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徐威 林薈薈 池夢婷
浙江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浙江省漁民生存現狀影響因素分析與研究
王璐 徐威 林薈薈 池夢婷
浙江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農民問題”作為國家重點關注項目已連續12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日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相比之下,涵蓋在“農民問題”框架下的“漁民問題”卻逐漸被“邊緣化”,亟需得到社會給予同等程度的重視[1]。本文在問卷調查基礎上,根據生存質量量表以及雙因素理論提煉了研究的理論模型和要素子集[2],通過建立Logistic模型,從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以及環境領域四個方面對浙江省漁民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
浙江省漁民群體 生存現狀 雙因素理論 自身-社區-政府
引言。漁民作為一個不同于農民和城市居民的特殊群體,是指居住于海島漁區、以從事漁業生產為主要職業的勞動者。其身份的多重性與隱蔽性使之漸漸成為一個被遺忘在現代化進程邊緣線上的社會弱勢群體[3][4]。由于勞動強度、心理負荷、收入波動、社會關系以及制度保障等原因,漁民的生存狀況問題日益突出,與之伴隨的則是漁業從業人口銳減,犯罪率逐年增高。改善漁民生存狀況不僅是廣大漁民的強烈需求與渴望,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5][6]。
漁民作為廣義上的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現狀影響著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本研究從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以及環境領域四個層面分析研究了當下浙江省漁民的生存現狀[7][8]。
(一)生理領域
(1)浙江省漁民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工作穩定性較差。漁業深受天氣等不定因素影響,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高風險的漁業工作大大提前漁民的“退休”年齡。
(2)浙江省漁民不良的生活習慣成為疾病的誘因。大多數漁民有吸煙、酗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成為漁民的身體健康的隱患。
(3)浙江省漁民醫療保障參與度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提升。繳納醫療保險有效地為漁民減輕了經濟負擔,但漁民繳納的醫療保險仍以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為主,針對漁民專設的醫療保險并未普及[9]。
(二)心理領域
(1)浙江省漁民身份認同感下降,消極情緒蔓延。漁業資源衰退、生產成本上升以及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等眾多原因使得漁民社會地位逐漸下降,而年齡的增長、轉業的壓力亦使漁民對未來生活愈加擔憂。
(2)社區歸屬感弱。制度保障和基層權利的缺失使得漁民成為介于農民與城鎮居民之間的邊緣弱勢群體,無法享受一系列的基本政策優惠制度,引發漁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或敵對情緒。
(三)社會關系領域
(1)親緣和地緣特征明顯,家庭是其主觀認知中最為重要和可靠的社會關系。漁民自我身份認同感的下降和其他群體的歧視和排斥態度催生其自我保護心理,交際范圍選擇更請更傾向于理解自己的親人、鄰里和同業。
(2)“新一代”漁民社會關系網絡結構逐漸由“單一重合”轉向“多元分化”。隨著上岸漁民的人數增加,青年漁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漁民交際網絡開始逐步拓展[10]。
(四)環境領域
(1)浙江省漁民總體工資水平較低,伏季休漁期制度影響漁民收入。漁民群體家庭人口較多,經濟負擔較重,另外生產成本的提高限制了漁民收入的提高,尤其在休漁期部分漁民面臨零收入的窘境。
(2)浙江省漁民的消費水平急需提高,消費觀念有待改善。漁民的支出仍為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一部分漁民固然是因為其本身收入的限制,而另一部分已經達到相對富裕的漁民則是自身長久的樸實謹慎的消費習慣所致。
(3)浙江省漁民住宿條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諸多難題。上岸安居工程的實施使得部分的漁民能夠“上岸”,但戶籍問題、作業性質等難題迫使漁民返漁返船。
(4)浙江省漁民群體封閉的娛樂方式和局限的交際范圍。漁民在業余時間的利用上主要局限于自我娛樂或者群體內娛樂,娛樂方式較封閉。
(5)浙江省漁民職業技能學習參與度不高,專業素質不容樂觀。由于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轉業漁民主體多處于勞動密集型或低技術含量的行業中,急需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綜上所述,當前浙江省漁民的生存狀況雖有所改善,但漁民在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領域仍存在諸多問題。眾多政策對于漁民更多的只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式的被動接受,而并沒有引導漁民改變內在的價值觀念,漁民生存狀況與現代化發展進程的矛盾依然存在。
本研究根據生存質量量表以及雙因素理論提煉了研究的理論模型和要素子集,并選取浙江省寧波市、舟山市、溫州市、臺州市四市共七地發放問卷進行調查。表1為雙因素理論變量表。

