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燦亮+徐征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福州公交出租汽車公司首批推出100輛“公務的士”,提供公務用車定制服務的同時,還可為公務員家庭用車提供服務,但乘車人員必須要出示公務員證件才可搭車。引發輿論質疑。
截至9月28日15時,有關“福州車改辦公務的士”新聞達264篇,微博255條,微信36篇。僅新浪轉發的題為《福州車改辦回應公務的士質疑:政府未參與投入》的文章,相關評論已達9684條。
輿情傳播脈絡
初期:9月23日,福州公交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稱,將投放100輛“公務的士”,以現場結算方式,誰使用誰支付,個人出行單趟按表打8折收費。該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各方輿論關注,輿情開始發酵。
發展:9月25日,《京華時報》發表《福州百輛“公務的士”上路起步價3公里15元》一文,促使輿情發展。之后,《人民日報》刊文《福州車改辦回應福州“公務的士”屬企業市場行為政府未參與,沒有投入、補貼》、@中國新聞網發布相關微博話題,新華網、網易新聞、新浪等相繼報道和轉發,輿情不斷擴散。
持續:9月27日下午,該公司約車服務熱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告知“公務的士”已經取消。有關部門表示,“公務的士”完全屬市場行為,政府沒有參與。但是,該回應并未能平息輿論質疑,輿情持續發展。
輿情反饋
政府部門與市場化結合時應增加透明度。人民網評論稱,目前出臺的公車改革方案受到普遍認可,福州市“公務的士”也是市場化的一種選擇及資源優化的一部分,但政府部門在接受這種市場服務的時候,如果涉及公共利益,應該按照法律程序執行,增加透明度,顯示公平原則,避免公眾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公務的士”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出行問題,反而易使公務人員陷入輿論詬病。《北京商報》評論稱,公車改革之后,公務出行發生變化,這是必然的。但城市道路擁堵、出行不便不只是令公務員頭疼的問題,全社會都在飽受困擾。更何況,公務車改革之后,機關單位專屬的公務用車雖然減少或消失了,但交通補貼已經發到了每一位公務員手中。而且,無論是傳統出租車,還是剛剛獲得合法身份的網約車,抑或是私家車,可以說,越來越豐富的出行方式已經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如此一來,只針對公務員這一特定人群提供所謂市場化的“專車”服務,甚至提供折扣,如若不是對普通公眾的歧視也是對權力階層變相“特供”。
質疑“公務的士”是政府部門給公職人員變相提供便利(56%)
@暖暖的晴天:公車正在改革,這“公務的士”是怎么回事?怎么還為公務員家庭用車提供服務?這是政府行為嗎?是變相為公務員提供便利嗎?對于普通人來說,太不公平了。
應理性看待“公務的士”(23%)
@一本正經的貓:這只是公車改革“換擋期”嘗試的一個配套改革,有不同的聲音也是正常的,只要不損害公眾的利益,未嘗不可支持一下。出了問題再調整,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要太大驚小怪。
應點贊“公務的士”的創意(12%)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在“互聯網+”時代,“公務的士”的嘗試可謂與時俱進,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都是有一個曲折的過程的,但是這個創意真的可以試一試,沒什么不好。
政策的制定施行應公開透明(5%)
@葉落秋:不管“公務的士”或者“公務某某”是否是對公務員的補貼,政策都應該公開透明,讓老百姓心知肚明。
輿情解析
1. 企業推出的“公務的士”的公平性引發輿論質疑和誤解,成為輿情發生的首要原因。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中,公職人員不時與“特權”相連接,而且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職人員搞特殊”的現象。有網民認為,“公務的士”有搞特權、政府變相提供福利的嫌疑,有滋生腐敗的可能。因此,當與“公務員”“公職部門”等關鍵詞相關的事件發生時,輿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加大。
2. 公車改革事關公共利益,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福州“公務的士”事件表明,公車使用本身就是一個很敏感的社會話題,有關部門在“公務的士”的使用過程中必須做好監督工作,做到公開透明,才能消除群眾對此項政策的疑慮。
3. 面對質疑,模糊回應,缺乏誠意,易引發次生輿情。9月27日下午,記者致電該公司約車服務熱線,被告知“公務的士”已經取消;在聯系福州公交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時,對方表示不便作出回應,至于何時取消,是否會恢復,也說不清楚相關情況。在輿論質疑聲中,相關部門“政府沒有參與”的回應模糊,有逃避責任之嫌,容易產生次生輿情。
輿情觀察
2014年7月16日,我國啟動了公車改革,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公務出行社會化,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實質就是要取消官員職務消費中的“公車特權”。但此次福州“公務的士”事件的發生,從時間、安全性等服務品質上與普通的士區別開來,實在難逃以市場之名行特權之事的嫌疑。盡管在輿情發生初期,當地政府給予回應,進行責任切割,但是未能真正緩解輿情、消解輿論質疑。具體表現為:
1. 當地政府部門不應簡單撇清責任,而需按照市場平等規則的經營策略予以糾正。福州公交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一個國有企業,本身就享有一些政策的照顧。車改辦“完全屬于市場行為”“政府沒有參與”“沒有給予任何投入與補貼”“沒有簽署任何合作協議”的回應模糊,欠缺說服力。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在事后的應對中應明確責任方,不能一味切割責任,用實際行動平息輿論質疑。
2. 企業在回應上存在漏洞,應明確、翔實、不回避,避免產生解讀歧義,造成次生輿情。此次事件中,新華網等報道提到,記者致電福州公交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對方表示不便就此事作出任何回應。該回應并未能平息輿論質疑,公眾仍舊對“公務的士”及存在公務員特權等問題表示疑惑,輿情持續發展。
3. 企業服務出臺雖然是市場行為,但應關注輿情反饋,避免引起公眾誤解。“公務的士”雖然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但受益方是公務員群體,容易損害公務員群體的社會威信。企業缺乏輿情預警意識,放任輿論發展,會讓群眾對車改產生質疑,戴上有色眼鏡看待公務員群體。
4. 政府面對輿論質疑,雖然與自己無關,也要及時澄清。存在問題,應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取消“公務的士”并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從該事件中可以得知,在面臨輿情時,特別是政務輿情,簡單回應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處理危機,反而容易令自身陷入輿論漩渦、處于不利地位,進而引發二次輿情或者次生輿情。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當中,明確提出了要以制度化、常態化的標準積極主動進行回應,表明態度和誠意,提升政務輿情回應水平。
5. 防止公車改革“開倒車”。既然啟動了公車改革的工作,就不能打退堂鼓,更不能只想取巧。補充公務出行的市場化方式是結合當下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值得提倡,但絕不能用“公務的士”的新瓶裝著公車特權的舊酒。要消除質疑,唯有公開透明,讓公眾親眼看到地方政府、各部門預算中不再出現不必要的公車預算,防止“開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