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周勇
【摘 要】通過對地域文學文化的歷史追溯與感性認知,以文本以及實地調查的形式提供美術專業大學語文寫作課的練習素材,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出地域歷史文化與景觀中經典性視覺審美要素,加以個性化與鄉土化地表達,并給予討論與評鑒。又將本練習與創意寫作進行簡要比較,得出一些可供借鑒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寫作教學;地域文化;美術藝術專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72-03
長期以來,美術藝術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無論是以傳授知識為主,還是以講究故事性、趣味性的“百家講壇”模式為主,都存在著學生不感興趣,教學效果差的問題,從而面臨著課程的存在危機。其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的原因不能回避,那就是在就業壓力重重的當下,美術專業學生認為專業課才與其就業密切相關,是“有用”的,除此之外的大學語文等公共課對其未來的就業沒有多大用處。針對此種狀況,大學語文教學必須正視學生的就業處境與修課心態,做出適當改革。而將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寫作內容,通過地域傳統文學文化的媒介,與其專業內容關聯起來,就是筆者教學方法創新嘗試之一種。
一、宿州地域美學傳統簡述
之所以選擇通過地域文學文化的媒介,而不是普泛的古代文學文化的媒介進行此種關聯,其原因一是因為地域文化情境與氛圍是學生每天行走并置身于其中的,是隨時隨地可觸可感的。二是因為教師對此領域相對熟悉,通過學生的相關習作,較易辨別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點,從而能更好地幫助其尋找到他自己的情感與藝術的“鄉土”。三是地域傳統文學文化在中古以前,是領先于時代、名家輩出的,在近代則由于災害等原因,被一種刻板印象所貶低,而未能加以有效汲取和利用。對于這一點,參照賽珍珠以宿州地域為背景創作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大地》就是最好的回應和實例。從這個意義上,課程的此種練習肩負著某種重新認識地域文化的義務。而且學生很可能將來要在本地的設計企業實習乃至就業,自然需要熟悉本地的文化習俗與地域美學傳統。
北宋末期以來,宿州地域以水患為主的自然災患漸趨頻仍,環境的變化,影響了地域文化在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唐宋及之前,地域文化昌繁、人文薈萃;北宋以后,則田園寥落沉滯、民風勁武有余。相應地,地域內產生的文學作品的風格則隨時隨境而遷。
魏晉時,宿州地區文化豐富、思想包容,文學家的創作風格,不同于晚唐五代以及后來的金元明清時期,呈現的是道家思想影響下的無比超然。具有代表性的有“竹林七賢”之首嵇康四言古詩:“肅肅宵征,造我友廬。光燈吐輝,華幔長舒。鸞觴酌醴,神鼎烹魚。弦超子野,歌過綿駒。”(《雜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其四),其中道家思想的痕跡,在這組詩中的第十八首中體現得最鮮明:“琴詩自樂,遠游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長寄靈岳,怡志養神。”
到了唐代,一位客居的著名詩人把宿州視為故鄉,從少年時代起,在宿州以北的符離斷續生活了二十二年,除了婦孺皆知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一處云閑泉靜的山寺與白居易的名字亦聯系在一起:
九月徐州新戰后,悲風殺氣滿山河。
唯有流溝山下寺,門前依舊白云多。
——《亂后過流溝寺》
在符離,還留下了他永生難忘的戀情,女主角湘靈姑娘盡管出身平民,但天生麗質,芳姿天真,當時十五歲。
