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坤學
摘 要:在我國刑法中,罰金刑與沒收財產刑均是作為附加刑予以規定的。財產刑是以剝奪犯罪分子的財產利益為內容的刑罰方法,財產刑的實施加大了侵犯財產犯罪的成本,能夠對侵犯財產類罪起到預防作用。財產刑的數額是根據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的大小等犯罪情節確定的,體現了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如果財產刑不正確執行則會導致罪與刑不一致,從而破壞司法的公正性。本文試圖通過對財產刑執行監督相關機制研究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財產刑;執行監督;檢察機關
財產刑執行監督是檢察機關在刑罰執行監督中的重要內容,根據新刑訴法第256條、刑訴規則第65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人民法院執行罰金、沒收財產刑以及執行生效判決、裁定中沒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活動實行監督,發現人民法院有依法應當執行而不執行,執行不當,罰沒的財物不及時上繳國庫,或者執行活動中有其他違法情況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當前財產刑執行監督工作主要由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負責,但在實際工作由于缺乏具體的監督操作程序,財產刑執行監督形同虛設。本文試圖通過對財產刑執行監督相關機制研究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財產刑監督的概念和法律依據
財產刑系以剝奪被告人部分或者全部財產為內容的罰總稱,包括判處被告人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罰金刑以及判處部分或者全部沒收被告人個人財產的沒收刑兩大類,基于財產刑在抑制貪利型犯罪,剝奪被執行人再犯能力,替代短期自由刑填補公共利益損失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我國現行刑法有200多個罪名設置財產刑,過半的刑法條文涉及財產刑適用問題。檢察機關首先應當明確財產刑執行監督的監督對象,人民檢察院對財產刑執行監督的重點應當是人民法院在執行罰金刑、沒收財產刑以及執行生效判決、裁定中沒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活動,出現應當執行而不執行,執行不當,罰沒的財產未及時上交國庫,或者執行活動中其他違法情形,依法提出糾正意見。財產刑中財產的可分割性以可計量性為基礎。例如,在罰金刑中,以數額的大小決定刑罰的輕重,而在沒收財產刑中,可以采取部分沒收或全部沒收的方式適應輕重不同的情況。這種可計量性使得裁判中法官可以根據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程度和犯罪人人身危險性程度,對可被計量的財產進行量化分割,達到準確適用刑罰、實現罪刑均衡的目的。
在我國刑法中,罰金刑與沒收財產刑均是作為附加刑予以規定的。財產刑的這種可附加性,可以使對犯罪分子的懲罰更加具有針對性,充分發揮各個刑種的優勢。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的基本原則:財產刑是刑罰手段,法定性是其最為重要的特征。財產刑的適用必須嚴格依照立法的規定。具體而言,對于《刑法》總則沒有規定的財產刑類型,就不能適用;在針對某種具體犯罪適用財產刑時,必須遵照《刑法》分則的規定,《刑法》分則沒有規定的財產刑不能適用。
我國法律明確賦予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進行檢察監督。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是指檢察機關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對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和沒收財產刑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于刑事案件判決、裁定的執行和監獄、看守所、勞動改造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第19條規定:“人民檢察院發現刑事判決、裁定的執行有違法情況時,應當通知執行機關予以糾正。”《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定(試行)》第63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執行刑事判決、裁定的活動實行監督。對刑事判決、裁定執行活動的監督由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負責”。第65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沒收財產刑以及執行生效判決、裁定中沒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活動實行監督,發現人民法院有依法應當執行而不執行,執行不當,罰沒的財物未及時上繳國庫,或者執行活動中其他違法情形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檢察機關對法院執行的檢察監督,既包括對罰金刑執行的監督,也包括對執行沒收非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活動的監督。
