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花+張瑩+王瑋
【摘 要】廬陵不僅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還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本文主要對廬陵文化傳統中的民俗體育文化進行研究,分析了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來源與特征,并探討了廬陵民俗體育的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特征;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8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82-01
廬陵,吉安市的歷史稱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美的自然景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廬陵文化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廬陵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廬陵文化的豐富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廬陵文化屬于民俗文化,不僅保存完好,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在促進吉安市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品牌,成為了吉安市對外宣傳的窗口。
一、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來源與特征
(一)廬陵民俗體育所在的區域與地域性特征。廬陵位于江西省中部山區,山脈遍布、水系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當地人們居住較為分散,形成了眾多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如永新的盾牌舞、新干的竹馬舞等,這些具有地域性的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具有民俗性質和體育性質,而且這種表演也非常具有觀賞性。[1]
(二)廬陵民俗體育來源于群眾與群體性特征。廬陵民俗體育的另一個來源則是人民群眾。由于廬陵地區歷史文化悠久,相應的,文化傳統也較多,其中之一則是為紀念廬陵人民推翻元朝統治而形成的安福中秋燒塔。在這一天,村子中的男女老少都會擺上柚子、月餅,點上香燭,燃放鞭炮等,并用舞蹈活動來展示村民們心中的歡樂。[2]更為精彩的則是山歌、小調的對唱,不僅清新自然、情感真摯,還特別令人神往,增添了廬陵民俗體育的豐富性。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廬陵地區的人們都是以群體的方式進行,特別是山歌對唱,數十位年輕男女站在山兩面,你來我往,熱鬧非常。
(三)廬陵民俗體育來源于圖騰崇拜與祭祀性特征。廬陵民俗體育另外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圖騰崇拜。相傳在唐朝時,萬安地區有一年大旱,使得人們的生活難以為繼,村民們則根據萬安地區古來相傳的傳說,創造了民間舞蹈麒麟獅象燈來求雨,第二年果然風調雨順,此后,這一民間舞就在萬安地區傳承了下來。[3]雖然麒麟獅象舞是娛神的祭祀,但是也不妨礙人民群眾的觀看,具有娛己的效果,因此,廬陵民俗體育另一個特點就是結合了祭祀性和娛樂性。
二、廬陵民俗體育的創新性發展
(一)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廬陵民俗體育的傳統文化內涵主要是以慶祝、娛樂等為主,有的則包括一些迷信色彩在里面。而為了適合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廬陵民俗體育必須對自己的民俗體育文化內涵進行重新闡釋,特別是在科學發展的今天,如何解決好既保持特色,又具有現代性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廬陵民俗體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已經成為了廬陵民俗體育創新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廬陵民俗體育發展邁上新臺階的基礎。
(二)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臺效果。廬陵民俗體育由于都是人民群眾在悠久歷史發展中保留下來的傳統,而且表演的主要地點也是在民間,使得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臺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則是增強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臺效果。具體措施則可以是設計場景、增加燈光和道具的使用、統一著裝等,從而增強廬陵民俗體育舞蹈在舞臺上的演出效果,提高舞蹈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三)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從整體上來說具有簡單、笨拙的特點,這些特點已經很難適合當前人們的審美。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對娛樂方式的選擇都是以美、新等為主,因此,在創新廬陵民俗體育時,應該對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進行重新編排,或者是結合廬陵民俗體育的舞蹈動作進行重新創作,以此來創造出適合現代人們審美的舞蹈。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欣賞到廬陵民俗體育的美,感受到廬陵民俗體育獨特的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廬陵民俗體育地域性、群體性、祭祀性等特征,而這些特征的由來則主要是與廬陵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文化環境等有關,其中,地理環境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眾多別具特色的民俗舞蹈,歷史傳統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主要是產生了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舞蹈,文化環境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則是留存下來了大量的舞蹈。因此,在對廬陵民俗體育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時,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則,創新廬陵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舞臺效果和舞蹈動作,從而使廬陵民俗體育真正成為吉安市發展經濟的動力,成為吉安市獨有的文化標簽。
參考文獻:
[1]鄒利民,余友儒.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特征與創新性研究[J].青年時代,2015,(18):35-35,37.
[2]張華江,王曉東.漢水流域民俗體育的文化特征及社會功能[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2):20-22+32.
[3]高亮,麻晨俊,王力偉等.南京民俗體育的特征、分類及其傳承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6-20+40.
作者簡介:
陳惠花(1969-),女,江西吉安人,講師,本科,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