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偉 尹 浩 徐新偉
高度重視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
■ 王世偉尹 浩徐新偉
軍委習主席強調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國防動員領域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強化創新意識,依據未來信息化戰爭形態的特點規律進行戰爭動員設計,以此牽引當前國防動員準備始終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本文試圖從“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三個層面解讀“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這一命題,以期推動新形勢下國防動員創新發展。
回望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戰爭形態發展,不難發現,從中東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再到本世紀的伊拉克戰爭,信息化戰爭端倪逐漸顯現,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超前的戰爭設計理念讓世人為之震驚,因之而使得戰爭沿著預定軌道的發展態勢愈加明顯。戰爭動員設計這一思想也日漸浮出水面。
漢語大辭典對“設計”一詞作了如下定義:設計,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制定方案、圖樣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是依據信息化戰爭動員的目的、特點和要求,對信息化戰爭動員理論、信息化戰爭動員模式和信息化戰爭動員過程的預先制定,它貫穿于信息化戰爭動員的全過程。其理論基礎是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方法,實現的條件是現代信息技術,采取的基本方法是系統集成、戰爭模擬和戰爭動員演練。
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影響因素甚多。因此,必須對其內容進行科學構想和系統規劃。一般來說,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可劃分為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信息化戰爭動員理論設計;二是信息化戰爭動員模式設計;三是信息化戰爭動員過程設計。信息化戰爭動員理論設計處于信息化戰爭設計的頂層,是戰爭動員變革與發展的根本指針。信息化戰爭動員模式處于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的中間層次,是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的橋梁或紐帶,是信息化戰爭動員能力發揮的具體形式。信息化戰爭動員過程設計處于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的最底層,是屬于實際操作層面的內容,是戰爭動員積蓄強大潛力、形成保障實力與恢復常態所必須的重要基礎。這三者是目標、手段與過程的有機統一。就其詳細程度而言,層次越低,設計越詳細;就其抽象程度來看,層次越高,設計越抽象,越困難。由于戰爭的不確定性,戰爭動員設計難以做到絕對精確化,但是完全可以做到動態的平衡。要科學把握戰爭動員的本質規律,加強政治、武裝力量、支前、科技、經濟、民防等傳統領域動員設計,積極研究探索信息化條件下的信息動員、網絡動員、媒體動員、心理動員等新興領域動員設計。同時,還要積極研究在非戰爭行動過程中的動員設計。
進行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是多種因素決定的。一是戰爭動員的地位。戰爭動員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對戰爭的勝負有著直接影響和重要作用,關系著國家的安危存亡。這樣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和設計,是不可想象的。二是戰爭形態的重大變化。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特別是信息力主導下的戰爭,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展開激烈的角逐,極大地影響著戰爭動員的準備、實施和復員這一戰爭動員的基本過程。信息化戰爭的全域性、開放性、隱蔽性以及突然性,無一不要求戰爭動員要盡可能地做到未雨綢繆,早占先機。機械化戰爭動員設計模式已經遠遠無法適應信息化戰爭的特殊要求。三是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技術是第一戰斗力。信息時代,信息則是第一戰斗力,制信息權是戰場第一制高點。信息技術能夠創造出高擬真度的虛擬空間,從而實現了地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有機結合,使戰爭動員的預實踐功能成為可能,使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有了技術支撐。