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賢
【摘 要】立足新開課程改革,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方式,發揮教師調控能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今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創設學習情境,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搭建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就會是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興趣,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樂于合作,善于交流,進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在相互啟發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識、合作創新、提高實踐能力、增強信心。
【關鍵詞】合作學習;分組;應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進行素質教育,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體現。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在我們實際運用時卻出現了一系列合作學習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課堂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沒有把握好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和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提出
合作學習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并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一些中小學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推動了中小學語文教學領域的改革。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它是將班級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成學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參與的任務式學習活動。以學習目標和任務為導向,以設疑、常識、引導、體驗、比較、探究為基本方式,講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機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小組學習這一形式,減輕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成效,并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提供幫助。
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主體性,主張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培養其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小組合作學習可使每個學生平等地參與學習,并有充分的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能較好地得到強化。合作學習可真正使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受到尊重。 教育學生學會共同生活是當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課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共同的學習目標將小組成員的個人利益與小組的集體利益緊緊地聯系起來。為了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分工協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使小組的學習活動建立在和諧的氛圍中。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對他人的了解和對相互依存的認識;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體現了現代社會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關系。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團體成績為基本評價依據,因而,合作與交往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推動因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共同學習的合作者。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能改變以往課堂上的“教師講——學生聽”和“教師問——學生答”這種單一和單向的刻板教學方式為學生間互動、師生間互動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1.異質就近組合
異質就近組合就是按班級正常的座次,將座位鄰近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每組4人左右。這種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需將學生分出層次,可減少學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礙,且課堂上無需重新調整座次,操作比較簡便。這種“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組合,也便于開展合作學習的組間競賽,對初中低年級的學生更為適宜。異質就近組合的合作自主學習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小組討論和分組議論。一般情況下,教學中的小組學習活動是隨機的、松散的,而異質就近組合的合作學習則是在共同學習目標下進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學習活動。因此,為達到合作學習的預期效果,使合作學習小組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教師在班級開展合作學習前,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學習的知識輔導和技能訓練。開始實施時,教師還要示范性地與學習小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標,安排恰當的、明確的合作任務。合作學習小組的組長可由學生自己采用輪換制產生,使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鍛煉的機會。
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自然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便于小組交流的語境或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發散性地、創造性地思維。例如,教學《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拿來較厚的紙共同搭出不同形狀的橋,學生從中不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還比較出了“拱形橋”承受力較大的優點;還可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趙州橋的形狀,并陳述自己為什么這樣畫的理由,由此,學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為進一步體會石拱橋的優點提供了直觀和體驗。又如,教學《沁園春·雪》時,教師運用激昂的語言引導學生“來到”袁家溝,并讓學生都感覺自己就是當時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澤東,根據詩歌內容想象所望景色,讓每個學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點去感受作品,再通過組內、組間交流,準確全面地把握詞作所傳達的豐富感情。再如,教學《最后一課》時,教師可要求學習小組圍繞“誰是小說的主人公”展開討論和交流。小組活動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還應認真觀察各小組的學習活動情況,積極啟發和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小組學習成果的交流,比如,舉行查字典比賽、成語接龍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和問題搶答競賽等,以增強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評價各小組的團體成績,并將其作為小組成員個人成績的組成部分。 教師還應注意指導課后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例如布置小組組員間的詞語聽寫、課文朗讀與背誦,進行課文內容復述的練習和檢查書面作業等。教師既要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又要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對每個學生的實際幫助,并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各小組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
2.任務驅動組合
任務驅動組合是指圍繞一項具體的學習任務或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按興趣和愛好自主進行的合作學習組合。任務驅動組合學習一般以2~6人為一組。這類組合一般是同質組合,小組成員之間的個性差異較小,小組成員在共同的學習目標驅動下開展學習活動。 任務驅動組合學習的目標可由教師提出,也可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后自主設定,允許各小組的學習任務在難度上有所差異,小組學習的時間上可有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初一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在教學時,教師可讓小組學生共同討論,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整理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并指出其優劣,討論交流后,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努力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教師還可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開展任務研究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比如,教學“不要寫錯別字”后,開展找錯別字活動,要求學生到自己的日記本、作文本上找錯別字,到報紙、雜志上找錯別字等;教學“正確使用字典和詞典”后,開展查字、詞典比賽,要求學生制作詞語卡片等;教學說明文時,要求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教室里的盆栽枯萎的原因,運用學過的說明文寫作知識寫一篇介紹植物的說明文。為了完成小組任務,小組成員利用課外時間分頭查閱資料和互相討論,這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語文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小組交流時,教師要發揮好導學的作用,并要適時地引進競爭機制,對學生及時進行激勵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