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摘 要:兒童文化是一種以兒童的思想和行為來決定其價值和標準的文化,其精神是自由和非功利性的平等。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重新構建與生成清澈、純凈、自由、平等的兒童文化,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既要把兒童當“人”看,又要把兒童當“兒童”看;追求學科育人和藝術育人的整合;給課堂來點“幽默”,讓生命煥發活力。
關鍵詞:兒童文化;幽默;詩意
每個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 “偉大”的時光,那是一個怎么做夢、怎么遐想都不過分的時段,那是一個有能力讓每一個孩子都相信夢可以成真的年代……一個人的一生中,最珍貴、最難忘的,就是那遙遠的童年了!
一、直面“慘淡”的課堂
1.師道的壓制
我國傳統教育觀認為:師道的尊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師就應該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威嚴的面孔,以保證他們不干“蠢事”,朝著成人所希望的方向走去。
2.“善意”的干涉
“玉不琢不成器”的傳統觀念過分強調了教師對兒童行為及文化的干涉,而忽略了兒童自身的發展與需求,忽略了兒童是一個有尊嚴的個性的存在。
3.授業的灌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代大文豪韓愈在他的《師說》中為教師確立了這樣的職責和角色,一直支配著教師的行為。這種看法也許在韓愈所處的年代是合理的,而對于知識更新速度日趨加快、信息日益紛繁多樣的今天,卻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
4.心靈的凝固
21世紀,教育正步入對話的時代。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不愿意面對甚至漠視學生內心真切的感受、真實的體驗以及師生之間心靈的交匯。
5.“另類”的吞噬
曾幾何時,“另類”這個字眼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了一起。雖然,它也包含著率真、本我的追求,但從所謂“另類”的游戲、語言、書籍、玩具中,我們看到的和聽到的卻更多的是各種不良的現象和觀念。它們就好像稗草的種子迅速在孩子們純凈、透明的心靈中滋長并蔓延。
二、追尋“詩意”的童年
1982年,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伯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書,書中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捍衛童年!作者呼吁兒童應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應為兒童的未來而犧牲兒童的現在,不能從兒童未來的角度來提早設計兒童的現在生活……結合小學語文課堂面臨的實際和肩負的責任,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重新構建與生成清澈、純凈、自由、平等的兒童文化,應做到以下幾點:
1.既要把兒童當“人”看,又要把兒童當“兒童”看
把兒童當“人”看,即承認兒童的獨立人格,承認兒童是活力的存在,是有尊嚴的個性的存在。兒童的文化首先是自由的文化,所以在課堂中,給學生個性張揚的空間,給他們心靈的自由,尊重學生出于個人興趣和愛好而做出的一些價值選擇,哪怕這種選擇并不是我做教師事先的選擇。這樣,兒童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展開自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情地享受著自由帶來的樂趣;也可以自由地與其他伙伴交往、坦白自己的想法。他們不受壓力的束縛,不被功利觀念所左右。教師應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他們,鼓勵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勇于挑戰,善于創造和探索。
把兒童當“兒童”看,也不能將其當作“成人的預備”。有位專家寫道:“我們必須充分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存在著一個與成人世界很不相同的兒童世界。在這個兒童世界里,有著與成人世界不同的運行規則。兩者不能混淆,必須加以區別。”很多時候,父母、老師、長輩都眼巴巴焦急地盼望著孩子盡快地擺脫幼小、單薄、天真,“從生命之樹進入文明社會的罐頭廠”(德國作家凱斯特納語),盡早地成為“大人”“成品人”。也就是說,兒童在成人的眼里,一直被當作“不及格、非正式、待加工”的生命來關心和呵護的。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曾指出:“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狀態。”兒童生活相對于成人社會而言,簡單、清澈、不摻雜質、拒絕復雜和虛偽,他們天使般的笑容和花朵般的純凈,不應該在毫無生氣的課堂與毫無創造力的教師面前過早地消逝。
2.追求學科育人和藝術育人的整合
20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智育與美育并舉”“科學與藝術并重”“世之有道德者,無不有賴于藝術與科學”。面對語文課堂中的誠信危機、不良文化的吞噬,怎樣培養德才兼備、情智并長的創造性的人才?許多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都認為:在教育過程中重視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是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徑。
再審視我們的語文教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與藝術教育的資源。因此,以學科教材為本,充分挖掘知識文本中的人文與藝術元素,使學生既獲得傳統的文化知識,又接受良好的藝術熏陶,更有利于培養情感豐富、綜合素質高、創造性強的人才。
3.給課堂來點“幽默”,讓生命煥發活力
這里的“幽默”,不是指純粹的搞笑,它是指在民主、平等、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之下,教師不應該再總是一副“傳道者”“說教者”的嚴肅面孔出現在課堂中,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課堂教學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處處聽到他幽默話語的魅力無邊。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完全感覺不到抑制,因為在他身上不存在抑制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天真。”也就是說:只有在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會樂意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于表現自己,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揮。只有在學生個性飛揚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才會營造一個理想的詩意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西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