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私是個人生活之所必須,隱私權屬于人格權的重要一部分,對隱私權的保護在現代社會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公民皆有隱私,對隱私權的保護如果不能確定其準確界限,在司法實踐中將會引發一系列爭議,法律對公民隱私保護的邊界需要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范圍。
關鍵詞:隱私;隱私權;個人信息
隱私權自提出之后就被各界學者認為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個人權利。對隱私的保護,不僅限于民法,憲法,同時出現在刑法,行政法等不同的領域,隱私權甚至被視為人權的重要一部分。隱私權在民法被歸為人格權的一部分,人格權乃民法的核心研究領域。在民法典修訂進程中的人格權法中,隱私權即被提出進行立法保護。可見,隱私權不僅在人格權領域的地位在逐漸提升,而在民法中的地位也相應提高。
一、隱私的概念
隱私自人類起源著衣敝體就存在于社會之中,關于隱私的內容也在隨著社會發展變遷而改變?,F代社會中,有關隱私一般有三種看法:第一種“信息說”,即個人不愿被別人知悉,獲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稱為隱私。第二種是“私生活秘密說”或者“信息安寧說”,即不受他人干擾的安寧的私生活或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開的保密的私人信息。第三種是“信息+安寧+決定”說,認為隱私是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的或他人不便侵入的私人領域。在這三種隱私學說中,我國現階段大多采用第三種學說的觀點。
二、隱私權的內容
隱私權是基于隱私的基礎而產生的,因此隱私權的內容應當涉及法律所保護的個人隱私。根據現有法律的學界理論,隱私權的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私生活秘密權,公民有獨立生活不被他人知悉的權利。法律保護公民對自己的私生活秘密權,包括公民不愿對外公開的個人信息,個人資料以及個人所從事的職業等。
第二部分空間隱私權,空間隱私是對個人擁有私生活的前提保障??臻g隱私包含實體空間和抽象空間。實體空間即公民在私人住所的私人行為不被侵犯的權利。抽象空間的隱私權,是網絡空間的私人領域不受侵犯的權利。
第三部分私生活安寧權,所謂私生活安寧權就意味著,公民有保護其私人行為,私生活安寧不受侵犯的權利。如跟蹤,查詢通話記錄,翻閱信件等行為都屬于對公民私生活安寧權的隱私侵犯。
三、隱私權的邊界
隱私權的邊界,即隱私權在法律上的范圍和定性。就隱私權的邊界而言,最主要的判斷首先為,所侵犯的權利是否能夠劃進隱私歸屬,其次即將隱私權區別于其他各項人格權。
根據對隱私權學說,傳統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可以覆蓋為,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及私人活動。私人信息包涵個人資料,個人生活經歷及其他個人所有的隱私。私人空間即私人所有的獨立空間。私人活動包括個人私生活所進行的不愿為人知悉的各類活動。而對于隱私的界限而言,隱私權所保護的應當是個人生活與人格相關的隱私內容。
隱私權的邊界應當區別于名譽權。在民法典的修訂過程中,隱私權的歸屬在學界達成了一個共識,即,隱私權的保護應當在人格權法下作為一種單獨的權利進行編纂。與名譽權等權利區分開來。名譽權保護的是一種社會評價,依托于公眾的認知。在判定名譽權的侵權行為時,通常與公眾的評價息息相關的。而隱私權的侵權行為,則只需證明隱私被泄露即可,而是否是其社會評價降低,則不屬于判定是否為隱私權侵權的標準。同時,名譽權的判定,通常會出現捏造的事實,而隱私權侵犯的是信息則是客觀而又隱蔽的。
隱私權還應當區別于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等各種具體人格權。身體,姓名等個人隱私屬于隱私權的一部分,而在人格權法中,對這類權利的規制的法益應當與隱私權區別開來。出現對各項具體權利的侵犯,應直接以侵犯具體權利審理,不通過隱私權進行規制。
隱私權的保護在各個部門法中均有涉及,但只有在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了侵犯隱私權的責任。侵權責任法先于人格權法對隱私進行規定,即在沒有將隱私劃分清楚之時就出臺了權利救濟法,使得侵權責任法被動的承擔了人格權法的功能。對于保護隱私權而言,將其列為人格權的部分,因此在民法當中應當規定其準確范圍以及其他適用隱私權的各種情況。對于隱私權所在的各個部門法的條款進行規整。
同時,在隱私權的發展狀態下,網絡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把隱私放在網上。網絡空間的信息共享是隱私傳播的最好方式。因而,網絡隱私權更需要法律規范,進而保障公民的私生活不被無限制的傳播。這與隱私權沒有其獨立的人格地位相關,隱私權立法在民法典的編制過程中,能夠獨立出現在人格權法一章中,將會大大提高對隱私權的保護效果。
四、結語
隱私是公民個人對自己私生活的期許,以及對窺探他人私生活的規制。在民法典的立法進程中,隱私權被作為一種單獨的人權進行探討,確立其在民法中的位置,將其與其他人格權的分開規定,對公民個人的隱私權保護具有極大的意義。隱私權自確立以來即要求其具有隱蔽性,與公共利益無關,而關乎公共利益的隱私往往使得立法在對公眾人物的隱私保護方面有所欠缺。同時在網絡隱私的規制上,對于公民個人的隱私權不能得到全面保障。在實踐中,對隱私權的保障,是立法對現代社會人格權的重視,更是人權得以體現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孫超.隱私與隱私權的界定[J].法制博覽,2013,06:76-77
[2]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01:108-121
[3]潘俊.隱私權保護范圍的認識[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2:59-62
[4]張新寶.我國隱私權保護法律制度的發展[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02:70-78
[5]王利明.隱私權內容探討[J].浙江社會科學,2007,03:57-63
[6]王澤鑒.人格權的具體化及其范圍保護[J].比較法研究,2008,06
[7]華劼.網絡時代的隱私權[J].河北法學,2008,06:7-12
[8]王麗萍,步雷.信息時代隱私權保護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黃曉雯(1992~),女,漢族,安徽黃山人,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