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秋+徐利蘭
【摘 要】戲劇和影視是藝術的兩種表現形式,但二者的相互借鑒與融合,對于促進戲曲藝術和影視藝術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戲曲的故事內涵對于影視劇主題的深化以及戲曲手段對影視效果的強化作用,都使影視劇的表現更加豐滿。而影視劇的市場化、產業化、快捷化,對于戲曲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在以年代劇為例的影視劇中,就深刻地反映了戲劇與影視藝術的結合。
【關鍵詞】影視劇;戲曲元素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13-02
一、戲曲與影視的關系嬗變
戲曲在視聽、時空的綜合中顯示了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統一。我們用戲曲描繪生活,戲曲風格普遍存在于諸多流行娛樂形式里。影視藝術與戲曲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就電影來說,1905年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即是由京劇藝術大師譚鑫培主演的京劇無聲藝術片《定軍山》。之后,1928年由譚富英和雪艷琴主演的《四郎探母》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情節的電影戲曲片。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許多優秀戲曲劇種的優秀劇目和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先后被搬上銀幕,這些作品都采用了戲曲的表現形式,借用新興的媒介形式,將傳統意義上的戲曲,結合新的技術和藝術形式,帶給觀眾不一般的審美感受。
戲曲和電視的關系也是淵源頗深。中國電視剛出現的時候,由于技術的原因,電視節目是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后期洗印、剪輯、制作播出等程序相當困難,因此播出的節目數量有一定的限制。改革開放后,電視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尤其是電視的普及,電視熒屏成為吸引大眾眼球的主要載體,電視中的電影、戲曲頻道的開通、各地方電視臺所播放的戲曲和電影節目可謂琳瑯滿目,戲曲古老藝術與影視現代藝術碰撞之后的融合趨勢愈加明顯。
戲曲元素的介入豐富了影視內涵,影視為戲曲藝術的傳播插上了翅膀,表演與影像的借鑒與結合,對于促進戲曲藝術和影視藝術的發展作用影響深遠。
二、戲曲在影視劇主題深化上的“畫龍點睛”
(一)強化影視劇的主題內容
一些戲曲在影視中的作用,對于強化影視劇主題的闡釋有著很深的影響。電視劇《殺寇決》是一部抗戰劇,它講述了以北洋大學高材生陸子崢為首的六名同窗好友闖蕩津門,共同抗日,組成了一個熱血沸騰的殺寇團的故事。李溪染的母親苗小伶是一名京劇名伶,日本軍官岡本與苗小伶之間的情感糾葛貫穿在戲曲表演之中。由于岡本殘忍殺害了李溪染的母親,使得李的愛國情懷真正地成熟了起來,李溪染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側面來說,他的任性、幼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其母死亡的因素。在母親死后,他扮上戲曲人物的扮相,唱著母親生前唱過的昆劇《牡丹亭》,內心無比悲痛,體現了人物內心對壓迫的堅決反抗以及追求內心的超脫與自由。正是由于母親的慘死,才使李溪染真正明確了自己的目標,為了全中國人民的自由而斗爭!
戲曲在這部影視劇中起到了渲染、升華主題的作用。李溪染從不喜歡母親唱戲,到最后自己開始唱戲,表明了他從內心接受了這樣的一個傳統文化,也可看出戲曲對于他的影響。這是一個質的改變和飛躍。劇作借用人物的情感,將人物、事件的沖突發揮到了極致,引起了觀眾對于人物命運的同情,但同時也對抗戰,對日本人慘不忍睹的行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藝術創造過程是感情與理智、體驗與表現的矛盾統一過程。真正好的表演,是演員每時每刻都在人物的感情之中,同時又在演員的理智控制之下。苗小伶的扮演者將這一真實感與表現力同時發揮,隨著她在劇中一次次京劇表演的深入,使得李溪染真正明白了抗日的目的,理解了自己的母親,也加深了與日本人之間的仇恨。融入了戲曲元素的影視劇不僅在主題上起到了強化作用,而且也豐富了影視劇的文化內涵。
(二)深化劇情矛盾沖突
戲曲有著反思社會歷史的作用。電影《霸王別姬》以中國文化和歷史為背景,以戲曲名伶為故事主角,感情強烈、情節曲折,包含著許多戲劇沖突,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故事嚴格按照戲曲的敘事方式,從小豆子斷指進入戲班,到少年成名,再到最后舞臺上的揮劍自刎,整個故事敘事清晰,層次分明,有條有理。這與傳統戲曲的敘事方式幾乎完全吻合,影片采取了一個悲劇式的結尾將故事推向高潮。電影《霸王別姬》由戲曲臉譜切入人生,從舞臺切入到現實,從性別倒置等多角度、多側面展現了一段戲曲藝人的演藝生涯。
政權變遷,戲樓卻一直在那里,一出《霸王別姬》,演盡了歷史的興亡與底層人物的辛酸血淚。高爾基認為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人物性格是在構成情節的矛盾沖突中顯示和發展的。我們理解人物性格就要從劇本情節和人物的行為、語言中去挖掘,從人物在情節中做些什么和怎樣做的過程中去探求。程蝶衣與段小樓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借由“霸王別姬”這一古老的歷史故事,上演了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霸王別姬”。戲曲在影視這一現代化的產物中,傳達的是每一個中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演員、觀眾、導演等對于戲曲都是處于一個輸入與輸出的狀態,而通過自身的理解與表達,戲曲的內容和主題均得以極大提升。內在情感要通過外部動作表露出來,外部動作又總是有其內心活動的依據,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緊密關聯的,這還表現在內在情感能激發產生相應的外部動作,外部動作也能反過來激發產生相應的內在情感。中華戲曲講究“唱、念、做、打”,人物在表演時,要有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語言和動作,因而,戲曲在影視劇中就更能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使影視劇所要表達的主題更加深刻,人物性格更加鮮明。
三、戲曲與影視劇在表現手法上的互相借鑒
