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堂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田車既好,田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詩經·車攻》
(接上期)
★——節約
顧名思義取其節制約束之意,主要是用來貫穿需要交叉或分開馬身上的革帶,以達到操縱的目的,外形多為交叉中空的十字形扁管和圓管狀,背面有小開口,個別節約則呈T字形,常見的節約有十字、X、Y字形等,部分在表面交叉部位裝飾有浮雕的獸面或虎頭紋飾。
1、蟬紋節約
1974年冬扶風縣法門鎮收購站揀選,長3.5厘米,寬3.3厘米,重26克,外形為十字形管狀,背面有孔,正面飾蟬紋,一端殘(圖19)。
2、獸面紋節約
1975年春扶風縣黃堆鄉云塘村強家溝車馬坑出土,高3.1厘米,口徑2.7厘米,重15克,外形為雙管斜交叉的X形,正面中間突起,飾獸面紋,交叉背部正中有方孔。共出土四件(圖20、21)。
3、獸面紋節約
2006年11月扶風縣城關鎮五郡村窖藏出土,高6厘米,寬4.5厘米,外形呈兩個斜方管交叉的X形,正中突起,表面飾豎耳睜目的獸面紋,背部交叉處方形有開口(圖22)。
★——銜、鑣
鑣和銜是相互配套的馬頭部件之一,其位置在馬的口中和兩側,銜俗稱馬嚼子,主要作用是通過與頰帶、咽帶、額帶、韁繩各種革帶相連,形成一個馬的完整控制系統,便于馭手對馬的操縱,由于鑣的位置位于馬嘴的兩側,所以現在成語里用“分道揚鑣”來表示雙方再無交往各分東西的含義。鑣和銜在已經出土的車馬器具里種類繁多,形制多樣,有些在外觀設計上更是考慮到實際應用的效果,如針對于含在馬口里的銜,特意在其表面制作成很多小刺,以增強其對烈馬的控制,這種帶刺馬銜在扶風和岐山交界的周原遺址上多發現。
1、銅柱形鑣
1973年5月扶風縣黃堆鄉云塘村齊家出土,長15厘米,重165克,柱狀略帶弧度,兩側有穿孔,同出一副兩件,另一件長14.5厘米,重130克(圖23)。
2、夔龍紋鑣
1975年春扶風縣黃堆鄉云塘村強家溝車馬坑出土,長13.5厘米,寬4.3厘米,重100克,外形呈片狀彎曲,正面飾一變形夔龍紋,夔龍尾部飾斜線紋,中部有圓孔,背凹,有兩個半環鈕,以便與銜和革帶連接(圖24)。
3、銅鑣
1976年扶風縣法門鎮召李村西渠內墓地出土,高11厘米,寬3.5厘米,重50克,體彎曲略帶弧度,中間有一圓孔以連接鑣銜,背內凹,有兩道橫梁,表面有兩道突棱(圖25)。
★——銜
1、套環銅銜
1976年元月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李家組東壕出土,長19.6厘米,重155克,由三節8字形銅環鏈接組成,鏈接部位可見磨損痕跡(圖26)。
2、套環銅銜
1972年春扶風縣絳帳鎮收購站揀選,長21.5厘米,重150克,由二節組成,中間有小圓環相連,重兩端為方環(圖27)。
3、帶刺銅銜
1971年夏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劉家溝工地出土,長21厘米,重375克,由四個表面帶藜刺狀的橢圓球體組成,每個球體兩端各有圓環連接,表面磨損痕跡明顯,按有關文獻看系古代用于馴服悍馬的工具(圖28)。
★——銜鑣組合
1974年3月扶風縣法門鎮云塘村齊家組采集,鑣長15厘米,銜長19.5厘米,重500克,由銜和鑣組成,銜由兩節組成,節間有桃形圓環相套,一端為圓環,末端為圓環。鑣呈略帶弧度的圓柱狀,一端漸收,中間及上端有兩穿孔,飾索狀紋飾(圖29)。
★——鑾鈴
