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企業年金制度是在提高社會養老保障水平的目的下建立,實施運營十多年來,收到成效。在保障企業職工養老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企業年金存在覆蓋范圍有限,保障力度不夠等缺點,保障效果有限,發展遲滯。本文以分析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管理現狀作為切入點,總結企業年金發展成果,分析企業年金運營制度存在的不足,并對年金投資運營提出法律規制建議。
關鍵詞:企業年金;運營監管;法律規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老齡化趨勢將會逐漸加劇,養老保障問題成為穩定社會、推動經濟、促進和諧的重要基礎。企業年金運營多年,但是對于提高我國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障水平的作用較小。隨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6月公布了《企業年金規定》(征求意見稿)之后,企業具有更大的職工養老保障自主權利,有關企業年金的投資運營管理工作成為落實保障水平提高目標的重要保障。
一、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價值
企業年金,是彌補基礎養老保障不足而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障制度,是由企業和職工個人按照一定的繳費比例共同承擔的養老保險福利支出。企業年金既非社會保險,亦非商業保險,它是單位養老保障福利制度。企業年金作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二支柱”,為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下日益嚴重的養老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法。
我國的企業年金開始于1994年,國務院決定建立補充養老保障制度,同時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年金的繳費條件、資金來源和管理辦法。國家鼓勵企業結合自身情況,建立企業年金制度作為企業職工養老的補充保障制度,以此平衡養老支出減輕財政壓力。同時,國家明確規定了企業年金采取信托制度,進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方式,將企業年金基金交給信譽良好運營規范的年金管理人運營管理,保證年金的保值增值,為企業年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但是,企業年金運營過程中也面臨了一些制約因素,阻礙著企業年金的未來發展。目前,我國企業年金覆蓋率較低,大部分的企業職工沒有享受到年金保障待遇,并且年金保障增速放緩,發展面臨阻礙。
企業年金制度旨在提高企業職工的退休養老保障水平,緩解國家養老壓力,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為推動企業年金制度的推廣覆蓋,新修訂的征求意見稿《企業年金規定》,對企業的繳費比例進行了調整,目的在于與職業年金制度有效銜接,統一了單位和職工個人的年金繳費比例等,對企業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
二、我國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的管理現狀
2004年《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向公眾公開征求意見,企業年金制度正式開始在我國企業間建立。在十多年的施行推廣過程中,企業年金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創新,各企業自愿建立職工補充養老保障福利制度,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隨著企業年金基金的投資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企業年金的運營管理工作日趨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養老保障制度,給予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推進提供支持力量。
最近幾年企業年金基金業務量和投資收益率增長迅速,為企業職工養老保障提供的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為養老保險體系改革提供了前期動力。2015年我國企業年金的參保企業增長到七萬多個,年金覆蓋企業職工人數為2316萬,基金累計結余9526億元。2015年國家連續第11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上調10%,再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障水平。我國企業年金投資管理制度已經漸漸完善,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②當年加權平均收益率計算的樣本為投資運作滿當年的投資組合,計算方法為樣本組合收益率的規模加權,以上年末和當年4個季度末平均資產規模為權重;組合收益率為單位凈值增長率。
資料來源:根據《2010—2015年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摘要》得出
由以上數據可得,企業年金在持續十多年的運營發展過程中,自身優點得以發揮,實現了企業年金資金平穩增長,企業職工養老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總結企業年金基金運營管理現狀,吸取企業年金運營實踐中的經驗,有利于落實我國職業年金制度完善企業年金發展,并且推進健全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體系,提高我國養老保障水平和社會保障效果。
三、我國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的經驗及不足
