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德國政壇“鐵娘子”謀求四連任
11月2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式宣布將參加2017年9月舉行的德國大選,尋求連任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并作為該黨候選人競選總理。
在當晚于柏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默克爾表示曾多次被問及是否會再度參選,當時她的回答是將選擇“適當時機”宣布決定。“現在就是合適的時機。”默克爾說,過去11年,她和由她領導的政府實現了某些目標。現在她清楚地知道,如果再次當選德國總理她將如何繼續施政。
作為歐洲目前任期最長的領導人,默克爾參選的決定無疑讓她的支持者松了一口氣。盡管因為難民問題滿意度有所下降,但是民調顯示目前仍有55%的德國人支持她繼續執政。15年的執政期對于德國人來說并不突兀。遠有戰后首位總理阿登納的14年執政,近有連任4屆的“上帝寵兒”科爾。如今,默克爾有望成為繼二人之后第三個任期最長的德國總理,并且是一位女總理。如果連任成功,這位“歐洲女王”將繼續駕馭“德意志戰車”,踏上下一個4年的征程。
“我完全清楚接下來必須做什么”
對比前兩次連任,默克爾此次宣布參選的決定比以往要來得晚一些。過去一年的難民危機及其應對政策令默克爾飽受輿論指責,右翼民粹主義運動對德國政壇和執政聯盟也造成困擾。如同她本人宣布競選發言中提到的德國社會正“面臨強烈的極化”,政壇中心(執政聯盟)則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
默克爾表示,這一決定是經過長期斟酌后得出的。她形容這一決定對德國、對基民盟和她本人“都絕非小事”。她還強調,選戰將和之前歷次選舉“大不相同”,“艱難程度至少是德國統一以來前所未有”,她所在的基民盟也同時面臨著來自左翼和右翼的挑戰。
除了將出現德國從左到右不同政治派別的爭拗,她還考慮到了德國社會出現的強烈分化,以及歐洲和全球范圍內針對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責難。她表示,歐盟目前也處在歐元危機、難民危機、英國退歐夾擊的巨大焦慮下,而美國大選后世界格局和西方對俄關系也面臨洗牌,德國需要正確的國家政策。
“我現在完全清楚我們接下來必須做什么。”默克爾表示,在當前的世界局勢下,她堪當這一重任,她在過去的長期執政中也積累了必須的知識和經驗。
英國政治評論員菲利普?斯蒂芬斯表示,默克爾選擇了最佳的時間來宣布競選。此前,當德國反移民的民粹主義者德國新選擇黨走上街頭時,被難民危機纏身的默克爾幾乎不可能再次成功連任,而隨著美國大選結束,在特朗普帶來的風暴席卷大西洋對岸的時候,“沒有默克爾的德國和歐洲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黨外競爭和難民問題成為最大變數
對于默克爾來說,此次謀求連任最大的阻力來自兩方面:讓其飽受責難的難民政策和德國右翼黨派的崛起。
一年前,首先向難民打開歡迎大門的默克爾一定沒有預料到出于人道主義的決定將把德國甚至歐洲推進難民的深淵。去年德國接納了近90萬難民,今年接納的難民預計也有30萬。安置難民的巨額開支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沖擊和治安問題引發德國民眾廣泛不滿。如何看待和處理難民問題已使德國社會明顯分裂,安置難民的巨額費用由誰承擔也讓德國政府和民眾之間、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間以及各黨派之間產生重大分歧。
兩年來,陸續發生在德國周邊國家的涉及難民的暴力事件不斷刺激著德國人的神經。2016年7月下旬,同樣的暴力事件連續在德國境內發生,難民政策開始備受指責,大批德國選民也開始傾向于支持右翼政黨。而在國際上,歐洲難民潮也讓默克爾備受歐洲盟友們的責難,被視為德國乃至歐洲公共秩序變差、恐怖威脅加大的問題責任人。
在這種情況下,默克爾本人也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價,支持率一路走低,甚至一度達到執政以來的最低位。
今年9月德國多個聯邦州的州議會選舉中,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盡顯頹勢,在自己曾經的政治大本營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和首都柏林連續受挫,均未獲得多數議席。其中柏林的選舉結果顯示基民盟只拿到17.6%的選票,創下其柏林選舉的歷史最低紀錄。
議會選舉失利使得默克爾一年多以來首次公開反思自己的難民政策。9月19日,默克爾公開表示:“如果可能的話,我將讓時間倒退回許多、許多年前,這樣我就能讓自己、整個政府以及所有負責人員更好地準備應對2015年夏末讓我們措手不及的局面。”
默克爾做出此番姿態旨在重新贏回那些倒向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選民。德國選擇黨今年通過抨擊默克爾的難民政策而人氣飆升,更讓默克爾被動的是,基民盟的聯盟黨、在巴伐利亞州執政的基社盟也公開對默克爾的難民政策表示不滿,甚至一度重新考慮是否支持默克爾連任。
自難民危機爆發以來,聯盟黨以往的團結蕩然無存。圍繞難民議題,基社盟領導人澤霍夫已多次公開發表與默克爾政府立場相左的言論,甚至不乏向默克爾本人公開叫板。因為澤霍夫任州長的拜仁州作為難民入境德國的第一站,邊檢和安置等工作早已不堪重負,加之4起襲擊事件有3起發生在此,更令澤霍夫對默克爾政府的態度急轉直下。此前在基民盟關于大選的戰略委員會會議上,澤霍夫公開表示,如果基民盟不改變其對于德國選擇黨的態度,那么基社盟有可能將獨自參加2017年的德國大選。
連任的勝算幾何?
