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昂(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上海 200000)
全球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以紐約為案例
樂嘉昂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上海 200000)
近年來,城市的創新功能不斷顯現,以紐約為代表的全球城市的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正逐漸實現對于硅谷的趕超。本文以紐約為例,從投融資環境、產業發展、創新文化、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入手,分析全球城市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原因,進而對提升上海城市創新能力提出對策建議。
全球城市;紐約;創新能力;創新生態
近年來,以紐約、倫敦、巴黎為代表的全球最富創新活力的全球城市,在尖端技術能力方面不斷突破,憑借自身的資源稟賦,發揮全球創新資源整合配置的優勢,在創新能力、風險投資、企業規模和數量等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在與美國硅谷等區域的競爭中,開始逐漸趕超,成為新一輪全球創新中心的典型。
澳大利亞著名評測機構“2thinknow” 基于城市(區域)的健康、財富、人口、地理及潛力等的綜合因素,從2007年開始對全球前100名創新型城市(區域)進行了排名和評分。 在2012—2013年度的排名中,紐約首次代表單一城市超越了硅谷所在地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位列榜單第1。本文擬從紐約的投資環境、產業發展、創新文化、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分析全球城市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并逐漸趕超硅谷的原因,進而對提升上海城市創新能力提出對策建議。
(1)紐約全市創新投入大幅度增加。紐約創新指數(NYCEDC Innovation Index)是由美國紐約市政府的經濟發展公司(NYCEDC)提出,用于跟蹤紐約整體創新水平的指標。它衡量了紐約不斷發展的科技產業的創新能力,并捕捉創新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從表1紐約創新指數的投入指標來看,紐約市的創新投入累積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都有較快的增長。從金融投入大幅度增長可以明顯看出來,投入指標的增長主要來自于風險投資和商業投資,而與之相比,硅谷從2007年以來,每年的天使投資量卻呈現下降的態勢。因此,隨著紐約創新投入的持續增長,有理由對紐約未來的表現持樂觀的態度。

表1 2003-2015年間紐約創新指數的累積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
(2)紐約風險投資比例持續增長。位于紐約的非營利研究組織城市未來中心(Center for an Urban Future)近期發表報告稱,從2007至2015年,紐約的風險投資交易次數激增32%,而同期硅谷,企業的交易次數已經下降了10%。事實上,在美國發展領先的創新型城市或區域內,紐約是唯一一個風險投資交易次數增加的城市。目前,包括阿克賽爾(Accel)、貝西默(Bessemer)和聯合廣場風險投資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在內的大部分全球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都將紐約作為公司總部或辦事處所在地。
(3)企業家從不同渠道尋求創業投資資金資助。從傳統天使基金,如弧天使基金(Arc Angel Fund),到網絡型天使,如紐約天使(New York Angels)和金種子天使基金(Golden Seeds),再到家庭辦公室基金甚至對沖基金,紐約的企業家們擁有多種投資渠道來尋求資助。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大量集聚在紐約的投資者更加冷靜,傾向于培育創新型企業而不愿投資華爾街,這對于紐約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來說更加有利。
(1)產業巨頭在紐約不斷擴展業務。谷歌早在2006年就在紐約建立了辦事處,2010年谷歌購買了紐約最大的建筑之一,即第八大街111號,其中有290萬平方英尺的空間,足夠容納超過一萬五千名員工。其他,全球科技類巨頭企業,如臉譜、推特、微軟、易貝、Yelp和領英等都已在紐約設立了辦公室,用于研發創新和擴展業務。
(2)紐約的初創企業數量近年來迅速增加,漸成氣候。2012年紐約僅布魯克林區的560家企業就雇傭了超過9600名員工,產生了31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有研究預測,這一數據將在未來幾年成倍增長。而《硅谷指數》數據表明,從2009年開始,硅谷新建企業的增速明顯下降,且硅谷科技型崗位和科技從業人員的增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目前,紐約擁有規模驚人的科技初創企業,并涌現出大量全球知名的“科技加速器”,這使初創企業在這里更容易找到投資者和適合自身發展的業務模式。而近期,初創企業也得到了紐約市政廳的支持,成就了首筆規模在十億美元以上的科技企業收購交易,即雅虎收購湯博樂。從紐約創新指數的產出指標結果來看,紐約高技術和創新型的企業所面臨的障礙正在減少,更多的企業家被吸引到紐約,使之逐漸成為高技術創新的中心。與硅谷相比,紐約向來較難吸引有活力的高技術社區,但正如紐約創新指數顯示,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紐約的科技產業的出現對于確保該城市未來的繁榮和經濟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
