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俞賢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領域均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而社會各界對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為了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我國近年來也在持續開展教育改革,對于幼兒教育更是看重,然而目前幼兒教育卻出現了某種不好的現象。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簡要介紹了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善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相關措施,以期能夠為我國幼教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多學科;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原因;措施
教育事業在我國由來已久,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其已經擁有多種形式,也興起了多種教育機構,使我國教育事業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在教育體系不斷變更的過程中,教育理念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當代教育更加提倡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等。我國幼兒教育近年來一直以素質教育為主,然而如今卻出現了“小學化”現象,此種現象導致幼兒教育在理念、教學模式方面均與幼兒教育脫軌,十分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
一、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1.教學理念有待優化
近年來我國不斷在加大教育建設力度,不僅成功實現了教育改革、高校擴招,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幼教機構,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公立幼兒園數量較為有限,而私立幼兒園數量卻在逐年增加,私立幼兒園開辦的目的較為明顯,其主要是想要通過此種方式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因此其在辦學過程中往往會采取多種形式來提升幼兒的各方面能力,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造成很大的反響,吸引更多家長將孩子送至該幼兒園。如此則逐漸出現了“小學化”教育現象,家長能夠在短時間內看到孩子的成長,雖然此種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幼兒掌握比同齡孩子更多的能力、知識,但卻有礙幼兒健康成長。
2.應試教育影響過深
雖然目前我國很多用人單位均已經不再將學歷看作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但在大多數民眾嚴重,獲得高學歷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無論在哪個受教育階段,家長和教師均會不自覺的將眼光放在學習成績上,而此種觀念如今也已經影響到幼教。不難發現,近年來我國幼教機構在設置相關課程時,明顯增加了文化課課時,并且所學知識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有些學前班甚至會提前接觸小學重點知識。由此可見,很多幼兒園已經將知識教育搬上日程,并且在不斷加大力度,但卻忽略了對幼兒的素質教育[1]。
3.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
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質量在逐漸提升,直接導致了其對生活中各個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使得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時,往往會更加看重園里環境如何、教師對孩子的態度如何等,并且當代家長之間往往存在攀比現象,不僅比金錢、地位,如今也開始比孩子的成績,甚至上升到幼兒層次。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已經成為當代家長十分看重的事情,除此之外,從事幼教事業的教師也面臨著兩難的局面,其所接受的教育是對幼兒開展素質教育,然而幼教機構的要求、家長的需求以及幼兒面臨的升小學問題等,都導致幼教教師慢慢向現實妥協,也就造成了目前的“小學化”現象。
二、改善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相關措施
1.轉變教育理念
教育事業并不是由教育機構獨自承擔的,學生以及家長均具有一定責任,但鑒于幼兒并不具備此種能力,因此應將重點放在教師和家長身上。“小學化”現象若要得到有效改善,首先應改變教育理念,因此國家可以加強對幼教方面的宣傳力度,使教師和家長均能夠進一步明確幼教的本質。另外,幼教機構也要積極為幼師提供培訓機會,不僅要提升素質教育能力,也是幫助其轉變教學思想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以鼓勵家長利用空閑時間上網瀏覽有關幼教網站,或參與幼教機構組織的活動等,如此則可以使幼兒無論在幼兒園或是在家庭中均能感受到相似的氛圍,受到相似的教育,如此則能夠有效避免幼兒在家和在幼教機構出現不同表現的情況[2]。
2.融通園校管理
融通園校管理方面主要是針對于學前班而言,學前班作為幼兒升入小學的最后一個階段,同時也是幼兒接受幼教的最后一個環節,其具有十分重要的過渡作用。如今我國已經將學前班融入小學教育中,但其與小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差異,因此小學校長不可將學前班的教育與常規小學教育相提并論,其應盡量為學前班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使學前班教育既不會脫離幼教理念,也不會對正常升學造成影響。如在學前班的教育中,可以將部分活動課堂改為教學課堂,但幅度不應過大,另外,在學前班的教師配備中也要注意,盡量為其安排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等[3]。
3.銜接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直接關系到教師使用何種教學方式,也直接關系到學生會接受怎樣的教育,當幼教學生需要過渡到小學生時,通常需要經過學前班的教育和洗禮,因此學前班也成為了重要的紐帶。為了能夠使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對各項知識不至于過于陌生,應盡量優化教育內容,使知識點能夠有效銜接,如此可以省掉很多小學教師不必要的麻煩。
4.跟進教學方法
不難發現,學前班兒童與一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小,但在教學方式方面卻是南轅北轍,幼兒教育往往以游戲、活動的方式使學生接觸更多知識,而小學卻是由教師以言傳身教的形式來開展教學的,此兩種方式存在于小學、幼教兩個階段中,各有其用處,但若將其盲目照搬到學前班教育中,則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但開展實踐活動卻是當今教育極為重視的部分,其也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而學前班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屬于幼兒的好奇心心理也尚未磨滅,因此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這也是改善“小學化”教育弊端的有效手段。
5.完善教育制度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若要使幼教機構的教育徹底走上正軌,完善教育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幼教機構應對教師做出相應規定,如不允許打罵幼兒、在開展教學時應注重實施素質教育、根據幼兒特點開展不同課堂活動等。將類似上述規定的事項添加到幼兒園整體管理制度中,并由國家或當地政府出臺相應政策,來保證制度的有效性,另外,為了避免幼教機構陽奉陰違,應成立監督部門,并指派專人負責幼教事業的監督工作,徹底將“小學化”現象清除[4]。
三、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關于幼兒園教育方面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不僅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關系到我國幼兒的成長、學習等,不難發現,我國幼教的目的并不是使幼兒掌握過多的知識和技巧,而是希望幼兒可以在幼教期間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優質素質等。然而“小學化”現象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教育理念,其使得幼教過于功利化,甚至成為了各個家長、幼教教師攀比的工具,此種情況與當代幼教理念極為不符。
參考文獻:
[1]程秀蘭.多學科視野中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透視[J].教育研究,2014,09(07):69-76.
[2]王力.關于多學科視野下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透視研究[J].求知導刊,2016,08(02):48.
[3]郭敏.從知識考古學視角重新審視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J].學前教育研究,2012,12(11):46-49.
[4]陳納.幼兒園教育“隱性小學化”的特點、危害及成因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05(1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