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軻
摘 要:強制措施對于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作用。刑訴法第73條增加了可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情形、執行地點、批準機關以及監督機關,在法律規定上完善了監視居住這一強制措施體系,凸顯了該措施的重要性。
關鍵詞: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規范性;司法實踐
強制措施對于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作用。刑訴法第73條增加了可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情形、執行地點、批準機關以及監督機關,在法律規定上完善了監視居住這一強制措施體系,凸顯了該措施的重要性。但這一強制措施的適用在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基本規定及適用現狀
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第73條以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稱《刑訴規則》)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根據該規定,目前檢察機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內容特點可以概括如下:定位于監視居住的特殊執行方式;適用條件的限定性;適用須經上級機關批準;被執行監視居住人基本權利的保障性;具有折抵刑期的法律效果等。自2011年新刑訴法修正案草案公布以來,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就成為了公眾爭議的焦點。很多學者擔憂該制度在濫用和不當適用的情況下,會嚴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與“尊重和保護人權”的規定相悖,也無法實現羈押替代措施的價值目標,有人甚至提出應廢除監視居住制度。
“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如何界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困惑?!度嗣駲z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下稱刑訴規則)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涉嫌賄賂犯罪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犯罪情節惡劣的;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有人認為對涉案金額五十萬元以上的標準應是查清屬實的犯罪數額。還有人對什么是“有重大社會影響”、“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界定不清,不敢采用這兩條標準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刑訴法進一步完善了對人權的保障,在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時,要準確理解法律,確實保障人權,為此要正確認識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的適用條件。筆者認為,對以下幾種情形,檢察機關可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一是個人涉嫌賄賂犯罪50萬元以上的。二是黨政機關、重要職能部門的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三是情節特別嚴重的賄賂案件,如強行索取財物,因賄賂行為使國家或社會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在轄區有重大影響等情形。
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規定存在的問題
依學理,法律明確性原則是指“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限制必須內容明確,能夠為公民的行為提供確定性的指引”。但是,《刑事訴訟法》、《刑訴規則》關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執行地點、被監視居住人的權利限制程度、通知犯罪嫌疑人家屬、程序規定以及檢察監督等規定存在著相當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體如下: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2、73條的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必須符合逮捕條件,但是該逮捕條件如何認定和把握立法未予明確。《刑訴規則》第45條第二款對“特別重大賄賂犯罪”進行了解釋,但是除第(一)項犯罪數額條件較為具體外,其余仍是概括性規定,實踐中不易把握。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5條的規定,被監視居住的人應當嚴格遵守法定義務。但是法定義務外,被監視居住人在生活場所中正常生活的權利法律是否應當保障,如:是否可以與家人共同生活,“滿足基本的生活條件”具體包括哪些條件,被監視居住人是否享有申請被逮捕的權利等等,立法均未予明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3條確立了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通知家屬為主,不通知為例外”的原則。但是因為條文規定的概括性,結合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尚需明確以下事項:通知的對象為誰,“家屬”的范圍如何界定,可否只通知犯罪嫌疑人的單位等;通知的內容包括哪些;“無法通知”具體包括哪些情形;通知的機關為誰,通知方式是否受有限制,通知時限是采“發出主義”還是“送達主義”等等。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3條第三款、第33條的規定,被監視居住人享有委托辯護權。但是,出于懲治腐敗和刑事偵查的需要,《刑事訴訟法》第37條又規定,辯護律師同犯罪嫌疑人會見、通信等要經過偵查機關的許可。但是關于許可的條件、期限、安排會見的時間以及監視居住期間是否始終不許可會見等,法律和司法解釋均未作出規定。什么是指定的居所,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到底可以在哪些地方執行,這是關系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的核心問題,法律和司法解釋均未作出規定?,F有立法關于申報程序、轉捕程序、執行程序以及檢察監督的規定也存在大量爭議等。例如為規避刑訴法規定,部分偵查機關在初查后,通過“立案下沉”的方式,將案件指定下一級管轄,然后再由其批準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囿于辦案安全的考慮,偵監部門、監所部門也很難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
以往監視居住措施在檢察機關辦案實踐中運用不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和取保候審在適用條件、實際效果上都差不多,但它的執行難度大,作用時間短,還經常出現“監視不住”的尷尬情形。按照刑訴法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由公安機關負責執行,但因公安機關人員缺乏,導致這項措施的執行實際上還是由檢察機關為主來執行。而檢察機關本身法警和辦案人員有限,長期監視犯罪嫌疑人,稍有不慎,有可能出現自殺或逃跑等安全問題。在適用指定居住監視居住的時候,還應當處理好檢察機關偵查工作與公安機關監視居住執行工作的銜接問題,以保證被監視居住人隨傳隨到,使偵查工作順利進行。
三、完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的建議
1.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檢察監督要深入探索
一是明確作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的人民檢察院偵查部門,應當在決定作出后二十四小時以內,將《立案決定書》、《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書》、《報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意見書》(復印件)移送本院偵查監督部門。偵查監督部門要求提供相關案件材料的,偵查部門應當及時提供。
二是明確偵查、偵監、監所等部門監督檢察的重點。具體是:偵查部門應通過變更、解除及撤銷程序對于“不再具備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條件”、“法定期限屆滿”、“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進行重點監督。偵查監督部門應重點審查:是否符合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是否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批準手續;在決定過程中是否有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申請、決定機關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程序中,違反《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規則》、《檢察機關執法工作基本規范》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中禁止性規定的行為。監所檢察部門在對執行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的基礎上,應重點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必要性進行監督檢察。具體可以參照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方法和程序。
三是明確開展檢察監督所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查閱法律文書、案件材料及有關證明材料;聽取偵查部門及辦案人員的意見;聽取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律師或者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其他方式。四是明確處理結果。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進行審查后,發現存在違法情形的,應當報請檢察長及時提出糾正意見;認為決定合法的,應當及時提出審查意見。由相關人員申請或者經有關部門交辦、轉辦的,應當將審查意見及時答復申請人或有關部門。
2.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納入國家賠償范圍
按照法律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期限應當折抵刑期。也就是說,法律上也承認了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準羈押”的性質。那么,和逮捕一樣,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之內,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3.合理設置變更程序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特殊性決定了不能長期地執行,在符合變更的條件下要及時變更。相關司法解釋規定了變更程序,但規定都不甚詳細,缺乏可操作性,基本上還是偵查機關自由裁量。事實上,鑒于指定居所的安全風險與適用成本,偵查機關在案件獲得突破或者得以批準逮捕,往往會及時解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但是這并不代表變更就是及時有效的,還應當賦予審批機關以必要性審查的權力,而不僅僅由偵查機關自行審查必要性。另外,司法解釋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必要性審查時限為2個月,實踐中這一規定基本上形同虛設,因為一般情況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到不了2個月,因此,有必要將時限縮減至1個月。
參考文獻:
[1]陳鵬飛.論我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4(05).
[2]葉寧.指定監視居住法律屬性之辨——兼論“剝奪人身自由”的審查[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03).
[3]張兆松.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適用中的若干爭議問題[J].法治研究,2014(01).
[4]宋英輝,上官春光,王貞會.涉罪未成年人審前非羈押支持體系實證研究[J].政法論壇,2014(01).
[5]莊乾龍,李衛紅.監視居住制度改革得與失——兼評新《刑事訴訟法》第73條及相關規定[J].法學雜志,2014(01).
[6]孫曙生,沈小平.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之審視與檢察規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