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沉默權是國際人權法確認的一項基本人權。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的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在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有:“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這樣的描述,然而,第一百一十八條又有:“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這樣的規定。第五十條像是賦予了犯罪嫌疑人沉默的權利,然而第一百一十八條的硬性規定,又將該項權利剝奪。那么,在我國是否應該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呢?本文首先介紹了沉默權制度的概念和淵源,其次在淵源的基礎上闡釋了我國建立沉默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我國確立沉默制度的具體思路以及想法。
關鍵詞:沉默權;不得自證其罪;刑訊逼供
一、沉默權的概念和淵源
對于沉默權,分為廣義的沉默權和俠義的沉默權。廣義的沉默權是公民言論自由的具體表現,即任何人有權決定他愿意說什么或不說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廣義的沉默權是對憲法中,公民言論自由權的延伸,體現出了公民言論自由權的行使;狹義的沉默權則是專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自警察和法庭的訊問,有拒絕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權利。[1]狹義的沉默權是指刑事訴訟中特有的一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的權利,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狹義的沉默權。
1966年,美國聯邦法院通過“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證實確立了沉默權制度。即在實施逮捕和審訊嫌犯的時候,警方應當告知下列事項:第一,有權保持沉默;第二,他們的供詞將會用來起訴和審判他們;第三,在受審時有請律師在場的權利;第四,如果雇不起律師,法庭將免費為其指派一名律師。這四項內容又被稱作為“米蘭達規則”。[2]
二、我國建立沉默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來說,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確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而是在第一百一十八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這一條的規定,也在為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時,對那些拒不交代的犯罪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創造了條件,畢竟,犯罪嫌疑人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利,而犯罪嫌疑人又拒不交代,只有刑訊逼供的方式才能使犯罪嫌疑人交代其所犯的罪行,這樣以來,就會導致一些冤假錯案的產生。犯罪嫌疑人處于極其弱勢的地位,而公安機關處于強勢的地位,也導致了當犯罪嫌疑人的權利被侵犯時,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濟。
1.沉默權制度的確立有效的防止了刑訊逼供
縱觀我國出現的冤假錯案,都和警方的刑訊逼供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刑訊逼供問題的嚴重性,使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有所增加,然而,并沒有徹底的杜絕刑訊逼供發生,刑訊逼供行為一直存在,所以沉默權的確立是必要的。沉默制度是對弱勢的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保護,也是對警方權利的限制,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使其可以與控方平等的對抗,而不是控方處在有利的一方,而辯方只能被動的一方。
2.沉默權制度的確立是不受強迫自證己罪原則的延伸
不受強迫自證己罪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口供一直是作為影響法官定罪量刑的重要根據。沉默制度的確認,對偵查機關證據收集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憑借著高科技的偵查技術手段進行取證,另一方面,憑借積累豐厚的辦案經驗,可以找出犯罪的證據,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繩之以法。這中“重證據,輕口供”的做法體現了刑事訴訟法的原則。[3]
三、我國確立沉默制度的具體思路以及想法
1.修改《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若想確立沉默權制度,該條款這些表述應該予以取消,如若不取消該項條款的規定,確定沉默權制度和該項的規定有矛盾之處。
2.明確的告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
在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逮捕、拘留、訊問的時候,應當明確的告知其享有沉默的權利。可以像“米蘭達規則”那樣明確的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些,將有可能成為對你不利的呈堂證供;你有權聘請律師,但如果你聘請不起的話,法庭將為你免費指派。”這樣明確的表述可以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到自己享有的權利。一方面,在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可以杜絕刑訊逼供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庭審中防止翻供的發生,保證庭審的順利進行。維護了司法形象的權威。[4]
3.改變我國律師的代理制度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雖然將委托辯護人的時間提前到偵查機關的第一次訊問,但沒有規定,在詢問期間,律師可以在場。可以將詢問期間,有權聘請律師在場,這樣的條款加入《刑事訴訟法》中。律師的在場,一方面,可以監督偵察人員的行為是否有刑訊逼供行為,另一方面,可以監督偵察人員是否明確的告知了被告人享有沉默的權利。律師在場的權利就是為了更好的杜絕刑訊逼供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利。
沉默制度,是尊重和保護人權的一大法寶,沉默制度的確立,能使每一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得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沉默制度的確立,體現出了一個國家法治的文明、法治的進步。雖然我國還沒有確定沉默制度,但是我過的法治也不斷地文明、不斷地進步,相信這項利國利民的制度指日可待。相信我國的司法化進度也正在與國際接軌,是我國的司法更加具有文明,更加具有權威。
參考文獻:
[1]孫長永.《沉默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
[2]任東來.《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6月.
[3]易延友.《沉默的自由》[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4]呂雄.《論我國沉默權的建立》[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沈毅鵬(1992~),男,福建漳州,漢族,法學學士,詔安縣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