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晉萍
【摘 要】我們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想要學生把數學融入心底,就更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從根本上改變為學習數學而學習數學知識的現狀,讓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數學源于生活;情景;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陶行知的觀點讓我們聯想到了生活與數學學習的聯系,只有讓學生聯系生活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體會到數學的魅力無邊。
一、創設情境,尋找數學問題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在備課時,教師們往往都會先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導入課題。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必須把生活中的實例直接融入進去,例如:在講授重量的概念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去觀察超市中的物品,再帶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可以稱重的東西,然后把稱直接搬上講臺,讓學生動手稱重,或者觀察老師稱重的情況,從而明白重量的意義。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們樂于動手,樂于回答,各個躍躍欲試,在一開課的時候就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二、走進生活,適時總結
數學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抽象性。而數學內容的抽象性又是通過學生對生活內容經過提煉后最終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和理解。
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們必須要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源和流,用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喜愛數學,要讓學生感覺數學可親、可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數學來幫助我們解決,下面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國慶假期中,小明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準備找找千克和克。走進超市,首先來到了餅干柜旁,這么多琳瑯滿目的餅干中,小明選擇了他最喜歡閑趣餅干,他仔細看了看,終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凈含量100克”,說明這包餅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這樣的餅干不就是1千克了。接著他們又來到買米的地方,我發現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他們家每天吃2千克的話,每個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這樣的6袋米了。后來他又看到了16個雞蛋大約有1千克,一個菠蘿大約2千克,一個西瓜大約3千克……
你們看,他只是簡單的逛一逛超市,就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進去,得到學習數學后應有的成就感,這就是數學對他的幫助,也是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
下面在簡單給大家例舉一些數學問題,而生活中其實還有更多的數學問題等著我們去發現:
(1)烙餅問題:媽媽烙一張餅用兩分鐘,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鐘,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么烙三張餅最少用幾分鐘?
(2)襪子問題,抽屜里有5雙不同顏色的襪子,沒開燈,要拿出一雙同色的襪子,從中最多需要摸出多少只?
(3)雞蛋問題:小張賣雞蛋,一籃雞蛋,第一個人來買走一半,小張再送他一個。第二個人又買走一半,小張又送他一個雞蛋。第三個人又買一半的雞蛋,小張再送他一個。第四個人來買一半,小張再送他一個,雞蛋正好買完!小張總共有幾個雞蛋?
(4)桌子問題,一張方桌,砍掉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5)切豆腐問題:一塊豆腐切三刀,最多能切幾塊?
(6)切西瓜問題:三刀切7瓣,吃完剩下8塊皮,怎么切?
(7)竹竿問題:5米長的竹竿能不能通過一米高的門?
(8)紙盒問題:邊長一米的方盒子能不能放下1.5米的木棍?
(9)時鐘問題:12小時,時鐘和分針重復多少次?
(10)折紙問題:一張1毫米厚的紙,對折1000次,厚度有多高?
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仍然要強調要讓學生多接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多接觸平時家里的開支,和買東西、賣東西的過程。而我在對于自己教學的班級也明確提出了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生活實踐的問題,比如:讓孩子陪同家長一起去超市購買東西,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外出旅行計算開支,讓孩子清楚明白家里一個月的水、電、氣的用量,從而計算開支的問題。在這樣的措施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問題,印象應該比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會更為深刻。
所以,生活是數學的源泉,離開了生活,數學就如同水失去了源泉一般,更如同水失去了動力一般,最終變成一潭死水。只有在基于生活的基礎上的學習和運動數學,才能使它煥發生機,長出更多更新的枝葉,開出更美麗的數學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