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藝術是音樂藝術的主要載體與形式之一,鋼琴作品內容的創作與改編不可避免地受到歷史和人文的影響。從具代表性的作品中體會創作內容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對于鋼琴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鋼琴藝術;時代性;民族性;儲望華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93-01
一、儲望華簡介
鋼琴家、作曲家。1963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同年留校任教,現居澳大利亞墨爾本。他改編或創作的鋼琴作品有《前奏曲二首》、《江南情景組曲》、《變奏曲》、《解放區的天》等。這些鋼琴獨奏曲在教學、考級、演奏比賽中受到了全國各地師生以及廣大聽眾的喜愛。
二、儲望華的鋼琴創作之路
儲望華生于20世紀40年代,是我國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濃厚的民族性情感特征。在儲望華藝術創作和改編的過程中,社會大環境在不斷變化,對政治方面的指向性越來越強。
就在1963年秋天,剛從大學畢業的儲望華,投入到時代洪流中,他被派到北京郊區參加“四清”運動。回到中央音樂學院,他在1963年改編了《解放區的天》鋼琴獨奏曲,這首樂曲是響應“三化”之作,也是“三化”的典型產物。
此后,在儲望華創作改編的作品中,不少題材與特定的歷史環境相關性很高。不得不說的是,儲望華的鋼琴藝術在這樣的大背景中是在求生存、求發展、求變革。
三、簡介時代性
音樂的時代風格將音樂作品所具有的體現時代特色風貌的風格通過藝術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音樂的時代性也就是指音樂與時代的關系,體現出這個時代的人文精神而且具有這個時代的藝術特點。”音樂藝術只有緊跟時代才能向前發展,音樂藝術的生命力價值才能夠得以體現。音樂藝術是人類精神的需要和精神活動的產物,是時代精神的折射。
《解放區的天》是儲望華在1963年到1976年創作中期所創作的作品。該時期作品是藝術界“三化”方針指導下的產物,儲望華該時期作品有著引導和鼓舞人民意氣風發的“革命化”,反映同時代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化”以及讓人們喜聞而見的“群眾化”。他的作品基本上順應了當時文藝創作方針,反映了時代風貌,時代性特點突出。
四、簡介民族性
音樂的民族風格一般指一定地域環境中,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風格。音樂的民族性與一個民族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是分不開的,它們往往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民族的傳統音樂的形成和發展相互聯系和交融。
儲望華在創作《解放區的天》中選用民歌的旋律素材,除延續陜北民歌的曲調元素外,在改編和創作中模擬陜北民歌的演唱風格也是體現民族性的重要手段。作品中借助各種創作技法展現了一副歡慶場面,同時演奏中還要突出民族性的演唱特征。
五、實例分析
《解放區的天》是儲望華于1963年根據陳志昂作曲的同名歌曲和陜北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改編而成。《解放區的天》片段型的非規整性的節奏給人一種彈性節奏的印象,同時也體現了我國傳統審美觀念中講究結構整齊劃一的美學思想。此外,儲望華還參考原版民歌的歌詞節拍來建立樂曲體系,民歌中“解放區的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一句“明朗的天”和“好喜歡”兩節均采用了節拍切分處理的方式來強化歌詞重音與力度,雖然中間停頓時值較長,但絲毫沒有給人松散的感覺。
儲望華將諸多改編和創作技法傾注于《解放區的天》之中,表達出了他心中濃濃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情緒,同時也反映極富特色的民族元素和時代的特征,《解放區的天》的產生順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所以才使它能夠得到廣泛流傳。
六、結語
音樂藝術有其發展的自身規律,同一時代、同一民族是有基本相同的時代旋律。音樂時代性與民族性是音樂藝術發展的兩個重要環節與載體,只有堅持兩者的辯證統一,才能堅持音樂藝術發展的正確方向。
參考文獻:
[1]楚歌.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儲望華的鋼琴創作[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1,0447-6573(2):16-19.
[2]儲望華.音樂創作的心路與歷程[J].鋼琴藝術,1993,(3):1006-9844.
[3]李佺民.談音樂的民族性和時代性[J].音樂研究,1980,(4):0512-7939.
[4]儲望華.儲望華音樂藝術文集[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5]許梅華.徐沛東民族聲樂作品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從《春來沙家浜》和《黃河漁娘》中體會[D].中國音樂學院,2012.
[6]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續編)[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7]熊曉輝.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對立統一—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理解[J].民族音樂,2008,(01):23-25.
作者簡介:
王詩穎(1991-),女,重慶南岸人,湖南科技大學2015級音樂與舞蹈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