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花
摘 要:消費者的權益往往是與民生掛鉤的,消費者權利得到了保護,我們才算是真正的做到“利國利民”。隨著經濟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消費者權益不斷受到侵害,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護的問題逐漸變的尖銳突出。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經濟立法來應對。本文從消費者與日俱增的消費矛盾出發,探尋在經濟法方面解決此問題的最佳方式。
關鍵詞:消費者權益;經濟法;研究
在消費者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的今天,我們都在試圖探尋一種方式來平衡“消費者”與“權益”之間的關系。顯然,傳統的民法已經無法使這個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我們想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從社會的大背景出發,就如何出臺適用于消費者的經濟政策做出思考,合理的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一、消費者權益遇到的矛盾與問題
1.傳統消費者與新興消費者的問題
對于傳統消費者而言,他們希望在交易完全公平公正的狀態之下去進行利益之間的互換,希望自己的權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維護。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理想的狀態是不容易實現的。在交易的過程中,賣家往往會使用一些“不入流的”、“卑劣的”手段來打擊競爭者,這種方法通常是不正規的,以損害消費者利益為前提的,所以這樣長久下去,會使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減退,產生懷疑一切的心理。而對于新興消費者來說,自從經濟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增長越來越猛速,大量的消費產業也在這個基礎之上應運而生。不同于傳統消費行業來說,以往賣家所經營的都是一些“實際性的”、“物質上”的東西。而當今的消費者已經不把物質生活放在首位,他們崇尚的是勁射上的享受。比如寬帶給消費者精神世界帶來的愉悅,旅游給消費者靈魂上的沖擊等等,對于這些“看不見、摸不著”東西的管理本身就有很大的難度,所以解決消費者的實際問題至關重要。
2.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國家應該把消費者的權益問題擺在首位。因為消費者是一個國家穩定發展的第一要務。沒有了消費者,自然就沒有人去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經濟沒有流動,就猶如一灘死水,僵硬且沒有生機。所以我們可想而知,消費者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何種地位?但是就是這樣的一種現狀,都沒有使國家對消費者得到足夠的重視,國家對消費法沒有做到及時的更新,疏于管理。對于目前的新興消費者,還在用老的方式進行著“統治”。自從2005年國家的反壟斷法出臺之后,就沒有一項實際的、針對維護消費者權利的政策實行。我們覺得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侵害,卻沒有一種固定的法律形式能使我們權益得到維護。所以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給消費者帶了了極大的傷害與不利。
3.地方缺乏有效的執法力度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執行當中,許多地方政府都沒有進行嚴格的把控,甚至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傾向于那些不法商販,伙同他們一起欺騙消費者。比如說在前幾年,很多地方都在經營假冒偽劣產品,以期望降低產品成本,達到獲取暴利的目的。國家就這個情況發布了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許多地方的當地政府都沒有具體的實施,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而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增加當地的經濟效益,解決當地就業難的問題,給上層領導帶來“業績好”的錯覺。滿足自己晉升空間的需要。
4.不完善的法學理論
我國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屬于民法范疇,因為消費者屬于人民,不能把消費者與人民進行有機的割裂。國家應該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來規范完善有關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不應該把消費者全因的保護做為獨立出來的一部分。這兩種理論在互相反對、互相爭執的情況下對立著。這種形式的對立對法律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建立都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二、經濟法保護消費者權利的主要途徑
1.完善立法體系
對于消費者權利的保護工作不能夠僅僅局限在法律條文之內,而是通過法律條文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體系,這也是我國目前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進行的主要討論項目。應該完善消費者保護法,要在此法律基礎上,對所包括個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合理的約束,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法律賠償制度。當此制度初步完善并實施的時候,應該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實踐,也就是要在其中加入“衍生產品”,指的是我們所說的子法,主要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系列邊緣法律,讓消費者保護法的體系逐漸龐大起來。當前政府的任務,就是要保持原有的法律框架不動,合理的完善相關細節條款,讓整個的消費環節都能夠得到法律的幫助,具體到細節還應該加強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等新興產業的法律依據,讓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2.選擇合理的責任性質和訴訟模式
應該確立懲罰性賠償責任,所謂的懲罰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額的賠償。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起源問題,學者間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英美法中的懲罰性賠償起源于1763年的英國,美國是在1784年最早確認這一制度。應該在現實生活中主張雙倍賠償,而且這種法律意識要拓展到小城鎮和鄉村去,增加不發達地區居民的法律意識,為創立法制中國的進程添磚加瓦。
應該完善糾紛解決辦法,由于大部分的消費糾紛都沒有到進法院解決的地步,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調節處理,這樣的方式勢必會影響一定的公平性和正義性,讓弱勢一方得不到應有的賠償,但是又沒必要通過法院解決,根據這種情況就應該主張各個地方建立一個小的調節消費糾紛的機構,來幫助老百姓解決消費過程中的不公正待遇。
3.完善消費者組織職能
我國相比于其他發達國家而言,消費者組織一直處于本質不清的邊緣,有很多消費者協會發揮不了作用,沒有實際的權利去解決消費糾紛,應該在消費者組織與工商組織脫鉤情況下,成立一個專門解決消費糾紛的部門,此部門在原有消費者協會職能不變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引入仲裁策略,也就是建立一個小額仲裁組織。通知民間百姓對于一定金額以下的糾紛,選擇到仲裁機構進行起訴。這樣就能在降低維權成本的情況下,完成原有的消費糾紛。
三、結論
對于消費者的維權,消費者應該怎樣進行維權?以何種方式進行維權?都是我們現階段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以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護作為立足點,指出了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幾個方面,對每個方面又進行了合理化的分析,提出解決性方案。旨在指導消費者進行更合理的維權,同時也建議國家完善消費者法律,更合理全面的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靖.我國消費者保護中的冷卻期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11.
[2]張嚴方.消費者保護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