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執行人或債務人責任財產的有無是執行程序能否進行的關鍵,因此責任財產的查明作為執行程序的第一步顯得尤為重要。被執行人責任財產的“查找難”作為“執行難”的一部分一直困擾著執行法院,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國理論與司法實務界一直在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索,希望找到一種能夠有效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民事執行程序;執行難;責任財產;查明
“執行難”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題,也是執行法院或執行機構(以下統稱為執行法院)最為頭疼的問題,長期困擾著法院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萬事開頭難,債務人或被執行人責任財產查明難作為執行程序的第一個步驟,則是難上加難,影響著整個民事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針對這個問題,我國在立法上不斷進行相關完善,理論和實務界中的學者和法官們也不斷進行探索,希望找到一種有效查明被執行人責任財產的方式,促使法院的執行工作順利進行。
一、責任財產查明概述
1.責任財產概念
由于在行為給付義務的執行并無財產的要求,而在特定物給付義務的執行中特定物不存在范圍界定的問題,因此責任財產范圍的界定主要是在最為常見的金錢債權中,這也是狹義范圍的責任財產。狹義的責任財產僅指金錢債權之強制執行程序中,執行法院得采取執行措施以滿足金錢債權的債務人所有的財產。[1]其范圍則是除了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執行的財產和依財產性質得以豁免執行的財產外,債務人所有的債權、物權、股權、基金份額等具有金錢價值的財產性權益。
2.查明方式
(1)申請執行人查明型。指的是申請執行人負責查明被執行人的責任財產,執行法院一般不承擔查明責任,而是根據申請執行人提供的信息以及相關要求采取執行措施。由于關系著自身的切身利益,申請執行人對責任財產的查明最積極也最有動力,是執行法院發現責任財產的一種重要方式。一般而言,申請執行人查明型的立法選擇理念在于民事強制執行是對私權的實現的一種方法,為了體現市場經濟觀念,提高市場主體交易風險意識,因此要求申請執行人提供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2]采用此立法模式的國家,通常其社會信用體系較為完善,申請執行人查找被執行人責任財產的渠道較多,多存在于英美法系國家。
(2)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型。指的是立法上規定被執行人對自己責任財產具有申報的義務,否則會承擔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民事執行程序正是因為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而引起的,同時被執行人對自身財產狀況是最為了解的,為了快速查明其責任財產,責令其申報財產無疑是符合法律的初衷。采用這種立法模式的國家以德國為典型代表,德國所實行的“代宣誓”制度更為多國當作典范并借鑒。
(3)執行法院查明型。指的是在責任財產的查明過程中,執行法院主導整個過程的進行,而且不能以申請執行人未提供信息和被執行人未申報財產為由拒絕調查。采用這種立法模式的國家將被執行人責任財產的查明更看作是執行法院的一種職責、責任而不僅僅是權力。我國目前屬于這種模式,雖然執行規定第28條和民訴法第241條規定了申請執行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財產信息和被執行人財產申報,但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仍是以執行法院主導查明責任財產,執行法院從另外兩種方式獲得的財產信息所占比例較小。
二、執行難的原因
在執行程序中,各執行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是我國執行難的根本原因。有學者指出,民事執行法律關系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縱橫交錯、頗為復雜,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層次:一是執行機構所維系的國家執行權的權威性、執行行為的可信賴性、公信力與其他利益主體的私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二是各執行關涉主體之間的私人利益關系。[3]然而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還存在另一層利益關系,即執行法院與協助執行人之間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的沖突。
1.私人利益之間的沖突
此類沖突主要體現在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之間。首先,申請執行人往往希望窮盡一切方式查清被執行人責任財產的信息,以確保其債權的實現。其次,被執行人則希望盡可能限制責任財產的調查方式以達到其財產信息保密甚至逃避債務的目的。
2.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
一方面,被執行人與執行法院之間的利益沖突體現在被執行人財產信息的信息保密與執行法院查明財產信息上,這種沖突在執行法院主導的信息查明制度下顯得尤為突出。另一方面,申請執行人與協助執行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體現在申請執行人享有的被執行人財產信息知情權與協助執行人所負有的被執行人財產信息不被任意公開義務之間的沖突。由于申請執行在知道協助執行人掌握被執行人財產信息時,肯定會要求對其信息進行查閱、復制甚至公開,然而協助執行人負有保護其掌握的公民信息不被任意公開的義務,于是兩者利益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3.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
在法理上,同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執行法院與協助執行人之間并無利益沖突,并且協助執行人還應該協助、配合執行法院查明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然而,執行法院所維護的是債權人合理債權以及訴權實現的公共利益,而協助執行人所秉持的是保證公民隱私權的公共利益,二者本質上仍然有所區別。
三、我國現狀
1.立法現狀
最高院在1998年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執行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為執行規定)中的第28條最早規定了三種查明方式。但是《執行規定》僅為概括性地規定,并無具體操作等規定,而且法律邏輯上尚不完整,引起了學界與司法實務界的爭論。隨后,民事訴訟法修改后首次規定了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對被執行人財產申報的義務、申報范圍以及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同時最高院發布的《執行解釋》、《執行規避意見》以及《執行聯動意見》中對被執行人申報責任財產和協助執行人的職責也進一步作了規定。
