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梅,劉 利
(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4;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
陜西兩縣4~6年級學生家庭教養方式調查
雷曉梅1,劉 利2
(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4;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目的 對陜西關中澄城、白水兩貧困縣小學高年級兒童的教養方式進行抽樣調查研究,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于2016年5月選取兩縣共4所小學4~6年級944名學生,用程灶火編制的“家庭教養方式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在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中,不同性別兒童在激勵-懲罰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3.491、3.143,均P<0.05);不同年級學生在尊重-羞辱、寬容-放縱、管教-控制維度上的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8.589、4.100、11.300,均P<0.05);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兒童在民主-獨裁、關心-袒護、寬容-放縱、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14.830、6.996、3.693、12.600、13.200,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兒童在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4.960、6.230,均P<0.05);不同家庭類型兒童母親教養方式各維度得分之間無差異,但父親教養方式在溫情-粗暴維度得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470,P=0.016)。結論 陜西關中兩貧困縣家庭在養育兒童中存在消極的教養方式,同時也有條件教養方式,應該引起學齡兒童家長們的重視,也應該開展在家長中教養方式的宣教工作。
教養方式;學齡兒童;陜西貧困縣;家庭類型;文化程度;經濟狀況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或其他主要監護人在撫養和教育子女過程中的態度、行為和方式方法的總體概況。對于學齡兒童而言,家庭是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其撫養人的教養方式跟兒童的健康發展息息相關。有關家庭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近年國內外也見有報道[1-3],但對于地處陜西經濟欠發達的貧困縣兒童教養方式未見報道。本文對陜西關中兩貧困縣兒童的教養方式進行了抽樣調查研究,現報道如下。
1.1對象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于2016年5月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陜西關中地區的澄城、白水兩縣各4所小學4~6年級學生。本次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960份,有效問卷944份。其中男生477人,女生467人;四年級331人,五年級274人,六年級339人;家庭經濟狀況(按年收入統計)貧困(<2 800元)的237人,一般(2 800~10 000元)的590人,較好(>10 000~20 000元)109人,富裕(>20 000元)的8人;父親文化程度為小學的120人,初中527人,高中190人,大學107人;母親文化程度為小學的124人,初中536人,高中187人,小學97人。
1.2研究工具
1.2.1 家庭教養方式問卷
家庭教養方式問卷(Family Upbring Style Questionaire,FUSQ)是由程灶火[4]于2009年編制,2011年完成標準化和信效度驗證后使用。該量表包含接納-拒絕、民主-獨裁、尊重-羞辱、關心-袒護、寬容-放縱、激勵-懲罰、理解-責備、溫情-粗暴、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等10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12個條目(6個正性條目,6個負性條目),然后按照記分將每個維度所包含條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維度分,得分范圍為12~60分,分數越高表示教養方式越積極。該量表分半信度略高于a系數,父親版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637~0.869,母親版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635~0.865之間。問卷均由學生填寫。
1.2.2 教養方式分型
①積極教養方式:包括接納、民主、尊重、關心、寬容、激勵、理解、溫情、管教等教養方式;②消極教養方式:包括拒絕、獨裁、羞辱、懲罰、粗暴、控制、苛求等教養方式;③條件教養方式:包括袒護、放縱和期望等教養方式,其中袒護和期望在積極教養方式因子上也有中等負荷。