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冬至夜懷湘靈》
今后,在羈旅人生的路上,詩人不經意間就會想起湘靈,而且他最富于悠長的浪漫氣息的詩(詞)章,多是關于這段青春戀情的,洋溢著濃郁惆悵的相思之情: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
后來他居官江州三載,雖曾留連于陶潛式的鄉居,但他筆下的桃花源卻是宿州山地的朱陳村,這是一首五古長詩,自那之后,朱陳村的聲名開始流播。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
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
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
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
——《朱陳村》
北宋時期,汴河又重新起到了物資輸送大動脈的作用,當時,“歲槽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至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內外仰給焉,故于諸水,莫此為重。”[1]當時士大夫有相對較好的生存境遇,作品多閑逸之作,如蘇軾《書竹并前題竹詩寄宿州刺史》:“寄臥虛寂堂,明月漫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飲不可掬。”除了“山”,蘇軾的天才創作力又為宿州的地域文學文化貢獻出靜謐的適宜遐思的“庭”,這一點,在他的《靈壁張氏園亭記》中有明確的體現:“道京師而東,水浮濁流,陸走黃塵,陂田蒼莽,行者倦厭。凡八百里,始得靈壁張氏之園于汴之陽。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蒲葦蓮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其深可以隱,……”宿州不再是以前的凄涼蕭瑟景象,而是“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蘇軾《南鄉子·宿州上元》)
時代發展到元代,由于之前金人在這一帶的亂政和戰事,又加之“連歲大水”,表現在詩歌題材上,增添了敘事和紀實的色彩,表現了城市的蕭瑟和民生的艱辛,如“扶疏亭畔多荒草,惠義堂前有斷碑。官府不須頻賦斂,鄉民比屋正號饑。”(金元素《書宿州惠義堂》)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封相山為崇惠侯;1131年,金又封相山為顯濟王。“庇貺一方,興云致雨,祈應若響”[2]的山成為了吉祥崇寧的象征,與平原意境一起,成為了宿州地域文化中富于意味的意象。
但進入相對安定的明代,地域文化中關于庭院的審美,即使是不知名的詩人也能將其表現得很出色:“遠寺鐘聲入枕低,綠槐陰重翠煙迷。閑庭睡起不知曉,山雨乍晴山鳥啼。”(周獻玉《宿州口號》)這種環境與風格之間的對應令人感嘆。明末,崇禎九年,盡管沒有大的水災,但散文大家侯方域對宿州的曠野所作的白描式的刻畫:“宿州前路上,衰草尚縱橫。大野龍蛇跡,荒原雉兔行。馬饑鳴后隊,寇亂泊孤城。”(《乙亥宿州作》),伴隨著這年“七月,大星西隕”[2]的末世感和社會的動蕩,顯得格外悲涼。
不過,即使已是明末,在觸及到“山”和“庭院”這兩種意象、意境時,仍然富于閑靜的況味。如“松杉十里卷秋濤,山勢重圍碧殿高。霜露滿庭深院閉,居人指點說先朝。”(李化龍《徐王墳》)再如“何須把酒問青天,風雨亭前亦自然。臥向陶窗惟有夢,坐來管榻不知年。閑心已許棲明月,幽興只堪理素弦。此外煙塵誰來染,試將雅意與君傳。”(李銘《曬書堂》)實際上,在當代知名宿州籍作家許輝那里,他早期的成名作《幸福的王仁》中,王仁的幸福也正是從一個院子的營造、落成開始的。也許是作者的地域文化基因令他不由自主地首先想到的是“院子”,這一封閉又寧靜安適的空間意象,其實是宿州這一地域遺傳下來的經典文化乃至文學情境,富于深厚的審美意緒和象征意味。
