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余萍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城市社區為老服務的需求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社區為例
陳晨 余萍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步入老齡化階段,老年人絕對數量的增加,相對比重的提升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問題越來越重要。本文以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社區為例,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研究現階段我國城市為老服務的需求現狀,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嘗試分析當前需求的影響因素,為改善我國老年人生活現狀,提升社區為老服務水平提出相應建議。
為老服務 需求 影響因素 政策建議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人們家庭規模的縮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世界已逐漸呈現老齡化趨勢,并且面臨著日趨擴大的老年人需求。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經濟大國,人口的迅速老齡化帶來了未富先老、未備而老和孤獨終老的嚴重問題,分別代表著我國老年人所面臨的生活貧困、養老無助、制度缺乏。在這種背景下,僅僅依靠財政收入中的養老基金無法維持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和逐漸增加的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傳統的家庭養老也無法普及千家萬戶,這就要求城市社區和社會機構承擔部分養老責任,建設就近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生活照料、文娛服務以滿足老年人各項需求。
研究老年人為老服務需求可以根據老年人的具體意愿和實際情況,為老年人制定切實可行的社區為老服務措施和項目。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街道永安路社區人口基數較大,常住人口3000余人,其中90歲以上老年人20余人;80歲以上老年人200余人;60歲以上老年人1500余人;老年人人口占社區常住人口的50%以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對永安路社區老人入戶調查,通過對老年人各項需求的交叉分析,對需求影響因素計量回歸分析,尋找社區為老服務工作的方向,從而類比推廣到北京市目前社區為老服務需求現狀和社區養老機構建設情況及未來需求。
1.醫療保健需求
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38.46%的老年人表示身體健康狀況一般,16.48%的老年人是長期患病,身體健康狀況很差,需要人照顧、陪同的老人。而根據調查顯示,有57.14%的老年人都是自己去,無人陪同。有28.57%的老年人是老伴兒陪同,有14.29%的老年人是由子女陪同看病。根據調查可知,老年人需要社區提供老年人的服務項目,問卷設計中包含了“上門看病、老年人服務熱線、康復治療、就醫陪同”四個方面,而四個方面的需求比例分別為34.07%、37.36%、38.46%、39.56%,其中就醫陪同所占比例較高,但整體差距不大。(圖2-1)

老年人服務項目 (多選)
隨著年齡增長,體質的減弱,老人需要去醫院就診的幾率就增加,加之北京人口眾多,交通擁堵,掛號難等一系列的問題,更是增加了老年人看病的難度。調查數據顯示,不論是身體健康還是患病的老年人,有71.43%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可能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都渴望在一個自己熟悉的地方,在家人的照顧之下養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觀念的轉變,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的養老方式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調查顯示有26.37%的老年人愿意選擇這種養老方式。而社區照料作為家庭照料的補充,成為很多發達國家普遍倡導的一種養老形式。社區的日常照料應當包括上門做家務、網上購物指導、健身指導、就銀行業務咨詢、上門做家務、代辦繳費、送飯等一系列的服務項目,但是由于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起步較晚、服務內容不全面。根據此次調查顯示,社區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務包括就醫乘車指導、健身指導、代辦繳費三個部分,但是65.9%的老年人表示最近一年他們未曾接受過這樣的服務,只限于聽說有此類項目。還有30%的老年人不知道社區有這樣的服務項目。同時,他們也對社區養老服務項目有自己的看法,依據調查顯示,老年人對就醫乘車指導(34.07%)、代辦繳費(32.97%)、健身指導(28.57%)、陪同看病(27.47%)這四項的需求較高。(圖2-2)

老年人對社區服務需求(多選)
2.精神文化需求
老年人退休以后是,生活的重心有所轉移,心理難免會有不平衡感,失落感、焦慮感。這時老人不僅有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滿足精神上的需求。本次的調查將老年人的日常文化活動分為九個部分,包括看電視或聽廣播、體育鍛煉,棋牌娛樂、散步、讀書看報、逛公園、旅游、種花養寵物、書畫或者唱歌跳舞。結果顯示,在被調查者中,看電視聽廣播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是散步,這兩者的比例遠遠高于讀書看報。,但也有45.05%的老年人把讀書看報作為必不可少的文娛活動,發揚“學到老活到老的精神”,在社區的積極倡導下,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學習老年書法以及唱歌跳舞等一些文娛活動,在這些文娛活動中收獲知識也與其他老年人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圖2-3)