1.3統計學方法

2.1不同性別兒童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得分的比較
在父親教養方式中,不同性別兒童在尊重-羞辱、激勵-懲罰和管教-控制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母親教養方式中,不同性別兒童僅僅在激勵-懲罰維度得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兒童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得分比較±S)
注:*P<0.05,**P<0.01,***P<0.001。
2.2不同年級兒童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得分的比較
在父親教養方式中,不同年級學生在尊重-羞辱、寬容-放縱、管教-控制及期望-苛求4個維度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兩比較發現,在尊重-羞辱(Q=5.061)、寬容-放縱(Q=3.843)、管教-控制(Q=5.672)和期望-苛求(Q=5.348)維度上,四年級組高于(或低于)五年級組(均P<0.05);在尊重-羞辱(Q=4.757)、管制-控制(Q=6.354)維度上,四年級組均低于六年級組(均P<0.05);在期望-苛求(Q=4.741)維度上五年級低于六年級(均P<0.05)。
在母親教養方式中,不同年級在接納-拒絕、民主-獨裁、尊重-羞辱、關心-袒護、寬容-放縱、理解-責備、溫情-粗暴、管教-控制8個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兩比較發現,在民主-獨裁(Q=3.795)、尊重-羞辱(Q=6.219)、寬容-放縱(Q=5.155)、理解-責備(Q=3.973)、溫情-粗暴(Q=3.730)、管教-控制(Q=3.783)維度上,四年級組均低于五年級組(均P<0.05);在尊重-羞辱(Q=3.960)、管教-控制(Q=6.325)維度上四年級組均低于六年級組(均P<0.05);在接納-拒絕(Q=3.657)、關心-袒護(Q=3.872)、寬容-放縱(Q=4.203)維度得分上五年級組均高于六年級組(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兒童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得分比較±S)
注:*P<0.05,**P<0.01,***P<0.001。
2.3不同經濟狀況家庭教養方式得分的比較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兒童在民主-獨裁、關心-袒護、寬容-放縱、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發現,在民主-獨裁(Q=5.676)、關心-袒護(Q=5.017)、管教-控制(Q=6.252)、期望-苛求(Q=5.487)維度得分上,貧困家庭組均低于一般經濟狀況家庭組(均P<0.05)。在民主-獨裁(Q=7.381)、寬容-放縱(Q=3.841)、管教-控制(Q=6.093)、期望-苛求(Q=6.904)維度得分上,貧困家庭組也低于一般經濟狀況家庭組(均P<0.05),見表3。

表3 不同經濟狀況家庭教養方式得分比較±S)
注:經濟狀況是富裕的僅8例,無法進入統計;*P<0.05,**P<0.01,***P<0.001。
2.4不同文化水平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得分的比較
父親不同文化程度的兒童在民主-獨裁、寬容-放縱、管教-控制、期望-苛求4個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兩比較發現,父親小學和初中文化的兒童在民主-獨裁得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Q=3.825,P<0.05);在寬容-放縱(Q=3.524)、管教-控制(Q=5.355)維度得分上,父親初中文化組低于高中文化組(均P<0.05)。
母親不同文化程度的兒童在管教-控制、期望-苛求2個維度得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2.911、6.394,均P<0.05)。兩兩比較發現,在管教-控制(Q=3.183)、期望-苛求(Q=4.472)維度得分上,母親文化程度小學組均低于初中和高中組(均P<0.05);在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也低大學文化組(Q=4.704,P<0.05),見表4。

表4 不同文化水平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得分比較±S)
注:*P<0.05,**P<0.01,***P<0.001。
2.5不同家庭類型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得分的比較
不同家庭類型兒童母親教養方式各維度得分之間無差異,而父親教養方式僅僅在溫情-粗暴維度得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470,P=0.016),分別是核心家庭得分33.37±5.526,大家庭33.28±6.056,重組家庭31.06±7.895,單親家庭37.69±7.427,其他家庭33.56±6.090。大家庭和重組家庭類型組得分均低于單親家庭兒童組(Q值分別為3.992、4.352,均P<0.05)。