四是戰爭動員自身建設發展。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戰爭動員存在與發展的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戰爭動員的內涵、外延與機械化戰爭相比已經大大地拓展。著眼信息化條件下戰爭動員的歷史使命,創新戰爭動員設計成為促進自身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進行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要切實認清和把準當前戰爭動員建設的歷史方位,即切實搞清戰爭動員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確保設計科學合理,發揮應有的作用。一要把準歷史方位。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是各種矛盾凸顯期;半機械化、機械化與信息化并存;多年來一直處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中,沒有進行過實戰實踐,相關的戰爭動員檢驗模擬評估手段落后;近幾年拓展了動員功能,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聯合反恐和國際維和等方面有過相關非戰爭動員實踐;發展快速,但動員體制不暢、梗阻重重、內耗嚴重、效率低下等等。縱觀我國幾十年來特別是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環境中的戰爭動員建設,已經暴露出了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比如:動員建設的統一性與市場經濟主體相對獨立的矛盾;動員建設的計劃性與社會資源配置相對自由的矛盾;戰爭動員的義務性與經濟利益原則吸引力的矛盾;戰爭動員建設的非均衡性與國民待遇的公平性原則的矛盾。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戰爭動員理論設計、深化戰爭動員變革所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的。
二要創新基礎理論。理論是實踐的指導。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首先必然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支撐。為此,可以從基礎理論設計、應用理論設計和戰爭動員發展理論設計三個方面來完善信息化戰爭動員理論設計體系。戰爭動員基礎理論設計從對戰爭動員最基本問題的認識出發,力求反映戰爭動員的本質和一般規律。戰爭動員應用理論設計從不同側面或動員的各個系統對戰爭動員活動過程和指導規律的理性認識,力求對動員的組織準備和實施進行指導。戰爭動員發展理論設計,在于從動員的歷史事實出發,揭示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戰爭動員的基本形態和演變過程,以深刻認識動員與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之間的必然聯系,并從歷史的軌跡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上,探討未來戰爭中戰爭動員的發展趨勢。創新基礎理論設計比較難,一旦取得突破,就會迅速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信息化戰爭動員應用理論設計可以有效彌補抽象理論設計和具體發展理論設計之間的薄弱環節,反映信息化戰爭動員的個性原理,對信息化戰爭動員模式具有具體的指導作用。戰爭動員發展理論設計在一個動員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力求把握戰爭動員的基本方位。
三要突出精準設計。信息化戰爭中,多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將成為主要的作戰樣式。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是諸軍兵種及其后備力量等多種力量的聯合行動,客觀上要求動員保障資源種類多、數量大、質量高,對動員資源的需求也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模糊化向精確化、由持續性向實時性轉變。我國傳統的動員模式基于機械化戰爭形態,呈現出動員力量的分散性、動員反應的滯后性、動員流程的割裂性等特點,動員效益不高,保障效果不好,無法與信息時代的聯合作戰要求相適應。創新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的核心就是著眼現代戰爭快速聚合、實時反應、自主協調的需求,實現動員設計由“平臺式”向“網絡式”、由“捆綁式”向“融合式”、由“縱向式”向“體系式”、由“模糊式”向“可視式”、由“單一式”向“復合式”轉變,從而提高信息化戰爭動員能力。