總體來說,“山”與“庭院”二者是從地域文學審美意境、意象中沉淀而出的經典性美學資源,這一點,在地域被外界視為貧困落后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賽珍珠的筆下,以土深水厚的質樸表現出來,其中依然有令人過目難忘的雁陣飛越的深深庭院。
二、語文教學中專業相關性寫作情境創設
筆者之所以對地域文學文化傳統多加介紹,主要原因是,這些均可以作為大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結合其專業特點進行寫作命題的資源。在交待完地域的經典性傳統審美情境之后,為加強接受效果,可以進一步進行與其專業相整合的情景寫作訓練。
比如,教師可以提供一段地域古代先賢的創作,啟發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想象,并鼓勵其在專業設計中書寫與草創出來。如提供一段嵇康的故事以及短詩:“輕車迅邁,息彼長林。春木載榮,布葉垂陰。習習谷風,吹我素琴。咬咬黃鳥,顧儔弄音。感寤馳情,思我所欽。心之憂矣,永嘯長吟。”(《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其十三)要求其深入體味思想相對自由的魏晉時代的名士風流,想象和創作一段文字,描繪嵇康的生活環境,并提煉其中關鍵的環境要素:輕車、寬袖布衣、竹林、庭院、詩酒等,并鼓勵其最后再以速寫乃至山水畫的形式草創出來。這樣,學生就通過關鍵詞的形式初步了解了隋唐之前地域美學傳統中富于審美意味的環境要素,并通過寫作和繪畫的形式進行了一番創意性想象與創造。
學習到白居易的時候,結合他和湘靈的愛情悲劇,教師以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天涼的時候,我想起/在窮鄉,共過孤單的你,/沉靜的微笑的傾聽的你。/像遭遇滿月,/既近又遠。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白居易好友元稹的《遣悲懷三首》,使其深度體會此中的情感,再結合自己的經歷與想象,以文字的形式描繪出地域富于環境性意象的情境,在教師綜合評閱的基礎上,提供給同學關鍵而有效的環境要素與人物情態要素,并鼓勵同學以美術作品的形式固定下來。
對于地域的經典美學意境“庭院”,更可以將前述《靈壁張氏園亭記》等詩文介紹給同學,指出其提供與象征的是宜居的田園中人生可能獲得的恒久而怡人的寧靜與閑適,繞屋的“綠陰重翠”、幽窗、池塘、明月、深院、田園是其中包含的重要意象,鼓勵學生結合自己故鄉的美學環境,將這些意象合理地編織成一個美的意境,并以山水寫意的形式將其美術作品化。
教師還可以更為自由一些,在地域古典文學美學資源之外,給出一段地域現代詩歌素材,如有感于如今環境的污染、鄉村人口和鄉情鄉愁的流失,教師自創一段短詩展示給學生:如今啊,盡管還要懷著深愛,走遍鄉村。/但還有哪扇木門如姥姥當年一樣為你而留,/在桃花灼灼的三月,為你溫暖地打開。/暮色晚風何以為鄉/我只是,想在春天的桃花野莊慢下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鄉村與故鄉經驗進行想象、擴充和再創作,將詩中的鄉村元素乃至親情,用關鍵字詞的方式提煉出來,并鼓勵其以特色旅游或主題餐廳的形式創出草圖。盡管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此一來,和同學今后的專業與就業方向結合了起來,并帶有創意的高度,學生只要有所思考和創作,就是一種很好的啟發和經驗的沉積。
本校還提供了外出教學實踐的機會,教師選擇了在春天三月去北部的碭山看梨花的內容,日后的習作則是創設了意象較為密集方便美術設計專業學生操作的短詩:空氣中涎長著梨花的氣味/帶著古代書窗中落第者的哀憐愛憐和緋望!/聊齋里,我選擇的美人精是桃花精/這一樹青春的、完整的花語,讓我不忍離去…/春風的私語…/襟懷里解下的落紅…/打開的突然褐紅的芯蕊…/有時是長帷善展……/青春的絕色,粉嫣的桃花/一株一副儀態,一樹一種神情/白天也只能寂寞地亮出秘密的心思……/春風偕暮色升漲/深夜高燒的紅燭映亮紅妝與赧顏/而屋后的梨園,漸漸掌燈/次第有,闔家的晚飯和團圓。要求同學進一步結合實習經歷進行文字上的補充和完善,并結合地域環境特點,提煉和創設出鄉村旅游農莊的環境要素乃至做出設計草圖。
