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保
摘 要:特定物交易與自由主義盛行是引發登記對抗主義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部分學者仍然對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的適用性抱有爭議態度,由于其涉及對象較多,對其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從登記對抗主義的概念入手,對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進行研究。
關鍵詞:物權法;登記對抗主義;研究
與物權變動公示要件主義模式相比,可以將登記對抗主義模式看成是一種本質改變。就我國的物權法而言,其物權變動立法模式較為特殊,這種模式同時包含了公示對抗主義和公示要件主義,其中前一項為例外情況,而后一項則是基本原則。這種立法模式對實踐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對加強對第三人范圍界定的研究。
一、登記對抗主義
1.登記對抗主義的概念
登記對抗主義是指,將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狀態公示的方法。當不動產所有者的不動產物權發生變動時,需要將買賣之間是否合意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如果合意則意味著法律效力產生。除了登記公示這種情況之外,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這種立法模式主要出現在法國等國家中[1]。
2.登記對抗主義的分析
從本質角度來講,物權法的這種立法模式無法對是否生效的效力進行決定,它只能對不動產物權是否發生變更的行為進行證明或確認。與傳統的立法模式相比,這種立法模式更加注重對政府權力的限制以及實際效率的強調。就我國的物權法而言,存在公示對抗主義例外原則。其例外對象主要是針對機動車、船舶等方面而言的。這種立法模式的應用原因主要是由于機動車等處于不動產與動產之間。
二、登記對抗主義與登記要件主義之間的區別
這兩鐘立法模式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二者保護物權交易安全程度的區別
就登記對抗主義而言,買受人在對物權進行登記之前,買賣雙方所簽訂的合同已經生效,因此買受人的登記比例較低。這種現象為物權交易帶來的一定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中,原賣方可能進行二重讓與。就登記要件主義而言,物權登記屬于交易過程的必要環節,因此買賣雙方會盡快完成物權登記,其交易安全程度相對較高[2]。
(二)二者地位與作用之間的區別
就地位的比較而言,登記要件主義的地位更高。就二者作用的區別而言,在登記對抗主義中,物權登記的作用是對第三人的公示作用進行對抗。而在登記要件主義中,對物權進行登記的作用主要包含兩方面:第一,引發物權變動,這種作用屬于主要作用;第二,對第三人進行對抗,這種作用具有被動性特點。
(三)二者履行程度的區別
在登記對抗主義模式中,物權買受人對物權的登記行為具有可選擇性。如果買受人并未對物權變更進行登記,買賣雙方簽訂的合同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從整體情況來看,對物權進行登記的買受人所占據的比例相對較小,這種現象主要是由登記過程的繁瑣性引發的。在登記要件主義中,當事人的物權登記行為具有主動性特點,這種現象是由于登記行為屬于合同履行的必要前提條件。與登記對抗主義模式相比,這種模式中登記的履行程度較高[3]。
三、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本質分析
從本質角度來講,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中的對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登記生效主義和登記對抗主義之間的區別
登記生效主義與登記對抗主義之間的本質區別為,當不動產未被登記時,買方仍然可以獲得該不動產的物權。以機動車為例,當賣方未對機動車進行登記時,已經與買方簽訂了機動車物權變動合同,當合同簽訂完成后,其機動車物權變動產生了法律效力。
(二)賣方二重讓與是否擁有處分權的研究
就目前對賣方進行二重讓與的過程中是否擁有處分權的研究而言,存在無處分權和有處分權爭議。就無處分權而言,將并未進行移轉等級的不動產物權變動在買賣雙方之間發生的完全性物權變動的針對對象看成是第三人,因此,這種觀點認為,物權變動并不具備法律效益。就有處分權而言,人們認為未進行登記的不動產物權只具有債權效果,使得賣方的二重讓與變成一種有權轉讓。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從總體角度來講,可以對不動產物權變更中的第二買受人的物權進行確認。在這種情況中,賣方不動產所有權外觀的持有是由第一買受人未進行登記產生的,第二買受人對賣方權利外觀的誤信引發了二次交易行為,由于第二買受人并不存在過失,因此對其信賴進行保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登記對抗規則相比,物權法中對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二者表現權利沖突的形式不同。登記對抗規則對第一受讓人和第二受讓人之間進行了對抗性權利規定,使得權利沖突表現得更加激烈。而善意取得制度可以在不動產物權的第一買受人與第二買受人之間實現一種利益平衡關系,因此他們之間不會產生權利沖突。②二者之間的應用條件不同。登記對抗規則的應用建立在處分人不以占有處分財產的基礎上,善意取得制度的應用則建立在與之相反的情況中[4]。