FUSQ主要用于兒童和青少年主觀感受到的家庭教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父母或主要撫養人教養方式的滿意程度。本研究選擇了陜西省澄城、白水兩個經濟相對欠發達的縣城,農村人口占全縣人口的75%,70%的青壯年基本常年外出務工,其子女中部分是由祖輩代養或者只是父母親一方撫養。家庭管教方式中撫養人的價值觀、言行以及行為習慣對兒童認知和行為影響極深[5]。據調查42%~90%的家庭均存在各種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6]。
3.1不同性別、年級與教養方式
國內外學者研究,父母對待不同性別子女的教養方式有所不同[7-8]。本研究顯示:在父親教養方式中,不同性別兒童在尊重-羞辱、激勵-懲罰和管教-控制維度得分上有差異;在母親教養方式中,僅激勵-懲罰維度得分上有性別差異。可能在對待子女的教養方式上,父母親大多以激勵的教養方式,但父親在對男童的教養方式上也常采用羞辱和控制消極的方式。在父親教養方式中,在尊重-羞辱、寬容-放縱、管教-控制及期望-苛求4個維度上存在年級間差異;而母親教養方式中,在大多數維度上得分有差異。但無論是在父親還是母親教養方式中,四年級兒童在尊重-羞辱、管教-控制維度上均低于五、六年級。可能隨著兒童年級越高,其知識攝取越廣,在事物的認識上有一定的辨別意識,粗暴、控制這種簡單的教養方式被兒童所抵制,相反,其在成長中更希望得到家長的尊重[9]。
3.2不同經濟狀況家庭與教養方式
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的學生普遍有依賴性較強的表現,其平日無憂無慮,在家里受溺愛型教育的方式較多,多數不能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之中,獨立生活的能力較差,缺乏韌性。收入較少的貧困學生覺得壓力重重,焦慮不安,缺乏自信,心理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10]。這表明家庭經濟水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本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兒童在民主-獨裁、關心-袒護、寬容-放縱、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有差異,其中,貧困家庭在民主-獨裁、寬容-放縱、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均低于經濟一般和較好家庭組。說明經濟狀況越好的家庭,越趨向于民主、寬容、管教、期望的積極教養模式。
3.3不同文化程度與教養方式
文化程度不同對兒童的管教方式不同[11-12]。有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主要和父母的職業及受教育程度有關[13]。家庭是兒童生活最重要的環境,父母是兒童接觸的最重要的社會因素,因此家庭環境、教養方式等相關社會心理因素對個體身心發展至關重要[14]。因本文選擇的都是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城鄉結合部4所學校,其父母職業大部分以農民工為主,職業相對單一,未做統計比較。但發現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對兒童教養方式有所不同:父親不同文化程度的兒童在民主-獨裁、寬容-放縱、管教-控制、期望-苛求4個維度得分上有差異,其中,父親小學和初中文化的兒童在民主-獨裁維度得分上有差異;父親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兒童在寬容-放縱、管教-控制維度得分上均有差異。可見,管教方式中父親主要傾向于獨裁、放縱、控制、苛求的消極管教方式,分析原因,很多兒童的父親常年大部分時間在外打工,日常生活中與子女接觸甚少,對教育子女缺乏耐心,教育方式往往出現要么獨裁、要么放縱兩極分化的管教模式。本研究還發現母親不同文化程度的兒童在管教-控制、期望-苛求2個維度得分上有差異,其中,在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小學組低于初中和高中組,在期望-苛求維度得分上也低于大學組。可見,母親偏多采用管教和期望兩種教養方式,尤其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對兒童的教養方式似乎更嚴厲,分析原因可能是很多文化水平低的家長將自己未實現的大學夢強加于子女身上,再加上目前教育競爭激烈,使得其對兒童教育期望值很高。
3.4不同家庭類型與教養方式
家庭環境是由于家庭成員的行為方式決定的,其觀念、理念和行為方式決定了家庭環境的優劣[15]。在重組家庭和單親家庭中,兒童相對缺少愛護和關懷,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易使家長在對兒童的管教方式上出現偏激[13]。本研究發現,不同家庭類型兒童母親教養方式各維度得分間無差異;而父親教養方式在溫情-粗暴維度得分上,大家庭和重組家庭類型兒童分別與單親家庭類型兒童有差異。說明單親家庭的父親在管教子女方面更傾向于粗暴的消極方式。分析原因,與單親家庭中父親復雜的角色有關,既做父親又做母親使得父親既要承擔家庭收入重擔又要照顧子女日常生活瑣碎細節,因此從耐心上就不及其他家庭類型的父親有情感溫暖。
總之,教養方式在兒童的成長中非常重要,作為家長,應該及時認識到消極的教養方式給子女成長帶來的弊端。為了確保兒童身心健康,家長在養育子女中應該及時調整恰當的養育方式,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教育,以促使兒童健康發展。
[1]郭雨,劉堃,翟燕雪.離異家庭兒童青少年家庭教養方式與心理韌性相關性[J].中國學校衛生雜志,2016,37(5):701-703,707.
