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偉



(接上期)
朱紹宗《菊叢飛蝶圖》頁(圖9)
縱26.5厘米,橫27.5厘米,絹本設色,團扇裝裱。
畫叢菊盛開,蛺蝶上下翻飛,蜜蜂追花而至。白、黃、藍、紫四色菊花,花蕊以白粉點染,花瓣、葉片的勾染皆十分細膩,具有極強的立體感。圖中有“朱”字署款。鈐藏印兩方模糊。裱邊有“朱紹宗菊叢飛蝶”題簽。對幅有乾隆御題詩,鈐印“八征耄念之寶”、“自強不息”。經《石渠寶笈續篇》著錄。
該圖構圖繁復,雖是籬邊野景,卻燦若文錦,饒富貴典雅氣象,是南宋著名畫家朱紹宗的代表作。
佚名《青楓巨蝶圖》頁(圖10)
縱23厘米,橫24.2厘米,絹本設色。
畫一只赭黃色巨蝶飛舞于嫩綠色楓樹之上,鮮紅色瓢蟲伏于楓葉之上。對角構圖,蝶、楓葉、瓢蟲均以細線勾勒,筆若游絲,敷以紅、綠、黃三色,對比鮮明。圖中無款。鈐鑒藏印“大觀”、“石渠寶笈”、“樂善堂圖書記”、“重華宮鑒藏寶”,及乾隆、嘉慶御覽印共六方。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該圖畫風高度寫實,細致入微,設色淡雅明快,給人以清新出塵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佚名《晚荷郭索圖頁》(圖11)
縱23.9厘米,橫24.7厘米,絹本設色。
畫殘荷之上爬一只張牙舞爪的碩大河蟹,其肥重的身軀竟然壓斷了荷梗。再用蒼老的蓮蓬、稀疏的蘆荻、枯黃的荷葉襯之,更增添了蕭瑟冷寂的氣氛。蓮蓬、荷葉用粗筆勾勒,蟹以細筆寫出,靜中有動。圖中無款。鈐印“金陵□□□□”,模糊。對幅有乾隆皇帝御題詩,鈐璽印多方。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該圖描繪粗獷寫實,設色濃重,靜中有動。對蟹和蓮蓬的刻畫尤為精細入微,顯示了畫家對物象敏銳的觀察力,以及精湛高超的寫生功力。
梁楷《疏柳寒鴉圖》頁(圖12)
縱26.4厘米,橫24.2厘米,絹本設色。
畫冬季蕭瑟的枯柳疏枝,形神各異的寒鴉四只。樹干上棲息的兩只寒鴉,一只低頭啄食,一只仰望高空。另兩只寒鴉,一只飛臨樹干,一只遠處高飛。寒鴉用濃墨點染頭尾,以焦墨勾寫羽翼,再白粉略敷腹部,尤顯鴉頭之黑,蕭殺之意。圖中有“梁楷”二字署款。
該圖構思及技巧均佳,盡顯寒冷蕭瑟的冬日氛圍,完美表現了宋寧宗畫院待詔梁楷傳神的減筆畫風采。
佚名《紅蓼水禽圖》頁(圖13)
縱25.2厘米,橫26.8厘米,絹本設色。
畫水邊一枝紅蓼,小花盛開,梢頭、葉尖浸入水中。水禽棲于枝頭,探首視水中青蝦。水禽和紅蓼設色鮮麗,工筆細寫。水中的青蝦和荇藻以淡墨綠一色染成,類似寫意畫法。圖中無款識,鈐十二方鑒藏印。裱邊鈐“信公監定珍藏”。對幅有清代書畫鑒賞大家耿昭忠題記。經《虛齋名畫錄》著錄。
該圖極為生動傳神,雖不畫水,卻水旱兩界分明,為南宋花鳥畫典范精作。
佚名《斗雀圖》頁(圖14)
縱24.2厘米,橫25.4厘米,絹本設色,團扇裝裱。
畫兩只小雀在平坡上嬉戲。羽翼大張的兩只小雀,一只左爪緊抓住另外一只的喙,右爪緊握對方的爪,滾作一團。雀的翅、尾翎毛粗寫動態,頭、腹毛羽淡染輕描,雀爪、喙、雙目則著力刻畫。圖中無款識。鈐十方鑒藏印。裱邊鈐“信公監定珍藏”印。對幅有耿昭忠題記。經《虛齋名畫錄》著錄。
該圖頗有情趣,兩只小雀的動感和力度表現得十分貼切,是南宋畫家細心觀察后繪出的佳作。
佚名《秋樹鵒圖》頁(圖15)
縱25厘米,橫26.5厘米,絹本設色,團扇裝裱。
畫一只鵒站立于幾近干枯的樹枝上,尖嘴利爪,眼睛圓瞪,眼光犀利。鳥羽勾描并著濃墨渲染,油亮烏黑。滿布蟲蝕的樹葉,顏色枯黃,拘攣蜷曲。圖中無款識。鈐“大觀”、“桂坡安國監賞”、“宣統御覽之寶”鑒藏印。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該圖筆法寫實,體現了宋代畫院的畫風。構圖奇崛突兀,迥異常品。
佚名《白頭叢竹圖》頁(圖16)
縱25.4厘米,橫28.9厘米,絹本設色,團扇裝裱。
畫清翠嫩綠的小竹數竿,枝頭上棲有兩只白頭翁,其中一只遙視前方,另外一只則低頭梳理羽毛。以雙鉤填彩筆法繪出小竹,再淡彩層層暈染山雀,然后用尖毫細筆勾勒絨羽,使得絨羽極富毛絨般質感。圖中無款。鈐“佟氏家藏”鑒藏印。經《石渠寶笈》著錄。
該圖筆墨縝密,色調沉著。過去認為其代表了唐代李思訓畫派的風格,后經考證認為極可能出自南宋民間畫師之手,具有典型的南宋花鳥畫特征。
通過以上十六幅南宋花鳥畫團扇圖頁,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南宋花鳥畫不僅主題鮮明、描繪生動、筆墨精妙,而且十分注重特定和瞬間的意境與情態,從而形成了新奇的構思,為宋代花鳥畫點綴升平;同時兼用詩畫結合等多樣的手法風格,給人以清新優雅之感。它們雖無北宋花鳥畫那般氣勢,但基本延續了北宋寫實、工整、細膩的畫風,還常在畫面的邊角做文章,使其張弛有度,深合畫理,獨具特色。無怪乎史料記載的九十余位南宋畫院畫家中,擅長花鳥者最多,且半數以上為畫花鳥為主或兼及花鳥者,其中更以團扇之上的花鳥畫見長。它們是形神皆備的藝術佳品,是“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在花鳥藝術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作為文人畫的一種形式,中國花鳥畫中的典范之作,它們不僅具有詩意,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寓意,在中國花鳥畫史上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全文完)(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