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
【摘 要】茂腔是山東膠東半島的一個地方小劇種,它憑借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被當地的老百姓譽為“膠東之花”。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大體經歷了“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三個階段,有接近兩百年的歷史。不過,隨著現代娛樂的多元化,茂腔的發展與繼承受到了很大的考驗,如何做好茂腔的保護和創新工作是本文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茂腔;起源;發展;繼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42-01
茂腔是山東半島興起的地方戲之一,它是一種山東民間的地方小戲,用“茂”字冠名是希望茂腔能夠永遠茂盛,永葆生命力,但令人惋惜的是,茂腔曾經的繁榮早已不在。
一、茂腔的產生
據《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匯編》記載,從肘鼓子到茂腔,其間經歷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個階段。這種觀點與民間藝人的口述歷史大體一致,并被《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戲曲音樂概論》等權威專著所認可。
約在160多年前,山東東部膠東半島的鄉村里流行一種“肘鼓子”腔調,由臨沂、日照等地傳入,后來經過不斷發展和變化以后,當地的老百姓稱之為“本肘鼓”?!氨尽钡暮x就是流行于本地的一種地方民間戲曲。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簡單、節奏平穩,只有兩個平行樂句。其唱詞為分節式的民歌形式,多數為七字句,上下結尾句又以“奧嗬罕”三字刷腔,因此,又稱“奧嗬罕”調,本肘鼓伴奏以鑼鼓助腔,不托管弦。化妝演出也比較簡陋,以“打地攤”為主,隨處都可以是舞臺,表演內容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化。
二、茂腔的發展
19世紀末,“拉魂腔”流傳到高密、諸城一帶,對“本肘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其慢慢演化為“冒肘鼓”。這個過程《中國戲劇音樂集成·山東卷》也提到過:大約在1895至1900年之間,有一個還俗的丁氏尼姑從臨沂一帶攜三個兒子四個女兒到諸城落戶。她的女兒們都擅長唱拉魂腔,由于拉魂腔采用的是柳葉琴的伴奏,曲調生動悅耳,化妝濃艷俏麗,比起本肘鼓更受觀眾歡迎。經過長時間的藝術交流和實踐,丁氏一家創造性地將拉魂腔的某些特色音調揉進了本肘鼓,形成了旦角唱腔下句的尾音翻高八度的旋法特點,群眾稱這種唱法為“打冒”,由此,“冒肘鼓”代替了“本肘鼓”。
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人們開始漸漸不喜歡冒肘鼓每句末“打冒”的唱法,因此在戲曲演員的演唱中也就逐漸少了八度翻高,多半以弦樂過門代之。盡管如此,這種名稱在這種民間戲曲中還是得以保留,只不過音同字不同,取字為“茂”,旨在希望此種戲曲能夠枝繁葉茂,一代一代傳承,茂腔的名字就由此誕生。
三、茂腔的傳承思考
我國戲曲的發展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代表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并且具備三大功能:娛樂、教化、傳承文化,是中華民族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2006年,茂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給這一個地方小戲帶來一次擴大其知名度的機遇。茂腔從農村走向城市又從城市走向農村,循環往復,不斷地發展,不僅豐富了自身,而且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然而當代茂腔的發展卻不容樂觀,很多曾經的茂腔劇團基本已經解散,現在在各個地方殘留的茂腔劇團也是屈指可數。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人們對于藝術的選擇也變得多元。茂腔的觀眾群中老年人居多,在農村尚有雄厚的群眾基礎,而新時代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人對于茂腔十分陌生,這就給茂腔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和考驗。
沒有觀眾就沒有市場,把握觀眾才能把握市場?,F在茂腔的演出市場確實在日益萎縮,想要拓寬演出市場和未來市場的發展,單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必須有立志為茂腔的改革全身心投入的編劇、導演、演員、舞美、燈光等眾多藝術工作者。有學者曾經提到過:“茂腔本來就是萌芽于民間的戲曲,她就像農民養育的女兒,出嫁到城市,受到城市觀眾的歡迎,當然應該雄赳赳地到城市去。如果城市觀眾另有新歡,拋棄了她,那也不要緊,她應該高高興興地回農村娘家,因為娘家有比城市多得多的觀眾在等著她,她可以從娘家吸收新的營養,充實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健壯,更富有生命力?!雹僮鳛槊还ぷ髡邆円欢ㄒ獮槟锛页脩?,演好戲,在娘家改變陳舊、落后的面貌,以嶄新的面貌再回到婆家去。
注釋:
①李國庭.戲曲的危機與出路——訪戲曲作家陳仁鑒[J].文藝報,1986-3-8(4).
參考文獻:
[1]陳公水.齊魯古典戲曲全集[M].中華書局,2011.9.
[2]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5.
[3]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11.
[4]葉惠文.論茂腔的藝術特點與傳承發展[D].山東師范大學,2009.4.
[5]胥正娜.山東地方戲曲“高密茂腔”探源[J].戲曲藝術,2007.
作者簡介:
肖 雨,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2014級戲劇戲曲學研究生,專業方向:戲劇戲曲學、歐美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