總結企業年金在運營與監管方面的經驗,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企業年金多樣化投資渠道,年金市場活力得到釋放。②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主體制定合理的投資計劃,根據不同風險等級,合理分配資金投入比例,謹慎投資規避風險。③企業年金為管理人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監管機制。規定提取風險準備金以應對經濟風險。對經濟風險有理性的分析和應對措施,吸收各專業領域人才,在能夠承擔的風險范圍內,制定符合職業年金投資的方案。④明確管理人、受托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各方的主體責任,從法律法規方面對其法律責任進行規定,有利于各司其職,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從2004年《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的出臺,以及之后的年金管理的一系列辦法規定,到2016年6月公布正在向公眾征求意見的《企業年金規定》,有關企業年金制度的相關立法完善,使得企業年金基金運營管理計劃在我國的養老保障基金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企業年金的發展情況并不及預想。其中原因眾多,但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建立企業年金條件過高。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標準過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導致覆蓋面有限。第二,年金繳費成本負擔過重,企業加入年金計劃的熱情不高。我國國情是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數量眾多,而中小企業尚不具備建立企業年金的條件,就將這類企業職工排除在了享受企業年金保障服務的門外,限制了企業年金的推行發展。第三,政府支持措施不足,缺少稅收優惠等鼓勵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會成為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動力之一,但是目前國家針對企業年金建立的鼓勵措施不足,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繳費成本過高,削弱了企業建立年金制度的積極性。
企業年金運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職業年金運營提供了經驗和教訓,企業年金的運營模式和基礎建設無法完全滿足職業年金建立的實際需要。因此,我國應當結合企業年金的發展現狀,完善企業年金市場化運營方案和監管體制。
四、我國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的法律規制建議
企業年金作為我國養老保障的補充制度,在養老壓力增大的社會背景下,其作用將被進一步的放大,企業年金在經濟新常態下,利用我國經濟發展優勢,進行市場化投資運營,年金收益將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物質保障和收獲公眾支持。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要促進企業年金的投資運營,彌補其不足,從法律規制角度,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首先,應當制定完善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管理的法律規定,從《企業年金規定》(征求意見稿)可知,國家已經從細節入手抓緊企業年金運營管理工作。同時,國家應當對社會保障工作提高立法層級,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障法以及養老金運營管理規定。促進各個養老主管部門之間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統一相關的政策法規,為企業年金運營管理提供立法保障。
其次,制定針對建立了年金制度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提高稅收優惠力度,調動企業在完善職工養老保障方面的積極性。尤其應當注重推動對非國有企業制定企業年金計劃,實賬累計年金基金進入資本市場運營。同時,應當集合我國社會保障現狀和發展預期,確定企業年金繳費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年金發展的巨大潛力,促進企業職工積極主動參加年金保障計劃。
最后,宣傳促進養老保險的信托文化。企業年金的市場化投資運營離不開信托制度的支持,信托起源于英國,養老金信托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企業年金基金的資本運營,保證資金管理的獨立性,投資運營的安全性以及確保企業年金基金的收益性。因此,宣傳推動信托制度在我國養老保障事業中的實施,可以最大限度發揮信托制度的優勢,完善企業年金運營管理各項工作,有效地規范和監督我國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的發展。
企業年金的投資運營是社會保障發展的必然趨勢,年金投資應當抓住改革發展的紅利,釋放企業年金在資本市場中的潛能,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以風險管理為基礎,以監督規制為保障,規范我國養老基金市場秩序,從而擴大企業年金的資本規模,激活企業年金的資金活力,發揮養老保障的社會互濟功能,實現城鄉全覆蓋、人人有保障,逐步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1]肖海晴.企業年金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上海保險.2016(5).
[2]金博軼.個人賬戶養老金自動平衡機制研究[J].保險研究.2016(1).
[3]林嘉.退休年齡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J].中國法學.2015(6).
[4]李豫,柯杰瑞.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借鑒:美國企業年金制度和資本市場實踐[J].浙江金融.2013(6).
[5]鄭秉文.中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及改革思路[J].中國人口科學.2013(06).
作者簡介:
韓鴻蕊(1992~),女,漢族,遼寧丹東人,東北財經大學2015級經濟法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動法與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