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沈穎
【課型】鑒賞課。
【教學年級】高一。
【教學內容】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二十五節《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欣賞曲《陽關三疊》。
【設計思路】
1.學習內容分析
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文人情致》一單元,選用了我國古代音樂中極具人文意味的古琴及其代表作品進行教學,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人音樂曲風文雅、意境高遠的品質。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注意對其豐富歷史內涵和深刻審美意識的了解。
中國古琴文化中蘊含著深邃哲理,儒家的“德”、道家的“意”等不同的美學觀點也囊括其中。欣賞這一類音樂,如同欣賞“草書”,在審美過程中,對于“字義”的把握并不是主要內容,重點在于機械的物質聲音被藝術家賦予了人的生命體驗。所以,這創造才美!它于實有中現空靈,于物質形式中顯精神內容;既重人格修養,大氣磅礴,又講形式之美,精雕細琢;精光儲蓄而內秀,自然返璞而歸真;少有悲歡之曲折,更多豁達之心胸。音樂思維既具體又概括,既通向個別,又導向一般。在形象的有限中體現哲學思考的無限性。言有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古琴音樂以含蓄為美,在音、意之間以音求意,即更追求音樂中蘊含的弦外之音。個人認為,古琴的表演在美學觀念上有一種類似西方浪漫主義風格的傾向,在藝術表現規律上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浪漫風格。
2.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的本章節安排了《流水》和《廣陵散》兩個作品。多年的教學發現,這兩個作品內涵深邃,高中學生的欣賞修養達不到理想的狀態。小學和初中時學生就已經接觸到古琴,但局限于作品的欣賞。當代不少學生從古琴音樂中覺得難以產生強烈的即時性共鳴,若把中國古琴音樂完全以音樂藝術立場去鑒賞,其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似乎不可同日而語。故在高中古琴音樂學習中,不停留于聆聽與感受,更需站在古人的美學觀點上去“知音”,升華到精神境界——心理美感。現今的高中生時代性強,年齡特征明顯,對于古琴音樂,單一的聆聽很難激發他們細聽欲望繼而挖掘多方面的感悟。為了更切合實際地解讀中國音樂文化的風格特征,本課增選了可聽性、可唱性較強的琴歌作品《陽關三疊》作為審美比照材料,旨在讓學生通過音樂的欣賞比較來認識、感悟蘊含在古琴音樂文化中的美學、哲學觀點。
3.教學方式和手段說明
針對上述狀況,本課教室座位以半圓形圍坐的安排,營造輕松自在的座談、討論式氛圍。并大膽地采用同一作品的多種演繹,直觀感受,借助討論和辯論的方式,交流不同的審美觀點以相互豐富感悟,將對琴音樂的聆聽從情境中提升到意和神的嘗試,激發他們再次聆聽的欲望。本課采用知識普及、現場演繹、實地觀看、嘗試實踐、對比感受、辯論探究等多種教學手段來環環深入,達成目標。
教學方法中,“比照”是一個見分曉、得真諦的多用方法。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選”“宣”(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繹方式組隊,闡述喜歡的理由,進行討論和辯論)就是一個通過比較,闡述觀點來加以辨析的環節,此環節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在不同的班級會有不同的狀況出現,甚至有的班級沒有一個學生選擇琴歌的演繹。這種狀況在體現當代學生審美立場傾向的同時也說明了此課難點的存在,同時更是顯示了本課教學的價值點。對于高中生能通過自學或某些途徑獲取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就不必過多講解。而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認知學生自行無法把握或確認的部分。通過“選”“宣”環節可以滲透更高層次目標,除了讓學生認識音樂語言所表現的不同風格外,還意識到音樂的鑒賞受音樂心理和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逐步形成學生對中國傳統琴音樂文化鑒賞的審美觀。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貫穿于音樂心理思想發展的始終,“音樂與情緒”“音樂表演”對音樂音響刺激的反應是音樂審美的生理基礎。人對音樂形態及其結構的心理反應,則是音樂審美心理活動的源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古琴發展歷史、制作結構、演奏技法、音色特點等。
(2)過程與方法:感受、體驗《陽關三疊》之不同演繹的風格特征,提高聽辨能力,解讀音樂語言的不同表現。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樂于與他人合作、討論、分析及闡述等習慣,認知中國傳統琴音樂文化的風格魅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陽關三疊》不同演繹風格的欣賞和聽辨探究。
難點:通過知識的接受,結合已有的審美體驗和經驗,引導并通過學生比較、辯論以及聽賞感悟,總結出古琴音樂的審美特性,提煉出中國琴樂與西方音樂的審美差別,析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所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
(1)座位以半圓包圍排列,座談式教學。
(2)準備古琴、二胡、鋼琴、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1.導入
設問1:同學們,你知道我們國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有哪些嗎?