[2]Bax A C, Shawler P M, Blackmon D L,etal.A phenomenologic investigation of pediatric residents' experiences being parented and giving parenting advice[J].Psychol Health Med,2016,21(6):776-785.
[3]Huang X Q, Zhang H M, Li M C,etal.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f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J].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2010,13(4):401-406.
[4]程灶火.家庭教養方式問卷[M]//楊玉鳳.兒童發育行為心理評定量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525-527.
[5]寇洪德.兒童青少年主要健康問題及應對策略[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4):180-181.
[6]賈曉波.家庭教育不當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2):18-19.
[7]Peter C R, Tasker T B, Horn S S.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comprehensive and inclusive sexuality education[J].Health Education,2015,115(1):71-92.
[8]Song Y.The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J].Health Education,2015,115(1):93-104.
[9]袁碧濤,董國營,林應和.特殊家庭與兒童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27(4):207-209.
[10]閆秀麗,苑旸,宋真.家庭經濟狀況與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院報,2013,(2):69-71.
[11]Rakotomamonjy S N,Jones J P,Razafimanahaka J H,etal.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children’s and par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lemurs in rural Madagascar[J].Anim Conserv,2015,18(2):157-166.
[12]Imsiragic A,Imsiragic A,Huki D.Parents-educators of 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 in development[J].Metodicki Obzori ,2010,5(9):9-18.
[13]張海霞,張濤.論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2):26-28.
[14]劉月影,馬亞萍,金祉延,等.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對女童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9):1406-1408.
[15]Belsky J.Family experience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J Adolesc Health,2011,48(5):425-426.
[專業責任編輯:楊文方]
Investigation on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of grade 4-6 schoolchildren in two coun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LEI Xiao-mei1, LIU Li2
(1.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04, China;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1,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of high grade schoolchildren in poor Chengcheng and Baishui counties in 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with sampl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Methods By random sampling, 944 students of grade 4-6 in 4 primary schools in central Shaanxi plain were collected b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in May in 2016, and they were investigated by Family Upbring Style Questionaire (FUSQ) to analyze. Results Among parents upbringing style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award-penalty (tvalue was 3.491 and 3.143, respectively, bothP<0.05) in different sexes. The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respect-shame, tolerant-acolasia, discipline-control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value was 8.589, 4.100 and 11.300, respectively, allP<0.05) in different grade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democracy-dictatorship, attention-shield, tolerant-acolasia, discipline-control and expect-exaction (Fvalue was 14.830, 6.996, 3.693, 12.600 and 13.200, respectively, allP<0.05) among families with different income. In different culture levels of paren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discipline-control and expect-exaction (Fvalue was 4.960 and 6.230,respectively, bothP<0.05). No difference existed among different family types in mother’ upbringing style, but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warmth-rude in father’ upbringing style (F=3.470,P=0.016). Conclusion The negative and conditioned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are general in families in two poor counties of 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It is should attract attention from parents of school-age children and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appropriate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must be developed among parents.
upbringing style; school-age children; poor counties in Shaanxi Province;family type; culture level; economic condition
2016-08-19
陜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面上項目(2016KRM104)
雷曉梅(1974-),女,副編審,碩士學位,主要從事兒童心理衛生的研究。
10.3969/j.issn.1673-5293.2016.10.004
R172
A
1673-5293(2016)10-11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