二、檢察機關對財產刑的應對不足
檢察機關缺乏成熟的財產刑執行監督經驗。《規則》第六百三十三條明確將刑事裁判執行監督權統一賦予了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當然也包括財產刑執行監督。正是由于長期以來財產刑執行監督工作基本上是檢察監督的空白點,監所檢察部門基本上沒有開展過這一工作,因此實踐中也缺乏成熟的監督經驗。監所檢察部門如何正確理解和履行好這一新的監督職能,就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財產刑執行缺乏統一規范,監督無可適從。財產刑執行監督權的基礎是財產刑執行制度,只有當執行具有統一、規范的運行機制的時候,監督權的運行才有準確切入點。而目前關于財產刑執行,除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外,并沒有制定統一的執行制度,各地法院在財產刑執行過程中對于執行的啟動、時限、財產認定等問題的做法不一,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做法,財產刑執行監督缺乏依據。檢察監督缺乏剛性手段。目前,檢察機關的監督手段主要是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沒有剛性的監督手段,監督效果不好。聯系機制缺位。主要表現在法律文書送達不暢和缺乏工作聯系制度,檢察機關的監督既無法律文書又無可操作性強的工作制度。
三、財產執行監督的方法與策略
1.提高對財產刑執行工作的重視
由于傳統刑罰觀念中重自由刑輕財產刑,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判決、裁定作出罰金、沒收財產的執行情況不到位,也不規范,特別是對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的生效裁判,受傳統“打了不罰,罰了不打”思想的束縛,執行效果不理想。為此,檢法兩院要以檢察機關新增的財產刑執行監督職能為契機,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力。應整合原有監所檢察部門,增加人員配置,成立新的統一的刑事執行檢察監督部門來負責整個刑事執行的監督業務,從而也有利于財產刑執行監督及其他新業務的開展。當前,全國已有多地檢察機關在機構設置上進行了相應調整。
2.法院和檢察院之間建立財產刑執行法律文件的移送備案機制
法院在判決后應將包括單處財產刑在內的執行通知書副本連同刑事判決書副本及時交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備案。監所檢察部門在收到判決后,啟動財產刑執行監督程序,將財產刑執行情況納入日常監督范圍,并根據法院的刑事判決書建立臺帳。臺賬應反映被判財產刑犯罪人基本情況、罪名、財產刑金額、繳納方式、執行日期。對判決確定的財產刑執行方式、執行時間、執行進度進行全程跟蹤監督及督促。在財產刑執行完畢后,執行機構應及時將執行結案通知書送達監所檢察部門備案,而當執行的過程中發生一些比較重要的情況,比如可能需要減免財產刑數額的,也應及時將相關法律文書副本交監所檢察部門。實踐中有因被執行人親屬患重病,家里經濟困難無法承擔醫藥費的情況,檢察院調查核實后,依法向法院提出對其免除財產刑的建議,法院最終采納建議,并裁定終結執行。
3.將犯罪嫌疑人財產狀況列為案件偵查內容,把履行能力確定為罰金刑的判罰依據
我國刑事訴訟法有必要賦予偵查機關調查犯罪嫌疑人財產狀況的權力和義務。因為刑法規定,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規定除考量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的大小等犯罪情節外,還應綜合考慮犯罪分子繳納罰金的能力。由于判斷犯罪分子繳納罰金的能力必須以對其財產狀況的調查情況為基礎,而人民法院在審判中并不具備該調查職能,也不可能開展全面調查,審判實踐中因被告人財產狀況不明,決定罰金刑數額時很少考慮被告人的財產狀況。對于判處沒收財產的,由于法律未將被告人個人財產狀況明確規定為判罰依據,在審判階段未進行財產狀況審查,對犯罪分子財產狀況亦未在判決書中進行鎖定,給執行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參考文獻:
[1]李存國,任海新,徐思,陳治軍.財產刑執行實證研究[J].人民檢察,2014(07).
[2]陳志偉.關于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浙江省S縣法院財產刑執行現狀為視角[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10).
[3]李秀娟.我國財產刑執行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10).
[4]黃永謙.順位亦或錯位——法院能否享有財產刑執行權[J].法制與社會,2008(08).
[5]徐麗麗.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6(17).
[6]趙留相.財產刑執行監督的實踐與探索——以廣西桂林市檢察院為例[J].法制博覽,2016(08).
[7]趙新強.財產刑執行與減刑、假釋聯動機制探索[J].人民檢察,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