設計意圖:“懸”——設問方式引導學生知識回顧。
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世界文明古國,早在原始時期,就有原始先民用野獸的骨頭制成“骨笛”演奏曲調,也產生了原始大型的歌舞、雅樂。可以說,中國文明的發展,音樂功不可沒。西周時期,我國的樂器已經達到了70多種,產生了樂器的“八音”分類法。在“八音”中,有一件樂器,代表著中國文人的情懷,深受歷代文人和上層貴族的青睞,創作有不少今天依然堪稱經典的佳作。這就是古琴。
設問2:同學們,你聽過古琴作品嗎?請作介紹。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討論中,引入作品聽賞。
古琴是中國古老且極具人文內涵的彈撥樂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存在歷史悠久仍具有音樂藝術生命的樂器之一。從古琴被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足見其魅力之大。
設問3:同學們,你見過古琴嗎?請作介紹。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討論中,引入古箏、古琴,讓學生在比較中掌握古琴的歷史、形制等
2.普及古琴知識
設計意圖:“炫1”——結合圖片、視頻等音響資料普及古琴知識,通過真實可感的教學材料引發學生了解古琴基礎理論知識。
古琴的發展: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和五弦琴實物距今有兩千四百余年。自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傳世的古琴精品。現存的琴譜有百余種,琴曲達三百首,還有大量關于琴論、琴制、琴藝和琴家的文獻記載留存下來,遺存的文獻資料堪稱中國樂器之最。古時,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琴、棋、書、畫來概括,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朝歷代都有許多著名演奏家,這些均是歷史文化名人,并代代傳頌至今。古琴在隋唐時期還傳入東亞諸國,并被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古琴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結構:琴,是一種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最早依鳳身形而制成,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體積不大不小,既便于攜帶,又方正雅致。
古琴的制作:材料、工具、工序。
古琴的形制:古琴形制多種多樣,就唐代時期就有伏羲式、神農式、鳳勢式、連珠式、師曠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靂式等。
存世的名琴:周代的號鐘,春秋的繞梁,漢的綠綺、焦尾,唐的春雷、九霄環佩、大圣遺音、獨幽、太古遺音,以及明的奔雷。
古琴的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陽春白雪》《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瀟湘水云》《漁樵問答》《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醉漁唱晚》等。
3.了解演奏技巧
設計意圖:“炫2”——古琴實物的現場展示與教師演示,捕捉實際體驗。
音色特征:古琴音色分為泛音、散音和按音,分別代表天、地、人三種境界。泛音的音色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又無吟無猱,特別適合描寫具有清、微、淡、遠風格的境界或優美的自然景象;散音(空弦音)代表地音,音色結實、蒼勁、雄渾,運用散音力度的變化,很適合表現自然的意境或人們樸素的情感;按音也有稱走音,代表人聲,是左手按琴弦而取得的音色,特別適合用來表現人的情感。(運用古琴實物,現場操作說明)
演奏技法:右手撥彈、左手按弦。古琴的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抹、勾、挑、打、輪、擘、摘、撮、剔、撥刺、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撞、注、起、進復、退復等。(結合龍眼鳳眼的獨特教學語言體現“文化”特征,于技巧中體現文化)
古琴記譜法:古琴專用的記譜法是文字譜和減字譜。文字譜是戰國時代的雍門周創制的,文字記錄演奏樂曲時的弦次、徽位和兩手各指的技法。唐代曹柔在文字譜的基礎上創制了用減字筆畫記錄古琴演奏的指法和技巧的記譜法。
4.對比欣賞古琴音樂
設計意圖:“選”與“宣”——這是達成本課目標的關鍵步驟,同時也促進學生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晰的認識,闡明觀點表達有道理,鼓動有說服力。