過去幾個月來,圍繞默克爾是否會謀求連任的議論甚囂塵上。如果不是因為難民問題導致民調嚴重下滑,默克爾的連任在大多數德國人看來原本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執政11年來,默克爾可謂成績斐然。目前德國社會、勞工市場以及經濟政策成熟穩定,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這個從東德走出來的女政治家,憑借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從“科爾的小女孩”成長為政壇“鐵娘子”。在她的領導下,德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可圈可點,在歐洲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2005年剛上任時,默克爾面對的是前任施羅德留下的爛攤子:財政赤字連續7年超過GDP的3%、失業率高達12.6%。在她的勵精圖治下,德國平穩度過了那段困難時期,德國失業率持續下降,成功實現預算平衡,股票指數的漲幅超過了全球各大股指。不僅如此,德國在默克爾的領導下于2009年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并在歐元區債務危機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美國保羅?尼采高級國際研究學院跨大西洋關系中心主管丹尼爾?漢密爾頓(Daniel Hamilton)在采訪中說,雖然默克爾承諾維護歐洲創立歐元區時的協議,不過“她給人的印象是代表德國利益,代表‘正義力量。這讓她贏得了很多支持”。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歐洲政策研究中心項目負責人朱利安?拉波爾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大選、英國脫歐、右翼勢力在歐洲崛起都加劇了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默克爾一直以來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的表現無疑為她此時尋求連任加分不少。
執政以來,默克爾在整個歐洲推行德國價值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無論是難民危機、希臘紓困和英國公投,默克爾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在烏克蘭危機中,她直斥普京要將國際準則倒退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為希臘提供更多援助的問題上,她以嚴厲的姿態迫使希臘接受以緊縮換貸款的救助方案。這樣的執政理念無疑使得默克爾在歐盟的聲望日漸高漲。“她是維護歐洲問題得以解決的基石。”芬蘭財政部長、前總理亞歷山大?斯圖布(Alexander Stubb)在接受采訪時說,“只要把問題交給她,她就一定能慢慢地找到解決方案。”
62歲的默克爾也獲得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公開支持。奧巴馬11月17日在柏林訪問,這是他任內訪問歐洲的最后一站。這位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將默克爾稱為他“最親密的國際合作伙伴”,并開玩笑表示,如果自己是德國人,一定會投給默克爾。
有分析認為,盡管困難重重,但是默克爾尋求連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從國內形勢看,難民政策的負面效應正逐步得到控制。隨著西巴爾干國家將難民進入歐盟的沿線堵死,以及歐盟和土耳其之間難民遣返協議的生效,今年起進入德國的難民申請人數也明顯少于去年。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認為,要想在未來一年內的選戰中贏得選舉,默克爾光靠現在策略還不行。首先,“在難民政策上能不能夠有所調整,能不能夠讓歐盟在難民問題上有明晰的路線圖,讓德國不為整個歐洲背包袱”。其次,德國對外投資的好處在減少,德國民眾遭受到全球化帶來的沖擊,比如資源利益的問題,收入問題、社會福利問題、經濟增長問題,這也要默克爾展示她的領導力,要說服這些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企業從全球化中獲利減少,企業對全球化的看法也不像以前那么樂觀,要說服在難民問題上反對她的黨內外聲音,要說服全球化的弱勢群體,也要說服德國企業能夠繼續支持她的政策,要么她有所調整,要么她要展示這樣的能力。這就是她能否當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