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銳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方法 60例結直腸癌患者, 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 觀察組在腹腔鏡輔助下進行手術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00.51±19.81)ml、術后住院時間(7.01±1.95)d、術后排氣時間(2.02±1.54)h、淋巴結清除數量(14.54±0.52)枚、留置導尿管時間(3.21±1.23)d、并發癥發生率10.00%, 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腹腔鏡輔助下的結直腸癌手術應用效果顯著, 具有較高安全性。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手術;結直腸癌;臨床療效;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33
臨床上, 結直腸癌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道腫瘤, 發病率在女性中位于第三, 在男性中位于第四。近年來, 該疾病的病死率與發病率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 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為根治手術, 傳統的手術方法為開腹手術, 并且進行淋巴結的清掃。 現階段, 結直腸癌主要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 該手術方式在臨床上的使用較為成熟[1]。和傳統的開腹手術進行對比, 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 對患者的身體不具創傷性, 具有術中出血量少以及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點, 因此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性的應用[2]。本研究主要針對腹腔鏡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進行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6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中男12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58.3±10.5)歲;對照組中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齡(59.2±1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排除標準:惡液質者;鄰近臟器腫瘤受侵或遠處轉移者;有急診手術史者;有腹部手術史者;合并腸梗阻者。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前均要進行常規準備, 并且將各項相關檢查完善。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 具體為:術者在分離系膜的過程中, 要嚴格按照順序進行, 首先分離直腸乙狀結腸左側系膜, 其次為右側系膜, 然后再將兩者匯合, 對直腸后壁以及骶前之間的間隙進行分離, 將腫瘤的具體位置作為標準, 仔細確定分離水平。在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要注意將結扎的部位選在系膜血管高位, 進行根部結扎, 謹防對瘤體進行擠壓, 將足夠長的腫瘤遠端腸管切除掉, 將脂肪組織與淋巴結清除, 并將直腸系膜完整切除掉。觀察組在腹腔鏡輔助下進行手術治療, 具體為:采用全身麻醉, 指導患者采用截石位接受手術治療, 并且確保患者頭低腳高。將一個手術切口定在患者的臍部下方, 然后插入Trocar管, 長度為12 mm, 建立人工氣腹, 將氣腹的壓力控制在15 mm Hg(1 mm Hg=0.133 kPa), 然后在患者右鎖骨中線以及兩髂前上棘連線的交點置入, 將12 mm長的Trocar管置入, 并將其作為主操作孔, 將Trocar管分別放置在患者左鎖骨與右鎖骨中線的平臍水平, 長度為5 mm, 以此來當做輔助操作孔, 將左側操作孔當成取標本切口。采用腹腔鏡進行輔導, 對腸段以及系膜進行游離, 對系膜血管根部的淋巴結以及周邊的淋巴結進行清掃。如果患者進行的是腸吻合術, 那么就要注意在患者經切口作在腹壁, 將右半結腸或者乙狀結腸在患者的體外切除掉, 并且采用結腸與回腸吻合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對于直腸切除術患者, 要在患者的肛門處放置吻合器, 以此來完成直腸吻合術。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數量、留置導尿管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手術時間稍微長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術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7.01±1.95)d、術后排氣時間(2.02±1.54)h、淋巴結清除數量(14.54±0.52)枚、留置導尿管時間(3.21±1.23)d, 均優于對照組的(12.03±3.58)d、(3.56±3.04)h、(12.23±0.23)枚、(5.87±3.04)d (P<0.05)。
2. 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出現5例手術切口感染, 2例吻合口漏, 3例泌尿系感染, 1例肺部感染, 2例尿潴留, 并發癥發生率為43.33%;觀察組出現1例吻合口漏, 1例泌尿系感染, 1例尿潴留, 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結直腸癌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 主要包括直腸癌與結腸癌兩種類型, 遺傳因素、大腸腺瘤、大腸慢性炎癥以及高脂肪纖維素飲食等均是引發該疾病的重要原因[3]。患者在疾病早期無癥狀或者癥狀不明顯, 隨著疾病的發展會出現消瘦、發熱、貧血、腸梗阻、腹部包塊以及便血等臨床癥狀[4]。以往通常采用傳統開腹手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 但是這種手術方法具有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慢與術后并發癥多等特點, 因為嚴重制約了患者手術的適用證范圍[5]。現階段, 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獲得了迅猛發展, 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 腹腔鏡手術的使用頻率也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這種手術方法能夠有效減少術后疼痛與手術應激反應,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患者的腸麻痹。其次, 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少, 術后恢復快, 住院時間較短。 該手術方法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上具有諸多優點。
在腹腔鏡之下, 因為手術視野被放大, 因此能夠更加清楚的對解剖結構進行辨認, 更加容易找準組織間隙并且對其進行銳性分離, 能夠在系膜根部高位更加精準的完成血管的結扎。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大多數學者認為只要嚴格遵守腫瘤根治原則, 腹腔鏡手術在腫瘤的治療上能夠達到良好的遠期治療效果。現階段, 腹腔鏡手術的遠期療效在美國已經得到了有效肯定, 大多數研究顯示, 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能夠取得一定成功, 但是因為直腸解剖的位置具有特殊性,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還是不能放松警惕。理論上, 腹腔鏡手術完全能夠在直視下解剖骶前間隙, 并且能夠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的相關原則進行操作, 最終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對于結直腸癌患者, 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對其進行綜合性、全面性以及科學性的評估之后, 采用合理的手術方式對其進行治療, 以此來提高手術成功率, 縮短術后住院時間, 促進其更好、更快康復。
本研究顯示,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淋巴結清除數量、留置導尿管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與此同時, 腹腔鏡手術切口小, 患者的疼痛程度較輕, 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清掃淋巴結。在術后并發癥方面,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這主要是因為腹腔鏡手術的手術切口小, 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 因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總之, 腹腔鏡輔助下的結直腸癌手術應用效果顯著, 具有較高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王樹彥, 陳宗祐. 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的短期療效比較. 復旦學報(醫學版), 2010, 37(1):92-99.
[2] 牛文博, 周超熙, 張娟, 等. 結直腸癌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分析.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5(5):670-673.
[3] 許釗榮, 池畔. 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2, 15(8):105.
[4] 任鏡清, 劉建偉, 劉少杰, 等.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遠期療效比較. 廣東醫學, 2012, 33(3):376-379.
[5] 吳忠亮, 姚南, 移康, 等.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對直腸癌患者術后性功能及膀胱功能影響的系統評價.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1, 15(2):364-367.
[收稿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