四要抓好頂層籌劃。信息化戰爭動員設計是一項事關國家戰略全局的重要活動,必須以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為根本著眼點,并與之相適應。要從國家新安全觀的角度來把握戰爭動員的歷史方位以及歷史使命,保證兩者相銜接、相配套,做到兩者設計一體化。要著眼全球發展態勢,以積極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為基石,積極營造友好的戰爭動員國際發展空間。要結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遵循富國與強軍協調發展、同步推進的基本原則,努力破解戰爭動員建設難題,尋求軍地共贏的出路。如果總是在世界軍事強國后面亦步亦趨,那么在“下一場戰爭”中,我們很可能在下一場戰爭迷霧中迷失自我。
五要科學預測評估。實踐表明,美國每打一場戰爭,世界總要對其所表現出來的先進作戰理論以及戰爭動員理念所驚嘆。難怪有些專家驚呼,對于現代戰爭的打法越來越看不懂了。與以往相比,戰爭樣式發生了重要變化,戰爭動員設計不再是單純跟在實踐之后進行總結,而是把從實踐中得來的理論用于未來設計,指導下一場戰爭。在國外,戰爭動員設計的超前度大大前移,甚至要對今后20~30年的發展進行規劃,真正的較量已經開始,是頭腦的較量。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美軍“空地一體作戰”理論,被確認為美國陸軍的作戰理論,它的時間跨度為20年,用于指導美國陸軍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戰行動。即便如此,美國仍然對伊拉克戰爭的困難與挑戰估計不足,深陷伊拉克泥潭4年之久而無法自拔,致使其不時進行后備力量動員,多次增兵伊拉克。同樣,讓美國難以回首的越南戰爭中,戰爭動員設計滯后于戰爭實踐,動員中的盲目性暴露無疑,導致戰后有大批物資滯留在越南,造成了一個回收與放棄物資都將造成巨大損失的兩難境地。因此,要想指導“下一場戰爭動員實踐”,在動員設計上就必須體現出前瞻性的思維意識,切實克服“拿來主義”和盲目跟風傾向,立足國家實際進行超前設計。同時,要尋求突破和超越,必然面臨風險投資。因此,在“理論設計亮劍”之時,還要在相關政策中要體現出對理論設計風險的激勵與補償要求。
當前,我軍“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大格局已經形成,為有效實施信息化聯合作戰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必須設計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動員模式。從目前來看,有以下四種典型模式應予以高度關注。
一是“直達式”動員。“直達式”,即“從工廠直達戰場”,其實質是軍隊、社會作為供需雙方,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動員部門的引導和監督下,建立軍地一體、平戰結合的協作關系,為實施從市場到戰場的“無縫隙保障”奠定良好的社會化運行機制。縱觀美國發動的近幾場局部戰爭,這種直達式動員模式的作用不可小覷。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實施“供應商直接交貨計劃”,不僅及時滿足了前線部隊需要,而且使物資庫存減少了76%,周轉期縮短了93%,管理經費減少了31%。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的一個裝甲團,從伊科邊界出發前攜帶了大約能行駛400公里的油料,在快速推進至納西里耶以南地區時,設在科威特的后勤基地精確測定出該團的位置,隨后由美運輸直升機向該部隊所在地點直接空投了油料,保證了坦克即可繼續前進。“直達式”動員模式設計,應考慮以下幾點:一是科學確定保障范圍。根據軍隊的需求,結合本地區的實際,科學確定軍隊與社會資源保障的范圍。二是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優選為軍隊提供社會化保障的企業單位,加強監督和管理,培育其動員能力。結合動員潛力的開發,挑選一些信譽好的企業為軍隊提供社會化保障服務。著力培育企業的動員能力,完善企業直接為戰爭服務的流程,確保企業到戰爭的路徑暢通無阻。三是完善政策激勵機制。應從政策法規制度、運作機制以及動員文化環境營造等方面入手創新激勵引導機制,尤其應避免低價動員,盡快建立健全有償動員機制,為“直達式”保障提供政策與精神支撐。
二是“抽組式”動員。這種設計,著眼于在動員過程中由相應級別的軍隊動員機構與地方動員機構緊密協調配合,依據戰爭保障的資源要素,按照科學的比例、結構和數量規模要求,統一從不同的部門或領域適量調用相應資源,加以重新組合,從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保障力量聚合體。簡單地說,“抽組式”動員模式設計,即是從國家資源中精確調用保障戰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進行的設計。這種模式,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其運用既可能是國家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組織資源,也可能是一級政府通過綜合主管動員部門在本行政區內組織資源。它突出了高層次動員強力機構的作用,把各動員部門或領域的動員納入到了統一、可控的動員過程中,變分散式單一動員為一體化綜合動員,實現動員保障要素的實時重組、綜合集成以及彈性化保障。在一體化聯合作戰背景下,各作戰力量高度集成化,作戰要素的實時靈活重組,其軍事需求綜合性、選擇性強,使得戰爭動員必須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自主選擇和資源整合。“抽組式”動員模式設計,應注意做到:一方面要搞好頂層設計,打破傳統的局部戰爭局部動員觀念,樹立全國一盤棋 “大動員”的理念,建立健全快速整合全社會國防潛力資源的機制。另一方面要打破“煙囪”格局,變革傳統動員中的那種單一分散、各管一行的自成體系的動員模式,通過橫向融合實現動員計劃權、項目審批權、資源分配權、檢查監督權和信息管理權的集中統一,進而實現主動式的一體化綜合動員保障。
