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必然舉措之一是優化人民法院的職權配置,健全法院權力運行機制,切實保障審判機關依法、獨立、公正的行使審判權,這是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迫切需要,更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不科學、不合理的法院職權配置,將削弱司法公信力,阻礙法院改革進程。我國人民法院改革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司法權威不足、公信力不高、辦案效率低下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優化法院職權配置,在現有的司法體制下,積極實施有助于提高司法權威、促進司法公正、提高辦案效率、有效改善法院與法官形象的措施,本文就法院職權的優化配置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路。
關鍵詞:司法體制改革;法院職權;優化配置
一、當前我國法院職權配置存在的問題
1.法院職權地方化現象嚴重
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決定我國必須奉行統一的司法權,地方人民法院作為最貼近老百姓的基層審判機關,其審判活動人民群眾影響很大。但是我國地方法院財政主要由地方政府撥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法院審判受制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對審判活動的干預已嚴重影響司法的公正和正常實施,不但極大挑戰國家司法權威,更使廣大人民民眾受害匪淺。進而頻頻出現冤假錯案,這種地方不良風氣的盛行,使得法律權威大打折扣,因此法院職權去地方化迫在眉睫。
2.法院職權行政化現象盛行
我們知道,法院之間以及法院和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并非不分家的,而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相互監督關系。這就決定各機關內部以及各機關之間不可能是相互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特別是各機關各系統內部并非傳統意義行政機關內部上下級隸屬關系,而是監督和案件審判中的指導和領導關系。盡管法院的設置基本和行政區劃是基本對應的,但這只是方便管理和領導審判事務的產物,故法院系統內部以行政機關那種批復和指示等方式是將個人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以職權的形式實現的瀆職行為,嚴重的法院職權行政化在弱化司法權獨立的同時,滋生了司法腐敗,使得人審代替司法審判。
3.審判權與法院行政管理權的混同
審判權與法院行政管理權是兩類性質不同的權力,審判權是司法權,而法院的行政管理權卻具有行政權的性質,兩類權力的行使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規律。若將兩者混為一談,極易出現未審先決的局面,進而解決司法權受到行政權束縛而難以獨立行使的問題。
綜上所述,建立法院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勢在必行,而中央高層推動將使司法改革和法院職權優化配置進程加倍。適逢反腐,因著重規范,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現代法院管理和審判體制,建立審判和行政管理相區別的內部組織勢在必行,這是優化法院職權配置必須做的。
二、法院職權優化配置的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騰飛階段,各種矛盾、問題日益集中顯現,機遇和挑戰并存,法院工作的地位、作用、影響更加凸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因此進一步深化人民法院改革,優化法院職權配置,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法院職權的優化配置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關鍵是保證憲法和法律得到嚴格、正確的執行和實施。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今后我國法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推進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案件的專門機構,不僅自身要嚴格依照法定程序保證公正司法;建設公正、高、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人民法院改革,優化法院職權配置,確保法院依法、獨立、公正的行使審判權,才能保證司法獨立、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2.法院職權的優化配置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就要嚴守公平、正義這兩條司法的生命線。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如今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攻堅的特殊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短期內仍難以得到扭轉,不穩定的因素任然存在,因此法律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犯罪類型和手段日趨增加,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威脅和挑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全面鞏固和深化階段,健全和強有力地法律可為我國經濟穩健發展保駕護航。
3.法院職權的優化配置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公民的法制意識、權利觀念逐漸增強,諸多矛盾糾紛在私力救濟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法律手段成為調節糾紛的重要手段。人民群眾的權益保障與法院職權的行使密切相關。社會公眾要求對法律的期望以及對權利、特別是人權保障的渴求,對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享有知情權、表達權,而且要求享有參與權、監督權。當前,公眾日益的訴求和法院職權行使的缺位之間的矛盾已變得日益尖銳,這些問題,是對人民法院辦案能力的考驗。所以優化人民法院職權配置,完善司法制度,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三、法院職權優化配置的措施
法院職權的優化配置是為了確保我國司法制度公正、高效、權威,管理機制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以提升司法公信力為主旨,堅持國情和司法規律結合,是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題中之義。優化法院職權配置不是簡單把司法權分配到各級法院,更不是對具體的司法制度的改動,而是針對現存的種種問題依法對我國現在的司法體制的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法院職權的優化配置。
1.法院職權去地方化
優化人民法院職權的配置首先應該做到去地方化,實現人民法院的審判權獨立,不受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門的干預。因此在法院組織管理體系上應該進一步細化,打破以往只按行政區劃設立法院,更進一步應該設立跨行政區劃法院和專門法院,形成各種形式的法院分工管理、各司其職的法院組織管理體系新格局。推動實行省級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為了跨省之間的民商事案件和省級范圍內影響較大的行政案件能得到公正處理,應該建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例如設立巡回法庭。巡回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是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不是一個獨立的審級,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法院,也和傳統的巡回審判不同。破除司法權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方便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降低訴訟成本;也利于降低上訪率,節約司法資源進而提高法院判決執行力。在減少人為因素對司法活動干預的同時,大幅降低了冤假錯案的出現。
2.法院管理去行政化
(1)理順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避免行政審批和指示的干預。司法權的獨立性并非上下級的領導和指示關系,而是建立在法律授權基礎上的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避免個人行為替代職務行為,真正意義的做到不辦金錢案、人情案、門第案以及徇私枉法,切實做到不權力尋租。
(2)改革審判委員會的職權,推行主審法官負責制。打破傳統的“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審判分離的尷尬局面,充分行使人民賦予法院的審判權利裁判。同時院長、庭長也必須參加到審判來,提高業務能力,對案件的審理做出更加合理的裁判。
3.健全法院的監督機制
(1)嚴格貫徹落實法院系統內部人員干涉案件的記錄和責任倒追制度。對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人員進行通報和追責,并加大處罰力度。不允許任何黨政機關、個人凌駕法律之上,對于干預司法公正實施行為的存在,不姑息,不縱容。
(2)規范法官及其輔助人員工作,建立法官辦案入網,增強相應監督機關監督細則;明確法院辦案工作流程,規范法官、輔助人員辦案登記;明確所有的法官在工作上的權限劃分,嚴格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恣意行使和范圍任意擴大。同時也要嚴格把審判質量和司法工作人員履職機制和懲戒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4.實行審判和執行分離
優化法院職權的配置,解決執行難的問題,需要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執行難是法院司法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怎么樣解決執行難的問題,這是優化法院職權配置的重點。法院的執行權分為兩種,一種是執行裁決權,另一種是執行實施權。而執行實施權實際上是一種行政執行權,所以,上下級之間應該是一種領導和服從的關系。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既可以充分發揮執行實施權作為行政權的優勢,形成上下統一的執行體制,又可以避免執行裁決權與執行實施分離而影響執行效率、損害司法公信。
參考文獻:
[1]張園園.法院職權的優化配置[J].現代商貿工業,2011(1)
[2]楊力.中國法院職權優化配置研究[J].東方法學,2013(4)
[3]何帆.論上下級法院的職權配置——以四級法院職能定位為視角[J].法律適用,2012(8)
[4]楊帆.非訴行政執行的司法職權優化配置[J].法律博覽(中刊),2013(6)
作者簡介:
李如霞(1992~),女,漢族,甘肅通渭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吉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