(3)紐約硅巷成為紐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硅巷位于紐約曼哈頓地區,是一個無邊界的高科技園區,擁有眾多高科技企業群,已成為紐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被譽為“東部硅谷”、“創業之都”等,是繼硅谷之后美國發展最快的信息技術中心地帶。2007年至2015年,紐約硅巷互聯網及應用技術工作崗位增長率達28.7%,同期出版業萎縮15.8%,制造業萎縮29.5%。產業核心連結紐帶正從全球生產網絡(GPN)轉向全球創新網絡(GIN)。
(1)紐約城市的密集度和活力吸引人才集聚。根據城市未來中心發布的數字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紐約科技勞動力的增幅比同期全市勞動力增幅快10倍多。以前是人才隨著工作走,現在對于一部分美國勞動力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公司會坐落于人才集聚的地方,以直接支持企業發展。同時,紐約正在藝術、美食、夜生活、輕便步行和文化寬容度等方面竭力打造全新的品質,通過優越的城市設施進一步吸引了高素質流動人才的聚集,從而吸引知識型的產業投資于這些社區。
(2)紐約的“多重文化”洋溢著更多的吸引力。相對于硅谷的“單一文化”,紐約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媒體空間、服裝工業和運輸工業等,多種文化可以產生新的模式和新的商業,更易于從激進的技術創新轉向為商業集成,從而產生新的引擎企業,這從紐約的經濟結構和就業人口比例也可見一斑。紐約的經濟引擎是由媒體、藝術、時尚產業、高科技和金融行業等一系列產業驅動的,這些產業為紐約創造了從入門級別的旅游業崗位到高收入的華爾街崗位在內的一系列的就業機會。目前,紐約的藝術、娛樂及其他服務行業占總就業人口的百分比超過了10%,與科技從業人員共同構成了紐約就業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形成了紐約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礎。
(1)新舉措的“重磅出擊”再造科技新城。2011年,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啟動了一項重要的舉措,即建立新的兩百萬平方英尺的科學技術研究生校園,來培養數以千計的未來工程師。同年,布隆伯格市長捐出12畝的羅斯福島作為科技園所在地,選取康奈爾大學和以色列科技大學建設新校園,并斥資1億美元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這一項目的目的就是在未來三十年為紐約市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帶來600家初創企業和價值23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
(2)多種激勵方式和技術方案并舉,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紐約政府承諾投資數百萬美元促進孵化器建設,目前已建成至少12個國際一流的“孵化器”。此外,紐約市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和新的技術方案。具體而言,為吸引應用科技水平一流的院校和企業落戶,紐約提供了優惠的土地與資金政策,其中包括房地產稅特別減征5年計劃(3年減50%,第4年減33.3%,第5年減16.7%),免除商業房租稅(前3年商業房租稅全免,第4年免4.7%,第5年免3.3%),曼哈頓優惠能源計劃(期限12年,前8年電費減少約30%,以后每年減電費20%)等。
(3)為科技公司提供配套支持。紐約以康奈爾大學為基礎的新建科技園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了一流的配套服務,國際互聯網巨頭Facebook、谷歌、eBay、亞馬遜、Groupon、Juniper Networks、AMD和Twitter都表示有意與該校區進行合作。此外,紐約在長島地區新建了創新服務區,僅2010年,長島地區研發投入就超過3億美元,吸引風險投資2000多萬美元,吸引科技型企業超過11200家。
(1)注重良好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形成。硅谷所在的美國加州北部舊金山海灣地區,科技企業幾乎正好按照硬件、互聯網、軟件的順序從舊金山灣南邊依次推向北部的舊金山市區,加上風投一條街、知名的孵化器、斯坦福大學、共享辦公空間,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反饋給企業家,進而創造出更加成功的企業家、初創企業和繁榮。與之相比,紐約正在努力學習和趕超。在創新生態系統中,高科技并不是一個行業本身,而是一系列在其他行業中的應用。相比于硅谷,紐約現有的產業結構,將領先技術與醫療保健、能源、交通、傳媒、娛樂等相結合,為創新提供了更重要的機會。