三是“立體式”動員。“立體式”動員模式是指充分依托社會資源,對戰爭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的保障。信息化戰爭將會在陸、海、空同時展開,上至外層空間,下至海洋深處,都可能成為戰場,形成大立體的全維戰爭形態。特別是現代戰爭軍事制高點越來越向心理、電磁等無形空間拓展,從而將戰場推向了“全空域、全時域、全頻域、全能域”的“全域”狀態。此種情況下,敵對雙方都力求運用各種手段,同時從多個方面打擊對方的整個縱深內的目標,造成前后戰線模糊不清,使戰爭呈現全方位大縱深的特點。傳統形式上的動員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化戰爭作戰需求。動員保障模式必須由過去的線式和平面式向立體式“全維保障”發展,能夠同時在地面、地下、空中、水面、水下對作戰兵力實施保障。毫無疑問,信息化戰爭動員必將是“全域”動員。進行“立體式”動員模式設計,應該著重把握以下幾點:一要重視信息動員設計。信息資源,已經成為取得現代戰爭勝利的主導因素。沒有信息權上的優勢,就無法談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最終目標。二要重視科技動員設計。科技時代,打科技戰爭,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科技資源作為作戰力量的“倍增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特別是戰爭動員向電磁領域、太空領域拓展過程中,無一不依靠先進技術的強大支撐。因此,科技動員越來越成為信息時代戰爭動員設計的關鍵環節。三要重視心理動員設計。現代戰爭,不僅僅是“硬實力”的比拼,更是雙方軍民心理“軟實力”的較量,因此加強心理“動員”和“反動員”意義重大。四要重視能力儲備設計。能力儲備是適應未來戰爭對物力資源隨機、快速、精確保障要求的必然選擇,是解決物力資源戰時需求量大與平時儲備有限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此種模式能夠推動動員儲備方式由工業時代的“預置儲備”為主向信息時代的“能力儲備”為主轉變。五要重視規模控制設計。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戰爭,其規模越來越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重視戰爭動員規模的控制,盡可能地將戰爭動員規模設計在既能保障有效戰爭又不擴大動員規模的范圍內,最為適宜。
四是“融合式”動員。這種模式設計,能夠對組織結構與動員行動進行融合集成,實現各要素、各局部動員能量“融合式”釋放,達到“1+1>2”的目的。它著眼于新形勢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要求,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力求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戰爭動員提供豐厚的資源和持續的發展后勁。有專家指出,信息技術在戰爭中運用越廣泛,軍、民界限就越模糊。透過近幾場世界局部戰爭,人們看到盡管信息化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但戰爭卻越來越多地依靠民間力量。比如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就大量地運用了其“現代雇傭軍”----黑水公司。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軍逐漸將目光聚焦于“沃爾瑪”等現代物流服務公司的集約型經營模式上來,經過“軍轉民”的嫁接,實現了高效率投送服務的目標。具體來說,“融合式”動員設計主要包括: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設計;國家科技發展體系一體化設計;國家工業基礎建設一體化設計;軍民人才基礎教育培養一體化設計;國家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一體化設計;應戰與應急動員體系建設一體化設計。搞好這種模式設計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健全宏觀管理體制。二是要完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貫徹國防要求的政策機制。三是要建立軍民一體的國家科技和工業體系。四是要形成主要依托國民教育體系培養軍事人才的新格局。五是要完善軍民一體化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六是要建立軍民一體化聯合動員體制。
(作者單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