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珍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大批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地擁向城市,他們外出務工、經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給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料。可是,在農民背井離鄉,使自己生活發生變化,促進城市不斷繁華的同時,“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這些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1.自卑
調查顯示,農村初中留守兒童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遇到困難時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尤其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自卑感會增加和泛化。因 “留守兒童”自幼便遠離父母,缺乏頻繁的聯系,從而缺乏一種穩定而和諧的親子關系,長期處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極易表現出膽小、遲鈍、不愛與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點。這些不良的人格特點會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致使“留守兒童”在性格上變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2.孤僻
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時往往有失落感,在短時間里不愛說話,有些自閉;在學習和人際關系上遇到的煩惱較多,他們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傾訴,長此以往會導致他們對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他們不愿意和別人交流,不愿意同別人分享自己的苦與樂,同時也不關心外界的事物,慢慢的就會形成孤僻的性格特點。
3.任性
農村留守兒童一般是由爺爺奶奶隔代監護,由于爺爺奶奶年紀較大、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過于溺愛,留守兒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出現偏差、逆反,在行為上,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傾向。
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
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在外,不能經常回家關心和照顧孩子,但是隨著網絡的發達,我們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讓父母來關注孩子。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定期和孩子進行通話或視頻聊天,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樣定期和孩子交流,會讓孩子的心結慢慢打開。同時這樣的交流也有助于增進孩子和父母之間關系,不至于讓孩子對父母感到陌生或心理上產生隔閡。從而改變父母以為只要給孩子金錢就以為萬事大吉的想法。留守兒童的父母還應該經常和孩子的老師取得聯系,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以便及時疏導孩子,解決孩子在生活中和心理上的困難,讓孩子健康成長。另一方面,負責撫養監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以前我當班主任時就遇到這樣一位同學,就是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所以性格比較孤僻,也不愿和其他的同學接觸。課間,其他同學都在一起玩,做游戲,可是她卻只是一個旁觀者。
后來,我通過談心和側面了解,知道他很想念自己的父母,渴望父母的關愛。可是,這樣的一個愿望卻很難實現。想到現在的網絡發達,即使雙方不能見面,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我想到了視頻,對,他們之間可以視頻。我聯系了該同學的家長,并且把他現在的狀況告訴了她的父母,父母也表示愿意配合。于是我們約定,在周日返校上夜自習時,讓他和父母“見見”面。但是事先我沒有告訴他,只想給他一個驚喜。
星期天的晚上我們都返校了,在辦公室我打開我的手機,開啟了視頻模式,然后把手機遞給了他。手機上,他的父母輕聲呼喚著孩子的乳名,我看到他先是驚奇,后來終于忍不住在父母“面前”嚎啕大哭。我知道,父母有很多話想對孩子說,孩子也有很多話想對父母說。
這次的交流使他有了一些改變,在學校,他的臉上有了笑容,也開始和其他同學交流。班上有什么活動也能積極參加了。看來,父母的關愛對孩子很重要。于是我和他的父母約定,定期和孩子“見見”面,多通電話關心、鼓勵孩子。雖然他的父母不能和孩子經常見面,但是父母也應該及時了解孩子的狀況,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愛,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2.加強農村學校教育
學校應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增設特色課程,將心理輔導課程和法制課程納入必修課程,開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強自立教育,提高留守兒童自理自助能力;教育留守兒童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對家長及監護人進行培訓,使其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探討并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包括保育員的選用、培訓、管理方式的改進、相關制度的落實等,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居住和生活條件。
(1)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并負責地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不能形同虛設。要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2)老師要引導留守兒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我認為留守兒童本身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學會正確應對挫折和逆境,培養堅強的意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堅定性和自制力,從而使自己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學校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同時要完善健康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要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家庭和學校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全社會要給農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學機會,以盡量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政府應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強化父母在子女監護和教育方面的職責;在學校設置方面合理布局,盡可能縮小農村小學或教學點的覆蓋范圍;社區居委會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聯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全社會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生活環境,像知時節的春雨,用真誠的愛去滋潤每一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田,用熱情的火去點亮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燈,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驅除蒙昧,收獲希望,使他們的身心能夠積極健康地發展,真正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熊磊,石慶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8,(6).
[2]葉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
[3]Robert H.Bradley,Robert F.Corwyn.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
[4]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