最早原指諸侯國君所乘車之鈴。其所在位置一般在車前端的衡和馬身的軛上,出土鑾鈴的馬坑所代表的墓主等級相對而言較高,所以它也反映了特定人群的社會地位,按早期的四匹馬駕車的結構看,鑾鈴在最邊兩側馬的軛上分別各一個,中間的衡上則并排排列有六個,這也印證了《詩經·烈祖·商頌》中關于諸侯所乘的車上鑾鈴“約錯衡,八鸞”的場面描寫,除去鑾鈴以外,在古代諸侯的旗幟上或者馬的脖子下也往往系著一些小的銅鈴鐺,因為它們所代表的是一定身份的人群,所以雖然屬于小件車馬器,但是往往制作精良。
1、鑾鈴
1973年10月扶風縣法門鎮劉家溝出土,通高16.8厘米,重400克,柄呈梯形,四面各有一釘孔,正面飾四個菱形釘,鑾首由環狀和橢圓形鈴組成,四面有四個過梁與鈴殼相連,鈴殼中間兩面有圓孔相對,外有八個等腰三角輻射狀鏤孔,殼內小銅球一個(圖30)。
2、鑾鈴
1973年10月扶風縣法門鎮劉家溝出土,通高14.7厘米,重350克,柄呈梯形,四面各有一釘孔,正面飾四個菱形釘,鑾首由環狀和橢圓形鈴組成,四面有四個過梁與鈴殼相連,鈴殼中間兩面有圓孔相對,外有八個等腰三角輻射狀鏤孔,殼內小銅球一個(圖31)。
3、鈴
1973年10月扶風縣法門鎮劉家溝出土,通高6厘米,重100克,體呈合瓦狀,平頂,頂部有半環形鈕,有鈴舌,通體素面(圖32)。
4、饕餮紋鈴
1972年5月扶風縣黃堆鄉云塘村出土,通高16厘米,重400克,體呈合瓦狀,平頂,上有半環形鈕,通體飾陽線云紋(圖33)。
★——裝飾件或其他
這部分車馬器多是那些實用功能不很明顯,往往起到裝飾作用的小構件,往往在制作上相對實用器更加華麗精致。
1、虎面形泡飾
1975年12月扶風縣黃堆鄉齊正村出土,通高3.7厘米,寬4.7厘米,重50克,呈浮雕虎頭形,眉目清楚,兩腮豐滿,背內凹,背帶橫梁,形象傳神萌態十足(圖34)。
2、象首形銅飾
1979年10月扶風縣法門鎮收購站揀選,通高5.8厘米,寬2厘米,重25克,體呈圓雕象首,鼻前伸長卷,造型生動(圖35、36)。
3、牛首泡飾
1979年10月扶風縣法門鎮收購站揀選,通高1.9厘米,寬1.8厘米,重2克,呈牛首形,五官紋飾清晰,背有橫梁(圖37)。
4、雙頭龍紋銅泡飾
1973年8月扶風縣絳帳鎮廢品收購站揀選,直徑5.1厘米,厚1.5厘米,重50克,半球形正面隆起,中間有一圓孔,上飾互相交錯的鏤孔龍紋,背有橫梁,造型別致,器形完整(圖38、39)。
5、獸面泡飾
1979年10月扶風縣法門鎮收購站揀選,通高5.1厘米,寬5.6厘米,重100克,呈卷角瞪目獸面形,背有十字形鈕,造型生動(圖40)。
6、饕餮紋軸飾
1979年冬扶風縣法門鎮均宜楊家堡4號墓發掘出土,上端長11厘米,寬7.8厘米,下端長9厘米,寬6.5厘米,重350克,側面呈“T”字形,分前、后兩段,前段略高,呈梯形平面,上飾浮雕饕餮紋,后段略低,截面呈半圓形,上飾浮雕饕餮紋,兩側各有兩方形孔,裝飾圖案精美絕倫(圖41、42、43)。
7、菱形飾
1979年10月扶風縣法門鎮收購站揀選,長6厘米,寬3.2厘米,重18克,呈菱形,背面中間有鈕,正面飾云雷紋(圖44)。
8、弓形器
長37厘米,高9.5厘米,重400克,1981年扶風縣上宋鄉北呂村252號墓葬出土,中部寬扁如梭,略帶弧度,正中有短柱突起,表面飾對稱的蟬紋。兩側彎折向下,末端有鏤空圓鈴,內有銅丸,目前對于其功能在學術界尚存在不同意見,有學者把它歸入車馬器,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弓的護肩,起防止弓折斷的作用(圖45)。(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