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杰
【摘 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種種錯誤,初一學生也不另外,但正是這各種各樣的錯誤,才成為學生探索的動力。因此,對錯誤進行系統的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錯誤來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其次,錯誤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后,錯誤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不斷嘗試的暫時性結果.
【關鍵詞】初一數學;錯誤;原因;方法
解析初一數學解題中常見錯誤有利于老師檢查教學效果,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也是培養學生自我糾錯能力的向導。下面就初一學生數學解題錯誤作粗淺分析
一、初一學生數學解題常見錯誤產生的原因
(1)在剛學習正負數時,學生極易出現-a是負數,a>-a等錯誤。從這點上看,對初學代數的學生對后者的認可開始是模糊的,仍習慣于在小學知識(非負數)的范圍內討論問題,容易忽視字母取負數的情況,因而會出現解題錯誤。
(2)在小學里,老師強調假分數都可以化成整數或帶分數。小學生對此深信不疑。升入初中后,情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運算結果一般寫成假分數形式,學生對此很不理解。所以他們經常受此思維的影響,出現了錯誤。
(3)升入初一的新生,習慣于用算術解法解應用題,這會對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產生干擾。
二、減少初一年級學生解題錯誤的方法
1.預見“錯誤”,教師講解要有針對性
講課之前,教師若能夠預見到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產生的錯誤,就能夠在課內講解時有針對性地指出并加以強調,從而有效地控制錯誤的發生。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主動暴露錯誤過程,通過模擬錯誤的思維和心理過程,再現學生各種可能的解題錯誤,并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解決學生的解題困惑,從而從根本上清楚學生頭腦中錯誤概念的信息。
2.反思“錯誤”,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學生解題后的反思主要包括:①回憶自己問題解決的結果和過程,找出出錯之處,明確正確解題思路和方法;②分析解題過程出現錯誤的原因,提出改進措施;③思考變換問題條件將如何影響問題的解決。學生有了明確的探究意識,老師的做法好就好在將“錯誤”丟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放手給了學生一個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機會,無需老師“牽著手走”。
3.利用“錯誤”,讓“錯誤”成為學生探索的動力
從課程標準的視角來看,“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的教學材料,它對學生具有特殊的教育價值,有時比教師的錚錚教誨更有說服力,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善待“錯誤”這一寶貴資源,主動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變“廢”為“寶”。平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作業或試卷中出現的錯誤,利用數學開放題開展糾錯課。如老師提出問題:①已知三角形內角比為1∶2∶3,求外角比;②已知四邊形ABCD中,∠A∶∠ B∶∠C ∶∠D=1∶2∶3∶4,,求外角比,以下是兩位同學的解題過程,他們的解法正確嗎?如果不正確,你認為錯在哪里;如果正確,你還有其它不同的解法嗎?①甲解:外角比為 (2+3) ∶(1+3) ∶(1+2)=5∶4∶3;②乙解:外角比為 (2+3+4) ∶(1+3+4) ∶(1+2+3)=9∶8∶6。
經過分組探索、集體討論后,同學們一致認為甲解是正確的,并且總共得到三種解法。然后再做變式練習,讓學生歸納出一般結論:已知任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比為a∶b∶c,則外角比為(b+c) ∶(a+c) ∶(a+b)。
接著分析乙解,同學們指出其錯誤根源——思維定勢,仿照了三角形內角與外角的關系。于是討論該題的正確解法。經過思考有人發現結果是4∶3∶2∶1,有趣的是,外角比的順序恰好與內角比是相反的。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內角比特點,然后做變式練習,由學生歸納出一般結論∶四邊形四個內角比為a∶b∶c∶d,且兩個數之和等于另兩個數之和,例如a+b=c+d,則外角比為∶b∶a∶d∶c。然后老師又引導學生來討論一般四邊形,已知內角比,如何簡便地求外角比呢?例如∶四邊形四個內角比為∠A∶∠B∶∠C∶∠D = 3∶5∶8∶9,求它們的外角比。在學生探索出之后,師又問∶能否用字母說明一般情況呢?并要求大家思考∶①如果已知五邊形內角比為a∶b∶c∶d∶e,求它們的外角比等于多少?②如果已知四邊形外角比為a∶b∶c∶d,如何求它的內角比?五邊形呢?n邊形呢?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成功的開始,這一案例真是對這一句話的最好闡釋。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得到了不少好的結論,他們儼然變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數學家、發明家。解題錯誤的陰影不僅輕輕地從頭腦中揮去,而且學生的原認知水平得到培養,他們對探索數學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學生的作業正確與錯誤交織,對錯誤正確對待、認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夠使學生的學習順利進行,能力逐漸提高。通過改進我們的教學,我們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減少出錯的頻率,但無法消除學生錯誤的出現。因此,教師要正視學生的錯誤,將糾正學生錯誤看作是自己教學的一部分,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錯誤,開出不同的處方,然后對癥下藥,將糾錯工作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