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型地域風情舞蹈詩《家住長江邊》是由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參與完成的一部大型舞蹈藝術作品,該劇以長江流域文化為背景,展現了多彩湖北。作品中的道具設計及制作由筆者完成。本文以《家住長江邊》第六章“魚戀洪湖”中的道具魚簍為例,介紹其設計及創新。
【關鍵詞】道具;設計;材料;制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J8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83-01
2005年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開始計劃排演原創大型地域風情舞蹈詩《家住長江邊》。由于道具設計制作的復雜和繁瑣,此劇外包的舞美公司只接受了燈光、音響和服裝的部分,道具設計和制作的任務就由筆者完成。接到劇本后,與導演充分溝通,初步定下道具的基本風格。
一、《家住長江邊》中的道具元素的設計
湖北是長江流域的中心,楚文化的發祥地,有著眾多富有本土特色的民風民俗。道具無疑成為本劇體現“長江邊”這一主題的重要舞臺表現手段之一。在“水沃荊楚”、“魂牽三峽”、“夢尋神龍”、“情驚巴土”、“云依武當”、“魚戀洪湖”、“福滿長江”七個章節中,與導演商榷后,精選出糖人、斗笠、銅箍木盆、鱔魚簍、信號燈、魚簍等帶有明顯沿江依水、漁獵而居、碼頭文化特色的道具元素。
道具是在舞臺上展現的藝術作品,其制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家住長江邊》道具元素確定后,問題來了——如何能讓這些民俗物品、生活用具甚至農具在舞臺上既方便演員表演,又能讓觀眾觀賞到其美觀、逼真、高于生活的特點呢?這就涉及到道具設計與材料創新。
道具設計要符合劇情,使道具在《家住長江邊》上演時有畫龍點睛之效。道具元素確定后,具體的形制圖稿經過反復商榷,最終定稿。圖稿確定后就是如何將圖紙變為實物。每一件道具經過反復思量,筆者雖有多年道具制作經驗,但每次遇到新道具時,仍然需要重新構思創作。從道具材料的選擇、色彩的確定、質感、重量以及體積等各個細節加以斟酌,都需要在制作的道具樣品上反復修改。在《家住長江邊》中,筆者設計的大型道具有2m長、寬1.5m的魚、龍、鳳、獅子造型的仿真糖人等;小型道具有信號燈、銅箍木盆、鱔魚筒、斗笠等。下面將以《家住長江邊》第六章“魚戀洪湖”中的道具魚簍為例,介紹其設計及創新。
二、道具魚簍的設計及創新
(一)道具魚簍的構思
湖北的魚簍有很多種不同的形狀,為了配合舞蹈動作,筆者將原本生活中上下直徑一般大的圓筒魚簍,在外觀上設計成上小下大的梯形圓魚簍,將魚簍的底去掉,看上去應該叫魚罩更加形象。上小下大的形狀設計在于,其一,視覺需要。上下一致的圓筒形狀,從觀眾席角度看會呈現上面大、底下小的視覺效果。其二,舞臺表演需要。在表演時魚簍放在舞臺上,若上下直徑一樣,魚簍容易傾倒,不穩固。基于以上考慮,確定了魚簍的形狀。
(二)道具魚簍的材料創新
材料選擇方面,若按照傳統做法,應該用竹篾來制作。但是,竹篾制作的魚簍有些缺點,第一,竹子毛刺較多,容易刺傷演員或勾到服裝;第二,竹子較重,若用竹子為材料制作出來的魚簍體積大,笨重,不利于表演。于是在材料選擇上,筆者大膽選擇了玻璃纖維這種新型材料作為魚簍的主要骨架。玻璃纖維的特點是重量輕、結實耐彎折、還原性較好。筆者將玻璃纖維代替傳統的竹子為主材,完成了魚簍主體部分的制作。在魚簍頂部制作上選用鋼絲扎制,最后用漁網來粘合。成品后,道具魚簍在舞臺上呈現出一個比真實魚簍更美觀的舞臺效果。
(三)道具魚簍的結構創新
在道具結構上,筆者也有所創新。魚簍制作成功后需考慮搬運問題,為了便于搬運,筆者在魚簍上下部分的主要支持圓圈邊框上采用了套筒設計,這樣的設計就使得一個直徑50cm、高度65cm左右的魚簍能拆分成為兩個部分,經過拆分后,多個魚簍便能依次套放,所占體積小,幾十個魚簍可以收起來裝入一個道具航空箱內,不僅節省空間,還解決了搬運裝車的問題。
三、結語
本文以《家住長江邊》中第六章“魚戀洪湖”中的道具魚簍為例,介紹其設計及創新。道具設計及制作是在實物基礎上,從美觀、色彩、實用等方面提升,在工藝上改良,從材料上革新,在結構上創新,使道具在舞臺上為表演增色,真正實現了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作者簡介:
王勝華(1958-),男,湖北武漢人,漢族,中專,舞臺主任技師,專業教師,研究方向:舞臺道具設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