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濤+張麗萍
【摘要】 目的 探究三種不同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 270例腹股溝疝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經腹腔腹膜前補片植入術(TAPP)治療的A組(n=89)、經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治療的B組(n=91)和經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C組(n=90), 對比三組治療效果。結果 A、B兩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C組;手術時間長于C組;治療費用明顯高于C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出現并發癥A組有8例(9.0%)、B組有8例(8.8%)、C組有9例(10.0%), 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三組不同術式治療腹股溝疝均有各自的優缺點, 臨床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 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對患者的病情給予有效的治療。
【關鍵詞】 腹股溝疝;腹腔腹膜前補片植入術;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68
腹股溝疝是臨床普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包括直疝和斜疝[1]。手術修補是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唯一方法[2]。有報告顯示[3], 應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創傷小、恢復快, 療效確切等優點, 而開放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則同樣具有治療費用低、手術時間短等優勢。本研究采用三種不同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 對不同術式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取得結果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270例腹股溝疝手術患者, 其中男249例, 女21例;年齡22~77歲, 平均年齡(42.4±17.9)歲, 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經TAPP、TEP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患者作為A、B、C三組, 其中A組有89例, B組有91例, C組有90例。
1. 2 方法
1. 2. 1 A組實施TAPP 行全身麻醉, 建立CO2氣腹, 做1 cm臍下切口, 將Trocar及腹腔鏡置入, 探查缺損后, 將0.5 cm的Trocar從2處操作孔置入至臍平面腹直肌的外緣, 采用電凝鉤對腸管和大網膜與疝囊周圍腹壁粘連予以分離, 將腹股溝區、疝囊、疝環顯露, 還納疝內容物, 較小疝囊顯露后直接予以分離和復位。
1. 2. 2 B組行TEP 行全身麻醉, 做1 cm切口于臍平面下, 在腹膜前、腹膜前鞘將10 mm套管置入至腹膜前間隙。于腹白線行2個0.5 cm切口作操作孔, 將疝囊分離至腹膜盆壁化。顯露疝囊后對較小疝囊直接予以分離和復位。較大疝囊予以結扎并切斷疝囊、遠端曠置, 將恥骨結節、髂恥束和聯合腱、恥骨梳韌帶以及精索充分顯露, 把補片置入恥骨肌孔及缺損處, 通過螺旋釘在恥骨梳韌帶上對補片進行釘合固定, 平鋪后, 去除氣腹, 術畢縫合。
1. 2. 3 C組實施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予以連續硬膜外麻醉, 行切口將腹股溝韌帶、恥骨梳韌帶以及聯合肌腱顯露, 將疝囊游離, 采用聚丙烯補片(10 cm×8 cm)修建后, 于精索后方薄弱區將其放置, 間斷縫合于恥骨梳韌帶、聯合肌腱、腹部溝韌帶上, 在精索前對腹外斜肌腱膜層進行縫合, 將切口關閉。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比較三組手術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手術情況比較 A、B兩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C組;手術時間長于C組;治療費用明顯高于C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并發癥比較 術后A組有8例(9.0%)、B組有8例(8.8%)、C組有9例(10.0%)出現并發癥, 其中陰囊血清腫:A組4例, B組2例, C組3例;尿潴留:A組1例, B組2例, C組2例;神經感覺異常:B組1例, C組2例;陰囊氣腫三組各1例;其他:A組2例, B組2例, C組1例。術后三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一種多發病和常見病, 病發時常伴有劇烈疼痛, 且容易導致梗阻、腸絞窄以及腸道缺血壞死等臨床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4]。疝修補術是腹股溝疝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開腹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操作簡單、恢復快、復發率低等優點, 可于局部麻醉下完成手術, 降低了麻醉風險, 用于治療滑疝、嵌頓疝以及巨大陰囊疝, 均具有較好的效果[5]。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則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以及瘢痕小等優勢, 逐漸被臨床醫師所掌握。
本研究結果顯示, A、B兩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C組, A、B兩組手術時間長于C組;治療費用明顯高于C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TAPP、TEP可縮短住院時間,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 但其治療費用相對較高, 會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術后三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三種術式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安全性高, 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對于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術式選擇, 術前應及時與患者溝通, 使其明確各術式的優缺點, 依據患者自身情況結合醫師的專業建議, 進行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 宋團結.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36):83-84.
[2] 趙海生, 張曉華, 黃明華.三種成人腹股溝疝修補術的療效對比.中國現代醫生, 2015, 53(17):32-33.
[3] 辜樹勇, 沈映玲, 鄭宗珩. TEP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用于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5, 18(6):481-483.
[4] 俞榕.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療效的對比研究.浙江創傷外科, 2015, 20(6):1171-1173.
[5] 孔智淵.用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當代醫藥論叢, 2015, 13(7):263-264.
[收稿日期: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