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妍
摘 要:受經濟大環境影響,企業破產案件不斷增多,加之破產案件本身比較復雜,耗時較長,審判效率顯得尤為重要。雖然隨著司法改革不斷推進,破產案件審判效率明顯提高,但仍有不少因素制約著審判效率的提高,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法院審判的滿意度。本文試圖通過對審判實踐中相關情況進行歸納分析,挖掘制約破產案件審判效率的各項因素。
關鍵詞:破產案件;審判效率;原因分析
一、法院破產案件審判效率現狀
自最高人民法院在世紀之初提出“公正與效率”司法主題以來,效率觀念日漸深入法官之心,基層法院案件審限監管得到有效加強,審判效率明顯提高。誠然這些年基層法院在提高審判效率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從人民群眾滿意程度上看,司法效率仍有待提高。
同樣在企業破產案件領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9年各級法院共計審結企業破產案件3573件,2011年和2013年分別為2531件和1998件。①三年共計審結8102件,平均每年審結2700件,而全國共有三千多個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可以受理企業破產案件,可見平均每個法院每年審結的破產案件不到一件。
根據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11年至2014年,全省法院共審結破產案件分別為257件、181件、174件、216件,四年共審結828件,平均每年審結207件,而全省共有一百多個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可以受理破產案件,可見平均每個法院每年審結的破產案件不到兩件。
據統計,我國法院破產案件的平均審理周期都要兩、三年,有的長達十幾年。破產程序冗長會加重破產財產損耗和流失風險,過高的時間成本無論對債權人、債務人還是對法院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因而破產案件審判效率亟待提高。
二、影響破產案件審判效率的因素
破產案件審理周期長的主要原因是破產案件審理難度大,案件干擾因素較多,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破產案件數量急劇增長,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近年來,“案多人少”已經成為法院工作面臨的突出困難。以宜興法院為例,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宜興法院破產案件收案數持續大幅度上升。其中,2013年受理企業破產案件3件,2014年受理14件,受理案件數量同比上升366.7%;2015年受理30件,受理案件數量同比上升114.3%,2016年至今(計算至2016年6月)收案8件。
(二)部分企業主、高管人員逃匿或者拒不配合影響審理進程
企業破產案件中,存在部分企業主、高管人員逃匿的情況。在這類案件中,逃匿人員多攜賬冊、現金出走,致使在立案審查階段,因被申請人企業主無法到場、賬目核對困難而使對該企業是否構成破產的審查難度加大。法院受理后,又因無法送達受理裁定書、通知書等訴訟文書,客觀上影響了辦案進程。除此之外,有的企業法定代表人或實際控制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并不愿意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因而不配合提供財務賬冊,隱匿或故意銷毀應當保存的會計賬簿等資料,不配合法院及管理人的工作,影響企業破產進程的推進。
(三)部分企業負責人涉嫌犯罪導致刑民交叉影響案件正常審理
由于部分企業自有資金不足,而銀行經營性貸款審核嚴格且程序復雜,一些企業為了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只能依靠民間融資,甚至依靠高利貸維持企業經營。相當部分債務人企業在經營中涉嫌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經濟犯罪,存在“企業構成破產原因,企業或企業業主、高管構成非法集資犯罪嫌疑”的“雙構成”情形。在債務危機爆發后,犯罪行為一并被揭露,與經濟糾紛案件形成縱橫交錯的復雜關系,加大了案件的審理難度。同時,企業破產案件中遵循“先民后刑”的做法勢必使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的周期被多次延長,不確定因素也隨之增加。目前我院在審的破產案件中,破產企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民間融資情況,公安局在法院審理期間對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及非法集資的企業法定代表人立案偵查并予以刑事拘留,導致案件審理暫時中止。
(四)破產財產變現難、債權催收難度大
第一,債權人會議處置財產的決議無法通過影響破產財產變現進程
金融機構作為債權人的案件,在債權人會議通過破產財產變價方案時,往往由于未得到授權或害怕承擔責任等原因,對債權人會議破產財產變價方案的決議拒不表態,甚至干脆不同意,致使債權人會議處置財產的決議延期通過甚至無法獲得通過。
第二,破產財產變現難度大
一方面,由于評估機構的評估費與評估價掛鉤,導致評估機構評估價偏高,與破產財產的實際價值不相匹配,拍賣困難;有些破產財產評估價值高,但市場需求非常低,往往拍賣后都處于流拍狀態。另一方面,破產企業的資產變現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比如,有的破產企業地理位置偏僻;廠房、設備陳舊老化,價值低廉;專用設備的變現又不易找到對口的買主。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相當部分破產財產在淘寶網司法拍賣平臺上掛拍后被流拍,難以及時變現。財產無法變現就無法進行分配,債權人、職工的合法利益也就無法得到及時保障,下一階段的工作無法繼續進行,案件往往在變現階段就處于滯留狀態。
第三,破產企業的債權催收存在諸多障礙
管理人在債權催收過程中,發現破產企業的債權催收工作面臨諸多障礙,主要包括:①債權形成時間較久,而企業追收債權的意識不強,導致一些應收債權已過訴訟時效;②企業管理上存在疏漏,有些債權僅僅在賬面上反映,并無書面證據,無法通過訴訟等方式進行催收;③破產企業的一些債務人下落不明、無力清償甚至已經破產,導致破產企業應收款難以催收。上述情形導致雖經管理人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對債權進行催收,但效果甚微,催收前景不容樂觀。
注釋:
①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2011年、2013年、2015年、2016年統計時是以審結企業兼并、改制、破產、強制清算、股權轉讓等案件一并統計的,并沒有單列審結的企業破產案件,故僅列舉2010年、2012年、2014年三年的工作報告中審結的破產案件數據以供參考。而本年度的工作報告反映的是上年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