2.司法現狀
雖然我國在立法上已經對被執行人責任財產查明的方式不斷進行完善,但司法實踐中執行法院查明責任財產并沒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申請執行人缺乏有效查明被執行人責任財產的方式和渠道,而向掌握責任財產新的協助執行人申請查閱時往往被以信息保密等理由拒絕。此外,執行法院過于苛責《執行規定》28條中有關申請執行人的規定,以至于申請執行人未能提供財產信息時,執行法院甚至都不啟動執行程序。對于被執行人而言,雖然法律規定的財產申報制看似完善,但對不報告對虛假報告的法律后果不夠嚴厲,僅僅是罰款、拘留等代價較小的法律制裁,即使刑法中有規定“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法院也很少適用。同時實踐中還存在其他技術操作上等問題導致難查明被執行人的責任財產。
四、制度的完善
1.明晰各主體的角色定位
(1)執行法院主導責任財產的查明。民事強制執行是以國家公權力強制實現債權的一種形式,作為該公權力的擁有者與行使著執行法院在執行程序中理應占據主導地位。同時,在執行程序中不存在雙方當事人的對抗與爭辯,其非訟性決定執行法院應主導執行工作的開展。司法實務界中,有執行法院以《執行規定》28條第2款的規定為由將查明的責任推給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筆者認為這并非設權條款而是注意條款。事實上,責任財產查明是一個很繁瑣并且復雜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多個主題。強制執行涉及財產的查明、控制、變現、轉移以及行為履行、人身自由的限制等一系列問題,非執行法院自身力所能及,必須依靠有關單位和個人共同協作,合力完成。[4]因此,在查明的過程中,是以執行法院為主線主導責任財產的查明,同時還需要被執行人申報、申請執行人提供與協助執行人配合共同完成。
(2)合理規制申請人查明的渠道。理論界與司法實務界對《執行規定》28條第1款中規定的“應當”的解讀存在爭議。實務界偏向將其理解為申請執行人的一種義務,以減輕執行法院的工作壓力。筆者認為,這是我國立法上的缺陷以及對法理學上“法律權利”這一概念的誤解。所謂法律權利,是指由國家通過法律加以許可的自由意志支配的行為范圍。[5]完整的法律權利是由自由權、請求權和訴權三要素的統一,其中自由權是權利人能夠自主決定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而不受他人干預的權利,是法律權利中最主要的要素。申請執行人提供財產信息的權利是他本身所享有為了促進執行法院執行工作的一種自由權。由于隱私權的存在,加之缺乏財產調查的渠道,申請執行人完全查明被執行人責任財產的情況本就不屬于常態,若法律以及執行法院過于苛責申請執行人“應當”提供被執行人財產信息這一“義務”,則會造成申請執行人在執行程序中極為低下的地位,不利于其債權的實現。
(3)強化被執行人的法律責任。在執行程序中,被執行人對自身財產狀況十分清楚,因此被執行人財產申報無疑是執行法院掌握其財產信息最為方便、快捷的方式,這也是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設立的初衷。由于被執行人自身與其財產是息息相關,財產一旦被發現就意味需要履行相應的債務,他們自然是極不情愿向法院申報財產的,即使不得不去申報,也會盡量地瞞報。[6]因此,若不對被執行人拒絕申報或虛假申報財產加以法律制裁,要求其提供自身財產信息無疑是異想天開,癡人說夢。但是我國法律對被執行人不如實責任財產申報規定的法律后果太輕,被執行人違反財產申報制代價太小,法律威懾力極低,而且司法實踐中大多只是對被執行人進行訓誡、罰款,拘留和刑事制裁極少運用。所以,若要想將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發揮預期的效果,應加強立法與司法上對違反該制度的被執行人的制裁,加大司法威懾力,促使被執行人主動申報責任財產,同時借鑒德國的“代宣誓”制度,節約相關司法資源。
2.完善執行聯動機制
執行聯動機制最早是由中央政法委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的通知》于2005年提出的。隨后的,最高人民法院相繼印發了有關執行聯動機制的文件,在《執行聯動意見》中對協助執行人配合執行法院查明被執行人責任財產做了相關規定。執行聯動機制主要是明確協助執行人的義務和責任,從單一主體查明轉向多元主體相互配合、司法與行政、社會其他力量結合共同查明,形成多部門之間的良好的信息共享、協作和配合的關系,這也是該制度設計的初衷。
3.完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
首先,采用申請執行人調查型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相對較好,較完整,申請執行人能夠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調查;其次,即使申請執行人未獲得權限調查,執行法院同樣能夠運用國家公權力通過該體系進行查明;最后,被執行人的信用記錄在該體系中能夠很好地體現,作為協助執行法院的金融機構或行政機構在與被執行人進行日常、商業往來時能夠依據此作為評判標準進而影響其正常往來,這宛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被執行人的頭頂,督促其申報責任財產,履行義務。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運用審計方法以及群眾舉報機制,對被執行人的責任財產進行查明,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總之,要查明被執行人責任財產,不能僅僅依靠一方力量,在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同時應建立以執行法院查明為主線,被執行人申報和請執行人提供信息為兩翼,協助執行人予以輔助的查明制度,同時借助審計、群眾舉報等方式綜合查明被執行人責任財產。
參考文獻:
[1]肖建國主編.民事執行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98.
[2]常廷彬.論被執行財產的查明制度[J].法學雜志,2009(03):83.
[3]肖建國.民事執行中的利益衡量與價值取向[N].人民法院報,2007.11.08(005版):1.
[4]江必新.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修改應關注的十大問題[J].人民司法,2011(17):4.
[5]舒國瀅主編.法理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9.
[6]李浩.論民事執行中債務人財產的發現[J].法學,2007(12):58.
作者簡介:
黎弘博(1994~),男,漢族,江西新余人,碩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專業,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