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破6.7,這是一個心理關口。接下來,人民幣匯率怎么走,關系到居民資產再配置的選擇,也會通過通脹水平影響國內實體經濟。
什么樣水平的匯率是最好的,可以用價格類比,匯率的本質是調和全世界資源的價格。
價格只有處于均衡位置,也就是讓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時,交易各方的利益才會最大化。注意,買賣不是冤家,市場上買方和賣方利益最大化是同時在這一均衡水平實現的。
價格偏離均衡水平,對各方都是沒有好處的。簡單說,價格高于均衡水平,表面對供給者有利,但因為此時供給量大于需求量,東西賣不出去,積壓,對供給方就是損失。相反,當低于均衡水平,表面對需求者有利,但因為需求量大于供給量,需求方買不到東西,搶購,實際并無好處。只有在均衡水平,雙方的意愿才相容,既不過剩也不緊缺,大家都舒服。用經濟學術語,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之和即社會福利,達到最大。
或者說,當價格被高估時,降價不但對需求方有好處,對供給方也有好處,因為降價可以消除過剩,而且即使價格有所降低,利潤仍會增加(因為除了新的最后一單位產量,其他各單位售價仍然高于其邊際成本)。同樣道理,價格低于均衡水平,漲價對所有人都有好處。比如醫院專家號,只要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不用排長隊,也不需要號販子了。
匯率也一樣,一國對他國貨幣,如人民幣對美元,高估或者低估,對中國和全世界都沒有好處,體現在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不平衡。只有均衡匯率,才唯一符合全世界的利益最大化要求。
真正的均衡匯率只有在充分開放的市場,才會出現。外匯市場,反映的是全世界所有參與者的行為和愿望。除此,沒有人或者機構,知道均衡水平何在。
中國1994年之前,采取的是實際的固定或者盯住匯率制度,既有人為高估也有低估的時候。中國積累起規模巨大的外匯儲備,是長期貿易不平衡的結果,而根源正是匯率低于市場均衡水平。順差過大,是中國基礎貨幣投放以及所謂貨幣超發的主要動因。
1994年后,實行以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實際上是有管理無浮動,比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1999年到2005年7月20日,1美元兌換人民幣僅僅在8.2 765元和8.27 838元之間狹窄的范圍內波動,幾乎紋絲不動。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度。
所謂中國外匯市場即銀行間市場,其匯率圍繞央行規定的中間價在一定幅度內波動,波動幅度從0.5%擴大到目前的2%,可以說有一點浮動了,但管理色彩依舊濃厚,中間價好比是準星。
人民幣匯率的主導權還是在央行,干預是常態化的。只是中國央行確定中間價,越來越尊重市場主體的態度了,最近的匯率下跌,就是很好的證明。
歷史經驗如是說,欠發達國家,為賺取寶貴的外匯,經常傾向于讓本幣高估。當匯率市場化過程啟動后,就會有貶值的趨勢。比如,2014年人民幣就開啟貶值的歷程,而今年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已經貶值5.9%。
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放緩,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改革進入更艱巨的區域,人民幣加入SDR(這也可以看作人民幣匯率逐步市場化的正式承諾),資本項目不開放下的所謂外匯市場,難以反映世界對人民幣的供求真實態度,而中國居民海外投資正在成為潮流。同時,除美國外的世界經濟正在“日本化”,各種不確定因素如逆全球化層出不窮,這些都會反映到匯率上。人民幣匯率必須也只能順應市場的變化,干預不能應對如此復雜的國內外局面,人民幣繼續貶值,向均衡水平靠近,應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