針對同學的不同水平、感受與表現能力,教師也可以設置降低難度的習作內容,如在學期臨近結束的冬季教學中,提供一段地域相關的歲末意象意境:“月黃湖藍年遠人微/梅枝紅燈 春夕雪靜。/杏花一夜,斷續落入溫暖的身體。”要求其以主題餐廳壁畫的環境要求,進行文字上的合理想象與增刪,以散文的形式進行自己的個性抒情,并鼓勵其以圖畫的形式加以寫意草創。
如此種種教學創設,不勝枚舉,其中既有停留在書面的設想,也有教學初步的嘗試,其中最難的部分,是體現創意的階段,因為學生領悟水平良莠不一,效果也并不總是十分理想。
三、“創意寫作”帶來的借鑒與啟示
和創意寫作比較起來,盡管這種練習并不以文學創作為目的,而是通過對地域性文學文化資源的學習,以文字的形式提煉出其中可供汲取的意象意境,以供從藝術設計的專業角度對之進行轉化、取用,但是,在對文學的理解中,英美發達國家把創意寫作歸入了美學學科門類之下,創意寫作也最能體現出文學“藝術性”的學科本質及應用性的特點。因此,由于本練習強調鄉土資源的美學創意以及與藝術的密切聯系,創意寫作的一些原則仍然是可以加以借鑒的。如創意寫作要求“不斷從個人的經歷、回憶、觀察、思考中深挖素材,寫出以往沒人寫過的原創作品。”[3]這就提示出一個問題,即一名外地的學生,面對異質的鄉土,加之對農業時代的田園之美沒有切身的體認,或許寫得并不理想,此時,教師的作用就體現在,通過這種練習,藉此發現這個學生擅長想象和表現什么;他的審美感受力如何;如同一個畫家(作家)的作品有一個故鄉,每個學生自己可以依憑的“鄉土”是什么,啟發其對家鄉地域文化資源的思考、追憶和吸收。在這一點上,英國相當多的高校創意寫作學科把“自傳”、“家族史”寫作,作為創意寫作訓練的重要起點和環節的事實,也正是基于文學創作自我發掘的考慮。[4]同時,教師要憑借自己的感受力,指出他寫得出色之處和可以寫得出色的領域。這里也就同時包含了對教師的要求——即除了對地域鄉土文化的熟悉外,他要有感受力,最好本身就是個不錯的創作者,這和美國“創意寫作”課的教師多有作家身份也不謀而合[5]。
在授課的環境方面,從創意寫作課程得到的借鑒是,理想的條件是有一個氛圍自由舒適如咖啡館般的討論教室,如實現不了,教室的桌椅擺放最好利于相互討論、作品評鑒,班級人數也務必控制在二十人以下的合適范圍內[6]。
除了硬件,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集中在:相關部門要重視、行業要轉變觀念、學生要勤奮、教師要有較充裕的備課授課時間以及閑適的心態,顯然,在當下,對此依然缺乏有效施行的氛圍和語境。
總的來說,此種練習通過非應用的地域傳統文學文化講授,以想象性寫作為紐帶,達到了部分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應用性的效果,對以往的大學語文教學和寫作訓練,是一種跨越性的、亦能使學生更感興趣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宋史:卷九十三“河渠三·汴河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2316-2317.
[2](清)何慶釗主修,丁遜之等纂.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光緒宿州志:卷三十二“藝文志·碑記”[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515.
[3]張蕓.創意寫作與美國戰后文學[J].書城,2009,(12):80-83.
[4]葛紅兵,許道軍.中國創意寫作學學科建構論綱[J].探索與爭鳴,2011,(6):66-70.
[5]陸濤.西方創意寫作與我國大學寫作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7):72-77.
[6][美]馬克.理解愛荷華——“創意寫作”在美國的誕生和發展[J].朱喆,鄭周明譯.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121-125.
作者簡介:
趙 倩(1982-),女,安徽宿州人,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語文;
周 勇(1972-),男,江蘇沛縣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