(三)物權優先權的定義問題
可以將物權優先權看成是權利效益的強弱。就同一不動產物權而言,當其同時存在多個具有沖突性特點的權利時,效力較弱的權利的實現時間相對較晚,或者可以認為,具有較強特點的權利效力會對較弱的權利效力產生排斥作用。就登記對抗主義而言,當存在二重讓與現象時,對第一買受人與第二買受人權利沖突的判定是是否登記為主要依據。如果第一買受人并未對不動產物權進行登記,則其權利效力弱于已經登記的權利效力。
四、對第三人的范圍進行合理界定
這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第三人的范圍進行合理界定:
(一)從債權法律關系角度對第三人范圍進行界定
從債權法律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當第三人在該關系中與不動產物權的權利主體存在沖突時,物權的排他性特點使得這種權利的效率始終優先與一般債權。因此,即使第一買受人并對為不動產物權變更進行登記,同樣可以實現對第三人一般債權的有效對抗。由于債權的種類和實現情況具有多樣化特點,因此一般債權對第三人范圍的歸屬具有不完全性。其特殊情況是指,當由于部分特質的存在,使得一般債權的效力發生顯著提升,未進行登記的物權變動無法對抗這種情況中的一般債權人。為了便于理解,這里從動產與不動產兩個方面對第三人范圍進行界定:
1.動產抵押對第三人范圍的界定
就動產的抵押而言,法律對動產物權變更不登記與第三人權利沖突之間的規定為:未進行登記的動產物權變更不能對抗第三人,其中,動產抵押人的普通債權人同樣被包含在第三人的范圍中。從抵押動產的法律關系來看,由于動產物權與抵押權之間的固定關系為抵押權擔保物權,因此未登記的動產物權變更具有優先受償性特點。為了更好地對普通債權人的自身權益進行保護,應該對動產抵押人的登記行為進行充分鼓勵。
2.不動產租賃對第三人范圍的界定
就不動產租賃而言,租賃權的物權化現象發生在以進行農耕、營業以及居住為基本目的不動產租賃狀況中。所有權的優越性特點對承租人的地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改善這種現象,多個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對承租人的地位進行強化。承租人所享有的承租標的物的權利屬于一般債權范疇,與此同時,這種物的權利仍然具有物權化特性,因此,為進行登記的不動產物權不應允許對抗租賃債權人,也就是說,第三人的范圍中包含不動產的租賃債權人[5]。
(二)從物權法律關系角度對第三人范圍進行界定
從物權法律關系角度進行分析,第三人屬于不動產物權變更的第二個權利主體,因此,第三人的界定范圍應該與物權的優先性原則相符。登記對抗主義模式對物權變動主體與第三人之間關系的規定為:當第一買受人并未對物權的變更進行登記時,第一買受人無法對抗第三人。在這種立法模式中,未對物權變更進行登記的第一買受人的物權效力顯著低于第三人。當同一物的物權存在沖突時,法律對其的判斷原則為:先設立物權優于后設立物權,已進行登記的物權優于未登記的物權。在物權法律關系中,對第三人范圍的界定為已經對物權作出登記的第三人。
(三)從侵權法律關系角度對第三人范圍進行界定
當買賣雙方并為對不動產物權變動進行登記,且第三人存在不法侵害不動產物權行為時,未進行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所有人可以直接向第三人作出損害賠償請求權。以某土地物權的變更為例。當乙從土地物權所有人甲出完成土地的承包之后,并對為對物權變更進行登記,在這個過程中,第三人丙非法占據土地不允許乙進行耕種。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乙可以向丙進行損害賠償權的主張[7]。
五、結論
我國物權法的立法模式為,以公示要件主義為基本原則,以公示對抗主義為例外情況。在物權法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常常存在由第三人范圍界定困難引發的問題。因此,這里分別從債權法關系角度、物權法關系角度以及侵權法關系角度對第三人的范圍進行合理界定。
參考文獻:
[1]郭志京. 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J]. 比較法研究,2014,03:95-113.
[2]李宗錄. 我國物權法上登記對抗主義物權變動新論[J]. 前沿,2015,01:61-64.
[3]劉本榮. 中國船舶物權登記對抗主義的實際運行與匡正[J]. 中國海商法年刊,2009,Z1:55-63.
[4]王淑華. 我國機動車物權變動公示采登記對抗主義之檢討[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05:83-89.
[5]劉耀東. 非基于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
[6]馬麗敏. 論我國《物權法》中地役權的效力及其登記對抗主義的適用[D].吉林大學,2008.
[7]李茹楠. 淺論我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意[J]. 品牌(下半月),2015,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