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一)變量的選擇及確定
借鑒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以社區為老服務需求為因變量,包括醫療保健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兩個方面。其中以醫療保健需求為因變量時選取性別、年齡、居住情況和子女狀況為自變量;以文化娛樂需求為因變量時選取性別、年齡、受教育狀況和子女狀況為自變量。各變量定義賦值后如下:
X1年齡:1=“60-65歲”,2=“66-70歲”,3=“71-75歲”,4=“76-80歲”,5=“80歲以上”
X2性別:1=“男性”,0=“女性”
X3教育程度:1=“小學以下”,2=“小學”,3=“初中”,4=“高中及大專”,5=“大專以上”
X4居住情況:1=“獨居” ,2=“與配偶或子女”, 3=“與配偶和子女”
X5子女狀況:1=“無子女”,2=“1-2個”,3=“3及以上”
Y1醫療保健需求:1=“需要”,0=“不需要”,醫療保健需求程度由身體健康狀況決定,身體狀況越差認為醫療保健需求越強,以此劃分,認為身體狀況一般以下為需要。
Y2精神文化需求(與Y1醫療保健需求分級一致),精神文化需求程度由參與文娛活動項目數確定,參與文娛活動越多認為精神文化需求程度越高,以此劃分,認為參與社區文娛活動3項以上為需要。
(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論
為進一步檢驗各解釋變量對城市社區為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的具體程度,故引入二分類Logistic模型。本文采用社會統計分析軟件SPSS20.0對第一手問卷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對回歸參數進行估計。從整體回歸的結果可看出各模型總體顯著性水平較高。具體回歸結果如下:
(1)醫療保健需求與各解釋變量的回歸分析

表3-2-1

表3-2-2

表3-2-3
在步驟 1 中輸入的變量: x1年齡, x2性別, x4居住情況, x5子女狀況.
模型系數綜合檢驗表:模型:卡方=34.009,P=0.000<0.01,按α=0.05水準,認為自變量X1年齡、X2性別、X4居住情況、X5子女狀況與因變量Y1醫療保健需求的Logistic回歸方程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3-2-1。
模型匯總表:Cox & Snell R 方和Nagelkerke R 方是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檢驗,類似于R方統計量,其數值大小反映了方程對被解釋變量變異解釋的程度。本例中,Cox & Snell R 方和Nagelkerke R方大小分別為0.661和0.815,均大于60%,認為對被解釋變量變異解釋較好。結果見表3-2-2。
方程中的變量表:城市為老服務需求中的醫療保健需求與相關自變量的回歸總體較顯著,其中與年齡、子女狀況兩個自變量之間呈現顯著關系,性別、居住情況則不夠顯著。回歸系數中,年齡的回歸系數為正值,性別、居住情況和子女狀況系數為負值,說明從年齡來看,年齡越高對醫療保健需求越大;從性別來看,女性較男性對醫療保健需求較大;從居住方式來看,獨居較和子女或配偶居住對醫療保健需求更大;從子女狀況來看,老人子女越多對醫療保健需求越小。從顯著性水平來看,年齡的影響最為顯著,年齡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老年人年齡每上升一個單位,對醫療保健需求的可能性會增加1.6倍;子女數量次之,子女數量每上升一個數量,對醫療保健需求將會降低37.2%。見表3-2-3。
四因素(X1、X2、X4、X5)所建立的Logistic回歸方程如下:

(2)文化娛樂需求與各解釋變量的回歸分析

表3-2-4

表3-2-5

表3-2-6
a. 在步驟 1 中輸入的變量: x1年齡, x2性別, x3教育程度, x5子女狀況.
模型系數綜合檢驗表:模型:卡方=24.682,P=0.000<0.01,按α=0.05水準,認為自變量X1年齡、X2性別、X3教育程度、X5子女狀況與因變量Y2精神文化需求的Logistic回歸方程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3-2-4。
模型匯總表:Cox & Snell R 方和Nagelkerke R 方是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檢驗,類似于R方統計量,其數值大小反映了方程對被解釋變量變異解釋的程度。本例中,Cox & Snell R 方和Nagelkerke R方大小分別為0.596和0.664,接近和大于60%,認為對被解釋變量變異解釋較好。結果見表3-2-5。
方程中的變量表:城市為老服務需求中的精神文化需求與相關自變量的回歸總體檢驗較顯著,其中與教育程度、子女狀況兩個自變量之間呈現顯著關系,顯著性水平P值分別為0.009、0.034;年齡、性別相對較為不顯著。回歸系數中,年齡的回歸系數為負值,性別、教育程度和子女狀況系數為負值,說明從年齡來看,年齡越高對文化娛樂需求越小;從性別來看,女性較男性對文化娛樂需求較小;從教育程度來看,受教育程度越高對文化娛樂方面的需求越大;從子女狀況來看,老人子女越多對文化娛樂需求越大。從顯著性水平來看,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最為顯著,受教育程度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對文化娛樂需求的可能性會增加4.5倍;子女數量次之,子女數量每上升一個數量,對文化娛樂需求將會增加9.7倍。見表3-2-6。
四因素(X1、X2、X3、X5)所建立的Logistic回歸方程如下:
Y=Exp(-10.162-0.715*X1+2.003*X2+1.507*X3+2.981*X5)/ (1+Exp(-10.162-0.715*X1+2.003*X2+1.507*X3+2.981*X5))
地處天橋街道的永安路社區是樓房與平房混雜社區,近年來,在北京市西城區大力提倡為老服務體系建設下,永安路社區積極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為老服務對社會結構的變革、社會治安的穩定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國面對日益老齡化的年齡結構時,需要發揮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方力量,有針對地面對不同為老服務需求的老人,提供完善的服務。
(一)聯合政府社會社區各方力量,資源合理配置。
為老服務的建設與提供,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離不開政府,政府的資金、場地、人才、技術等各項資本都對其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還需要社會組織、地方社區和專業社工人才的密切配合,只有形成互補聯動的工作關系,為老服務才能真正走向尋常百姓家,資源才得以充分配置。在永安路社區,我們了解到在社區黨委的帶領下,一些社工機構和專業社工人才(例如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被吸引接納,積極為社區老人服務;一些社會機構和志愿者機構(例如宣武中醫醫院、沙宣美發、先鋒助老服務隊)主動為老人們提供家政、咨詢、生活照料、上門看病等為老服務。
(二)調節社會為老服務供求關系,資源充分利用。
社會為老服務建設的宗旨是為老年人服務,因此其供給量必須考慮其需求量。既不可供大于求,也不能供過于求,而供求平衡是最佳狀態,也使得資源充分利用。在永安路社區的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老年人對于社區中提供的各項為老服務項目和設施并不是非常了解,他們沒有主動探尋但有著相當的需求,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下的城市社區對于為老服務設施的提供缺乏宣傳,使得老年人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服務,資源也被閑置,沒有充分利用。
(三)面向老齡群體針對性提供服務,照顧特殊群體。
在對老年人為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我們通過走訪和發放問卷發現很大部分老人對于家庭養老比較傾向,對于社區居家養老不太了解或者不太關注。說明社區為老服務工作并沒有全面覆蓋,可能只覆蓋到了少部分群體。所以在今后的工作開展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對不同的老齡群體,他們的醫療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甚相同,所以要有不同的為老服務措施及方案,切不可一概而論,統一標準。此外,要根據老年人的真實想法和切身利益為其服務,在養老方式上,具體是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還是養老院養老,要征求老人及家人意見后做決定,不可強加于人,否則提供為老服務只會適得其反。
[1]王曉蕾.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口養老服務需求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2]張國平.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的社會調查[J].人口與發展,2014,(02):95-101.
[3]王瓊.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全國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調查數據[J].人口研究,2016,(01):98-112.
[4]王佳琳,康華,左敏.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西部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現狀及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04):138-140.
陳晨(1995-)男,山東省菏澤市,專業或研究方向:經濟;余萍,單位: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