(2)積極探索新的合作共享方式促進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例如紐約創建共享工作空間,如General Assembly (GA)、WeWork等,將網絡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幫助企業家從世界各地加快融入紐約初創社區。同時,企業家和投資者的連接、海外企業家的匯聚、經濟的多樣化都促進了紐約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
上海與紐約相比,兩者具有許多相似性,這兩座城市都是能夠吸引最優秀人才,具有強烈進取精神的大都市。從目前形勢來看,上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15年《亞太地區知識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國13個地區中有兩個進入亞太前10,分別是第7位的北京和第6位的上海,正向全球第一梯隊挺進。但從“2thinknow”全球創新城市排名來看,上海位于第20位,雖居全國最高,但與紐約相差甚遠。在經濟總量上,雖然上海人均GDP逐年增長,2015年上海人均GDP首超15000美元,但與倫敦、紐約、東京的人均6萬~14萬美元相比,上海明顯落后于其他全球城市。從城市經濟轉型來看,上海正在進入“功能比體量更重要”的時代,亟需從“人口首位度、經濟首位度”轉向“創新首位度”,帶動城市能級提升。借鑒紐約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對上海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一是要發展創新型經濟。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及新能源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深入應用,從工業時代對規模的追求走向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的追求,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成為創新型經濟的關注重點。上海要整合集聚力量,發展面向全球的創意產業、國際化健康服務業、引領性信息產業、分布式制造和能源等,將跨國研發中心“嵌入”本地創新能力,“植根于”本土市場,達到構建全球創新網絡頂級節點、實現發展城市綜合功能的目標。
二是要打造充滿活力、包容寬容的創新文化氛圍。相比于紐約的多元文化、巴黎的經典文化、倫敦的創意文化等,經過多年的沉淀,上海形成了充滿鮮活文化元素、具有獨特品格的強勢海派商業文化。要進一步營造和培育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創新文化環境,提高對外的接受和兼容能力,促進城市的“多元共生”。
三是要營建卓越的創新生態環境。上海要打造成世界科學中心、科技時尚之都,創造多樣化的職場機會、高水平的生活質量以及智力資本驅動的就業市場,促進上海盡快構建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創新生態體系之一。
[1] 盛壘,洪娜,黃亮,張虹. 從資本驅動到創新驅動——紐約全球科創中心的崛起及對上海的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10):92-101.
[2] 周海成. 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與金融“雙中心”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以紐約、倫敦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6,34(1):105-108.
[3] 左學金, 王紅霞.大都市創新與人口發展的國際比較——以紐約、東京、倫敦、上海為案例的研究[J].社會科學,2009,2:44-53.
[4] 馬海濤,方創琳,王少劍. 全球創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13,1:69-77.
[5] S.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global urban innovation competence——a case study of New York
Le Jia’ang
In recent years, innovation has been one of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of a city and innovation competence of global cities, represented by New York are being improved continuously, even surpassing silicon valley. The paper made a New York case study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lobal cities on innovation competence.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innovation competence of Shanghai are provided.
global city; New York; innovation competence; innovation eco-system
F292
A
樂嘉昂,管理學博士,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創新管理,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