(1)哼唱。出示《陽關三疊》譜例,用哼鳴復蘇、熟悉旋律,引發送別的離愁情緒。
(2)聆聽。分別欣賞《陽關三疊》的琴歌(浙派《陽關三疊》)、二胡(閔慧芬改編作品)、人聲(王震亞編配合唱作品)、鋼琴(黎英海改編作品),教師現場演奏、演唱片段進行賞析對比(激發有意注意),挖掘學生審美個性傾向并按觀點分組進行交流式辯論。
(3)辯論。從各自的審美出發,選擇喜愛的表達方式和音樂效果,形成立場派別并進行辯論。提煉學生辯論精華,得出觀點: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若純粹站立于音樂審美的立場,似乎與鋼琴等當代樂器不可同日而語,其音樂產生的共鳴性明顯低于豐滿、寬厚的和聲音響。通過討論,讓選擇古琴音樂的學生思考挖掘自己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和音樂意境的原因,進行深層有價值的探究。
器 琴歌 二胡 合唱 鋼琴
技 彈撥 拉弦 多人聲 鍵盤
音 原始 綿延 和聲 豐滿
效 淡遠 旋律 寬廣 激情
意 空靈 抒情 訴說 酣暢
小結:中國琴學音樂的審美特征——對古琴美學的影響表現在人們以此追求“淡而會心”的含蓄之美,要求創造音樂的深遠意境,追求音樂的弦外之韻味;“所謂希者,至靜之極,通乎杳渺,出有入無”,意圖超越聲音的表象,與天地相通,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體現中國琴音樂文化中“弦外之音”“余音繞梁”等魅力特征。
(4)拓展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兩件典型的代表性樂器的對比,提升學生對不同風格音樂的鑒賞分析能力。
在中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傳統的古琴藝術與以鋼琴藝術為代表的西方藝術,這兩種中西方藝術形式在不同的哲學思想影響下展現出大相徑庭的音樂藝術思維特征,形成了東方的線性音樂思維與西方的和聲音樂思維,東方的感性寫意音樂思維與西方的理性科學音樂思維,以及東方的“對立統一和諧觀”音樂思維與西方“對立斗爭的和諧觀”音樂思維等三個不同維度的差異。
無論哪種演繹,學生的選擇都是本于各自經驗基礎上的審美心理與思維方式,都立足于自己固有的審美觀,通過闡述,交流不同演繹的魅力特征,最強大的立點就是單一原始與豐滿酣暢的對比。在此,我們再來看一下中西方典型樂器的和聲差異:古琴之音色和音品的講求,由于其“弦長而徽鳴”的特色,突出地顯現其對一弦或一音中之“自然和聲”的敏感關注。鋼琴之和聲,乃是多弦或多音的人工組合。把這種西洋式的“和聲”譯作“和弦”,的確是得其正鵠。
【教學設計特色說明】
1.教學材料的運用
古曲琴歌《陽關三疊》:琴歌,我國古代琴人用琴聲尾隨歌吟的歌唱形式。
此曲用節奏平穩、結構單一的起、承、轉、合式寫成,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漢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今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就是琴歌改編而成。
閔慧芬改編二胡曲:是從同名琴歌移植而來的,二胡屬拉弦樂器,音色柔和,擅長演奏歌唱性旋律,在演奏時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和獨特的韻味,體現在滑音的運用和運弓的干凈清晰,內涵的處理細膩傳神。
王震亞編配合唱曲: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全曲淳樸而富于激情的音調,輔以合唱縱橫向的起伏與平衡調節,以古吟方式與現代審美感相結合處理,彰顯了此曲古音流韻的風格特征。
黎英海改編鋼琴曲:黎英海先生將琴歌改編為鋼琴曲,在和聲、織體、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多聲思維的創作,將古琴曲特有的音樂特點吸收到鋼琴曲中,以鋼琴音樂來表現古曲的突破和創新。
同一作品的不同演繹,清晰、鮮明地揭示了音樂語言對不同風格音樂的表現,能引導學生在音樂語言的基礎上認知不同音樂風格魅力的展現。
2.教學氛圍的營造
半圓圍坐的座談式安排,放松學生在“上課”的拘束心態,便于上來觸摸古琴,嘗試實踐以及與教師與同學間交流溝通。選擇演繹形式分組探討辯論,進一步營造學生合作、討論的探究氛圍。
3.現場演繹的感受
教師的現場演繹,不是舞臺表演,不是完整展示,但是卻比播放音視頻更容易引起和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和聆聽興趣。同一個主題,通過不同樂器(人聲)的演繹,從樂器構造差異、演奏技巧差異、音響效果差異、內涵意境差異解讀古琴音樂風格中其表達了之“淡”與意境之“遠”的關系,并挖掘其弦外之音的深邃內涵,從而挖掘中國古琴音樂文化的魅力所在。
4.探究能力的提升
按觀點分組辯論的方式不僅營造了探討的學習氛圍,鍛煉了學生的闡述、表達能力,同時也鞏固了學生對已有經驗的認知,加強了知識的輻射和拓展,相互交流,有助于更高層次的探究。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