交道線路與交通服務設施的布局,建立與郊區新建工業及居住區相配套的交通線路與服務設施,避免了大量重復浪費的工程也促進了次級公路的整修。
3.3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
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大部分都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加大郊區對這些方面的投資,一方面滿足了郊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保障了郊區優于城區的自然環境。滿足城市中心人們遷居郊區追求的“精神”享受和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
3.4加大政府對郊區基礎設施投入,提高人力資本質量
政府應從城市總體布局出發,加大對郊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是教育、醫療、住房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逐步縮小郊區與城市中心之間在這些方面的差距,提倡教育公平、醫療公平和住房公平。這樣才可以使郊區健康、持續地發展。促進城市郊區化這一趨勢順利進行。
3.5建設發展以保留當地個性、特色為前提
加強對郊區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基礎設置建設,縮小城市中心和郊區在這些方面的差距,切實解決郊區人民教育公平、“看病難”、文化娛樂設施落后單調的問題。保障城區人民在郊區可以享受到相近或是同等的生活體驗。但是在完善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必須是保留當地的個性、特色,例如當地獨有的歷史古跡、文化遺產、特色產業、習慣風俗等,杜絕“千城一律”的現象。
城市郊區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必經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面臨很多負責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政府主控的特殊背景之下,這一過程就變得更加復雜。然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經濟發展“新常態”雖然是在經濟方面上的一個指導策略,但是通過學習和理解,對我國當今城市郊區化的進程也有著重要意義。
[1]馮健.我國城市郊區化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人文地理,2001(6):30~34.
[2]徐苗,楊震. 起源與本質:空間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封閉住區[J]. 城市規劃學刊,2010(4):36~41.
[3]周天勇. 土地制度的供求沖突與其改革的框架性安排[J]. 管理世界,2003(10).
[4]鄭立波. 中國城市郊區化主要約束因素分析[J]. 齊魯學刊,2005(6).
2016-05-30
劉聰(1988—),女,北京工商大學碩士研究生。
F291.1
A
1674-9944(2016)14-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