(一)戲曲藝術表現手法對影視劇的作用
戲曲藝術無論是劇作、音樂、表演、色彩以及美術造型,都表現出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和濃郁的東方文化色彩。它是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武術、雜技以及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的團體性藝術。在影視劇中結合戲曲元素進行發展創新,對于影視劇有很大的幫助。戲曲藝術具有具像性,這種具像性的舞臺藝術使得戲曲與觀眾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不僅擴大了藝術作品欣賞對象的范圍,而且也從整體上提高了觀眾對藝術的欣賞水平和鑒賞能力。不少影視作品借鑒戲曲的敘事手法、舞臺表現、人物裝扮等,使影視作品的內容更加豐富,主題更加深刻,為藝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影視藝術相較于戲曲藝術更具像化,其綜合性很高,這對于其與戲曲藝術相結合有著積極意義。
新版《紅樓夢》中對于戲曲藝術的借鑒就有很多。諸如林黛玉、薛寶釵等的頭飾和服裝,就是借鑒了昆曲服飾的特點,對于塑造人物,烘托環境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舞臺表現方面也融合了戲曲的表現形式。在敘事手法上借鑒了戲曲的旁白形式,富有歷史感、年代感。影視對于戲曲元素的運用,不僅增加了其歷史感和文化品位,豐富了故事內容和表現手段,而且對于中國影視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創舉。
(二)影視劇的現代與快捷對戲曲藝術的反作用
影視劇所體現的現代藝術風格、先進技術手段、高效傳播效果以及大眾文化口味,對戲曲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有著極好的借鑒價值。具體表現為,在舞臺表現上更加注重觀眾的觀看感受,利用現代化的一些技術和手段,將戲曲的舞臺背景更好地展現出來,使人物的表演、劇本的內容更加飽滿生動。在傳播上,影視這一新興的媒介手段,以一種新穎的形式使戲曲能夠為更多人所了解、接受,這對于戲曲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例如,以戲曲改編的電影、電視連續劇就深受大眾的喜愛。在服裝方面,現代的一些影視劇借鑒了西方的時尚風格,戲曲也可以參考借鑒之。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傳統服制,在舊有的體制上,結合中外新的服裝元素,對設計出更好、更適合當下時代風格特征和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戲曲服裝,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影視中的戲曲人物實際上就是把戲曲中的傳統文化表現出來,展現中華民族的千姿百態。這樣的一種形式,容易被觀眾認可,而且作為民族的文化符號,還會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戲曲的一些習俗。
(三)緊密結合,共同發展
王國維說過:“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戲曲,作為一個寫意性、象征性的客體,一個完成人物塑造的載體,它更多是著力于戲曲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而影視作品則是以逼真、全方位的方式再現現實生活,使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更加直觀化。因此,戲曲的形式美與影視的敘事方式相結合,對于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是有極大裨益的。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精神的根基。戲曲作為我國所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誕生在中國文化的土壤里,繼承五千年中華文化之精粹,融詩歌、音樂、舞蹈于一體,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以及藝術語言,充分展示了中華燦爛文化的無窮魅力。在當今社會“快餐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戲曲,這種曾經是中國最普遍的娛樂消費方式,開始慢慢退出主流精神消費市場。而隨著影視制作技術的進步以及觀眾巨大的需求量,影視界形成了一種改編古典名著以及在影視劇中穿插一些古典戲曲的潮流,許多經典戲曲也開始以電影或電視劇的面貌重現在觀眾面前。在當前大力提倡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最大化吸收中華傳統戲曲的優秀成分,在表現手法、敘事方式等技巧上互相借鑒、互相提高,不失為一條新的探索之路。這對于戲曲與影視的互相借鑒、互相吸收、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都會大有裨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戲曲,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戲曲元素,這對于培育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繼承傳統文化和發展傳統文化,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有著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2]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3]威爾森,戈德法布.戲劇的故事[M].孫菲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4]李少白.中國電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高小健.中國戲曲電影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6]歐陽宏生.電視文藝學[M].西安:陜師大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
[7]廖悅.年代劇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J].西部廣播電視,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