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品安全關乎個體生命健康和公共秩序穩定,多維度規制尤為必要。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重典治亂世才能扭轉現狀。《食品安全法》所確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白玉微瑕,必須進一步明晰構成要件,確立賠償金浮動機制,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
關鍵詞: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保險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綜觀我國調整和規范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規范性文件可謂諸多,然而大規模食品安全事件在近年來的屢屢發生還是時刻提醒著我們法律在這方面的“短板”。綜合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不難看出,從食品的加工生產者到經營的企業或是個人都存在著強烈的利益驅使。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在于立法本身的缺陷,即對于食品侵權損害的賠償成本遠遠低于違法行為所謀取的暴力。所以,本文將從食品侵權的現狀以及立法方面的分析著手,對食品侵權損害賠償制度進行重構與展望。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食品侵權,除了社會自身發展的原因,反觀立法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微妙的變化。2013年《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第65條規定明確提出國家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但是,2014年該法“修訂草案”第78條規定卻不再提“強制”一詞。而最終公布的該法第43條第2款內容極為簡化,對強制保險一提予以否定。我國立法在這一問題上的審慎態度也為學界提出新課題,即構建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從何入手。
從2012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中不難看出,丹麥作為世界上食品最安全的國家,其擁有優于歐盟的食品安全保障和監管體系。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則應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與保障。近年來,學界對于此問題的關注度日益增加,主要從以下幾點展開:
第一,借助與其他相關法的比較,從而得出食品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新路徑。這一類研究主要旨在通過《食品安全法》與其他相關法(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民法通則》等)的比對,從中找出該法存在的漏洞與不足,創新性的將其他法律法規中的一些成熟路徑引入其中。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沒有實證性的研究只是單純從借鑒與采納方面著手,難免顯得單薄,而且之于比較而言,所處社會環境不同、發生方式不一,都會導致這種比較后的應用捉襟見肘,極有可能不能應對食品侵權損害賠償的范疇。
第二,引用一些影響較大、覆蓋面較廣的食品安全事件或是針對法律文本進行評析,從個案的處理情況,歸納總結出法律條文的不足以及程序上的偏差。這種個案研究方法在國外(尤其是判例法國家)已經比較成熟,這種方法之于他們而言已經屬于類型化,之后的案件都“有案可依”。但是,對于我國來說,這種研究方法可能只能作為一種學理上的評析。加之我國地域廣、人口多的特點,不可能將所有的案件都一一進行類型化,如果那樣做,有可能成為一種看似整齊的“雜貨架”形式。但對法律文件的釋評很有必要,因為有些立法者本身并不具備權威實踐經驗,所立之法會出現不符合現實情況的情形。所以,讓更有實踐經驗的學者對其進行評析是有利于立法改革的舉措。
第三,直接從損害賠償制度出發,借鑒其他法律的規制模塊,提出對于賠償制度的衍生理論以扶植整個食品損害賠償的體系。這種研究方法看似有些許功利的意味,但是卻是最擊中要害的方式。筆者非常贊同這種研究方法,因為相比發現問題或許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解決的是現實的、急迫的食品侵權問題。但是,這種方式也有自身的不足,就是學者們單純考慮了一種或幾種的損害補救制度,但是對于這種制度的具體運行方面的闡述略顯不足。
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國外的研究基礎更為久遠與深厚。食品作為一種特殊產品,美國將其納入產品侵權之中進行統一規制。從美國司法實踐看,懲罰性賠償是懲罰公司、威懾以后的不法行為的一種“罰金”,而不影響公司繼續從事商業的能力。這實際上是規范懲罰性賠償的限度。但是在我國《食品安全法》中只有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了十倍賠償金。而且,在實踐中這種賠償金得到給付的概率大概不到30%。懲罰性賠償是為了彌補補償性損害賠償適用的不足而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懲罰性賠償也有補償的作用。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于食品安全損害賠償研究,不難發現,國外學者更加注重對于賠償制度的法理研究,即這種制度是什么、為什么要規定這項制度、這項制度保障了誰的利益以及其適用范圍是否有任何限制與差異等問題。國內學者更加注重制度本身的設計問題,即設計何種制度、這種設計是否能夠保障法律的有效運行、這種制度應由誰來設定等。總體而言,在研究視角上,現有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討論已經提出的損害賠償制度;在研究范圍上,現有研究主要著眼于籠統的制度概說,而對于具體的實施細則沒有提及;在研究內容上,現有的研究有許多無法闡釋的問題被擱置下來。例如:將群體性食品侵權問題給出,又將解決的方法泛化;比對國內外案例后,只說事件的異同而將處理結果的異同之處不加深究等;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歷史的、比較的方法,鮮有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和多學科交叉分析的方法。
二、研究食品侵權損害賠償的意義
在食品安全案件中,消費者往往只獲得一般的損害賠償。面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單個消費者,低廉的違法成本使企業的道德操守和社會責任感讓位于經濟利益的優勢。因此,食品安全案件中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已成為法律為消費者合法權益設置的最后屏障。面對我國現行法中構成競合的情況,在合同責任內部,《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應為特別法;在侵權責任內部,應當允許受害人根據個案選擇適用該法第九十六條或《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這種選擇會更加注重對人的保護,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不該在一味的將目光聚焦在經濟發展上,而是應該轉向社會中每個個體的發展。那么,個體的發展當然應該從每日必須接觸的食品開始。誠如《為權利而斗爭中》耶林所講,“法不僅僅是思想,而是活的力量。”只有重視這種力量,才能夠享有法律的保障。
作者簡介:
張若陽(1991~),女,漢族,甘肅臨洮人,碩士,單位:甘肅政法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