表1 雙因素理論變量表

從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四個領域分析浙江省漁民的生存現狀,建立激勵模型,選取生存現狀滿意體驗這個變量作為激勵模型的因變量,選取四個領域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
(一)激勵模型
本文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數據的要求對變量進行了轉換。針對激勵模型做出如下研究假設E1-E4:
E1:生理領域影響因素對漁民生存現狀的滿意體驗具有正向影響。
E2:心理領域影響因素對漁民生存現狀的滿意體驗具有正向影響。
E3:社會關系領域影響因素對漁民生存現狀的滿意體驗具有正向影響。
E4:環境領域影響因素對漁民生存現狀的滿意體驗具有正向影響。

表2 浙江省漁民生存現狀滿意體驗影響的Logistic回歸模型
如表2所示,從Nagelkerke R2 的變化以及卡方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最能解釋浙江省漁民生存現狀的滿意體驗依次是環境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生理領域的影響因素。
(二)模型總結
生理領域方面,惡劣的勞作環境以及常年高強度的體力勞作,是大部分漁民健康問題的主要病原,而突發疾病也是漁民生理層面的一大問題,自我防護意識低加劇漁業工作的風險性,而低水平的醫療條件也無法對漁民生理機能進行有效保障。
心理領域方面,生活環境以及負面情緒的影響,加劇了漁民心理問題,對社會公平公正產生懷疑,導致犯罪率增加,影響社會穩定,而由于交際圈子狹窄以及業余生活枯燥,漁民的性格容易變得內向閉塞,無法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導。
社會關系領域方面,漁民仍拘囿于同質性交往,傾向于與家人、同業交流溝通,鮮少與其他行業有所交集,當下漁民的社會關系有著向非親緣關系擴展的趨勢,然而相較于其他人群,漁民的交往對象仍局限于背景相似的鄰里及同業。
環境領域方面,對于大多漁民而言,漁業收入便是經濟來源,社會福利屬中低水平,較為單一且不穩定,文化水平提高以及身份認同危機,大部分漁民并不希望子承父業,而漁民子女也傾向于從事其它工作,漁業權主體的不確性以及國家尚未形成針對漁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漁民逐漸被“邊緣化”。
生理領域的影響因素對浙江省漁民生存現狀的滿意度影響較弱,心理領域、社會關系、環境領域的影響因素對浙江省漁民生存現狀的滿意度存在顯著的影響。個體因素對于漁民生存狀況沒有顯著性影響,制度性因素的改變需要較長時間的完善,改善漁民人生存發展現狀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做到的。根據上述分析,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1)加大對漁民生理健康的防護支持,如:制定關于漁民生理健康防護的統一規劃、建立“預防、檢測、治療”為一體的漁民生理健康保障體系。
(2)健全對漁民心理健康的疏導制度,如:成立省市級和基層心理疏導機構、引導漁民培養開放的心態,加強其自控能力。
(3)引導漁民社會關系的多元發展,如:推進城鄉二元制度改革、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化解漁民身份認同危機、完善漁民休閑產業的發展體系。
[1]同春芬,張曦兮,黃藝.海洋漁民何以邊緣化——海洋社會學的分析框架[J].社會學評論,2013,1(3):67-75.
[2]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代康復,2000,4(8):1127-1145.
[3]韓立民,任廣艷,秦宏.“三漁”問題的基本內涵及其特殊性[J].農業經濟問題,2007,(6):93-96.
[4]鐘晶.漁民——亟需關心的弱勢群體[J].中國水產,2003(10):19-20.
[5]劉舜斌.漁業權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9.
[6]楊國祥.漁民“失海”問題調查及對策[J].中國水產,2006,(11):20-21.
[7]龐玉珍.海洋社會學:海洋問題的社會學闡述[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33-136.
[8]崔鳳.海洋社會學:社會學應用研究的一項新探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 (8):2-3.
[9]李明春,徐志良.海洋龍脈——中國海洋文化縱覽[M].北京:海洋出版,2007.
[10]楊國楨.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王璐(1995-),女,浙江寧波人,漢族,大學本科,現就讀于浙江科技學院,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課題的部分成果(課題編號:2015R415012,課題名稱:浙江省漁民生存現狀調查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