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之后對司法領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檢察機關而言,提升司法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也是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際需要。民事檢察的實踐中,案件主要集中于省市兩級檢察院,基層民事檢察面臨著案源枯竭的尷尬窘境,這凸顯出司法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司法供給效率不高的矛盾。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基層檢察院應當重新劃定辦案范圍,并積極尋求辦案數量與質量的雙重統一,這樣司法供給效率才能夠有所提升。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檢察機關;民事檢察
一、支撐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設定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行之年,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在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項改革的總目標是提升社會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并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五大核心任務。現實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局限于生產領域,在流通、服務等領域之內同樣適用,當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觸角也延伸到了法律領域,時下進行的新一輪司法改革,從內容上看是對司法領域內的實體或者程序性事項進行的改革,而從本質上看依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體現,因為司法改革的目標也是為了提高司法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更好地位社會提供司法服務,這一點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沒有本質區別。具體而言,“去產能”要求司法機關重新配置司法資源,將“好鋼”用到“刀刃”上,提高辦案質量和辦案效率。“去庫存”要求減少積案現象,提高有效司法供給的數量。“去杠桿”要求司法機關的司法投入要扎實,要避免盲目浮夸。“降成本”要求司法機關節省辦案時間、節約司法成本。“補短板”要求司法機關有針對性地補充自身在專業或者能力上的不足,以提升司法供給的能力。從上述方面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司法改革起到了結構支撐的作用。
二、落腳點:基層開展民事檢察的范圍劃定
以往抗訴是基層民事檢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隨著司法解釋的出臺,基層檢察院幾乎無法再辦理抗訴案件,在辦案數量上就形成了一個“橄欖形”,辦案數量絕大多數集中于省市兩級檢察院,基層院民事檢察面臨“無事可干”的尷尬。為了解決這種尷尬現象,找準基層檢察院民事檢察的落腳點而后積極開展工作是國內基層民事檢察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是消減無效供給、提升供給的質量和效率,相應地基層檢察機關也需要依據這樣的思想來重新規劃自身的工作任務。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基層檢察院不能辦理抗訴案件之后,市級檢察院堆積了大量案件,辦案人員短缺是基本事實,“忙的忙死、閑的閑死”是基本現狀,因而在辦案人員的安排之上就沒有形成效率化的配置。因此,基層檢察院可以將以下兩方面作為自己工作的落腳點:一是“去庫存”。向上級院輸送、借調辦案人員,按實際需求配置辦案資源。二是“補短板”。以往支持起訴、執行監督、公益訴訟這些案件類型都是基層院的“短板”,在新形勢之下重新界定民事檢察的辦案范圍、開辟新領域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司法供給的效率。
三、平衡點:基層開展民事檢察的數量限定
對于辦案數量尤其是提請抗訴案件數量一直以來是市院考核基層院的核心指標,雖然辦案指標在實踐中起到了督促基層檢察院辦案的積極作用,但是司法解釋出臺之后基層檢察院無法繼續辦理提請抗訴案件,如何設定基層檢察院的辦案數量指標就成為一項難題。例如:支持起訴與執行監督案件類型不同,如果要是按照數量來簡單對比的話,這兩類案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而不能簡單用案件數量做對比。相應地,應當由上級檢察機關對每類案件的難度進行綜合性測評,并計算出難度系數作為加權系數,然后與案件數量相乘最后算出總成績的分數,作為核定基層檢察院辦案的考核依據。作為基層檢察機關民事檢察而言,應當克服以往以數量取勝的心態,因為在實際辦案效果不提升的情況下,如:提抗案件改判率不增加、支持起訴案件不勝訴、公益訴訟被駁回等等,辦理這樣的案件數量越多,司法供給的效率就越低,因此基層檢察院要積極辦理難度較大的案件,要在難度和數量上尋得平衡點,這樣才能夠提升司法供給的效率。
四、突破點:基層開展民事檢察的質量確定
基層檢察院要提升司法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就應當從辦案質量上尋求突破,每辦理一件案件就要取得一定的效果。實踐中可以在公益訴訟、執行監督、支持起訴這樣的案件類型之上尋求質量的突破,因為這些案件的辦理,檢察機關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取證優勢,只要證據扎實過硬,最終很有可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因此,在新形勢之下,基層檢察機關應當將辦案質量作為自身發展的首要目標,而不應當將完成上級院的任務作為自我滿足的目標。與之相互呼應的是,省市兩級檢察院也要改變以往以辦案數量為主的考核目標體系,從重數量向重結果和重效率轉變,尤其是要鼓勵基層檢察機關辦理創新型民事案件,從這一角度來看,所謂的案件不應當僅指訴訟類案件,那些非訴類案件,如:為農村提供法律支持使農村集體免受損失,或者沒有進入訴訟過程的案件,如:息訴案件穩定了社會局面,上述這些案件在以往是不計入考核范圍的,但是這些案件的辦理無疑是有效果的。因此,在新形勢下,上級院對基層檢察院的考核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做指導,只要基層院的辦案具有效果,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可以提升司法供給效率,就應當被計入考核范圍之內。
五、結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之后,司法領域也開展了以提升司法供給效率為核心的司法改革,而近年來,基層民事檢察到底該辦什么樣的案件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層民事檢察指引了方向,即要以提升司法效率為主線,以“補短板”為內容,以尋求突破點來保證辦案質量,這將是基層民事檢察的一個出路。
作者簡介:
陳昊博(1975.11~),男,漢族,民商法碩士,河北省懷來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