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1%,這也是該指數時隔5個月后再次回到2%以上。
這一現象連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時隔54個月后(9月份)終于由負轉正,顯示出整體物價水平開始進入溫和通脹區間。一般情況下,這種適度通脹水平既是經濟運行企穩的結果,同時也是下一期經濟進一步好轉的有利因素,因此,成熟經濟體往往將之列為宏觀經濟政策旨在實現的重要目標,譬如日本正在推行的“安倍經濟學”,不僅提出要將核心CPI推至2%以上,而且還為之設置了明確時間表。
溫和通脹環境有利于經濟進一步好轉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在較穩健的價格預期下激勵企業擴大生產、鼓勵居民增加消費。這一點,尤其是在當下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實行貨幣寬松政策、基準利率下行空間基本被擠盡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中國的情況看似不同于發達國家,國內名義利率迄今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但問題是,由于種種形格勢禁,中國的基準利率實則也已經沒有多少下行的空間,因此在此前一段時間內,由于物價總水平走低(尤其是PPI長期為負),導致國內實際利率,尤其是生產企業實際貸款利率(名義利率減PPI)反而呈上升趨勢,而這種狀況與民間投資意愿低迷互為因果,一定程度上形成惡性循環。
如今這種惡性循環終于有望被打破,并且還可能由此轉入自強化的良性循環。這當然可以看作前期反周期調控成果顯現,但是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仍然是一個市場機制遠欠成熟的新興國家,經濟體內在的結構性缺陷往往導致各種風險“按下葫蘆浮起瓢”。
回顧歷史并不難發現,此前中國多次經歷通縮/通脹迅速輪轉(雖然都還在可控范圍),其中對于當下最具借鑒意義的一次就是,2010年起,驟然加碼的房地產調控很快引出大宗商品與部分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民間所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等戲謔之詞言猶在耳。
與之相似,近期同樣出現了房地產調控急劇加碼,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以及大蒜等少部分農產品價格顯著上漲,而在這種表面相似的背后,實則還是一脈相承的流動性過剩在作祟。所不同的是,如果說上一次還可以通過加息、提準備金率等貨幣手段迅速予以應對的話,那么在當下整體經濟仍然承受較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緊縮性貨幣政策將是非常難以運用的。
因此,當下出現的溫和通脹雖然總體利大于弊,但也要在以往鏡鑒比對下,按照有無實體支撐的標準嚴格區別良莠,及時分類處理,只有這樣,才能趨利避險地一步步夯實宏微觀經濟企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