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彥
2016年6月12日,全國首個創新性保險要素市場——上海保險交易所(下稱“上海保交所”)揭牌。5個月后,即11月10日,上海保交所建設打響“第一槍”——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試運行,并發布首批產品。
上海保交所為什么首發鎖定在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發布的首批產品是什么?
首批產品總規模78.8億元
早在掛牌之初,根據上海保交所的規劃,到2020年建設成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保險交易市場組織,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風險和巨災風險分散中心、保險產品交易中心、保險再保險定價中心、保險服務創新中心。
保險產品交易平臺就是其中之一。
據悉,上海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用戶包括壽險公司、產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20余家。
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為首批在平臺發行產品的產品管理人,首發了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共兩只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發行注冊總規模78.8億元,首期合計發行及登記規模16億元。
其中,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是以保單質押貸款為基礎資產,通過循環購買而設立的資產證券化創新產品。注冊規模50億元,首期發行10億元,期限一年。產品結構上分為優先A、優先B及次級三檔。
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總規模28.8億元,期限5年,用于四川省重點項目配套工程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的建設,投資計劃評級AAA。該項債權投資計劃首筆發行金額6億元,當日通過保交所交易平臺完成對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太平洋人壽、招商信諾人壽等4家金融機構的發行認購。招商銀行認購金額為3億元,占比居4家金融機構之首。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管理人。
兩單均為業內“第一單”
為什么上海保交所的“第一槍”會選擇這兩只產品呢?
上海保交所董事長曾于璟此前曾表示:“保險在經營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資產,通過上海保交所的交易可以將沉淀的資產盤活,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這兩只產品分別為業內第一單循環購買保單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和業內第一單以PPP項目為底層資產的債權投資計劃產品。
據悉,近年來,保單質押貸款規模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末,行業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保單貸款期限短、小額分散,同時以現金價值為質押非常安全。但該類業務的發展也帶來了保險資金資產負債匹配難的新問題。目前市面上可實現大批量資產循環購買模式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可謂鳳毛麟角。
何為循環購買的保單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上海大學經濟學教授王時芬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循環購買就是保險公司在購買資產管理公司理財產品后,再有新的保險。‘燙平先前資產管理產品收益帶來的波動。因為循環購買,可以不斷有新的收益,使收益平穩。”
“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服務于保險主業,協助壽險公司為保單持有人的流動性需求提供資金支持,優化了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管理,促進了保單衍生業務。
“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的落地是《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后保險機構投資PPP項目的首次嘗試。
近年來,政府推動PPP項目的支持政策不斷出臺,也為保險資金投資PPP創造了良好環境。2016年7月,保監會頒布《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管理辦法》,明確保險機構可投資PPP項目。PPP項目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且收益穩定,符合保險資金風險偏好,能夠有效化解部分資產負債匹配風險。
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認為:“此項投資計劃不僅是太平資產聯合戰略合作伙伴上海建工集團在PPP領域做出的重要探索和突破,有助于保險資金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的實施和推進,也契合了保監會鼓勵保險資金擴大投資范圍的導向,為多元化社會資金支持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保交所要穩定運行至少要3到5年”
曾于瑾曾為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這讓一些業內人士推測,上海保交所可能將保險資管產品的登記交易和流轉作為初期的發力點。如今,一語中的。
2013年,保監會將解決保險資管市場的流動性問題提上了議程,于當年籌建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下稱“保險資管協會”),其功能便是建立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上市交易的制度規則和細則、評價體系、公共機制等,推進保險資管產品上市交易,為保險資管機構打造一個注冊、登記與交易的平臺。根據其構想,未來將與外部交易所進行交易對接。
保險資管協會自2014年9月成立以來,目前已擁有273家會員單位,來自13個類別的會員單位覆蓋了保險資金運用全流程。
保險資管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累計發起設立各類債權、股權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614項,合計備案(注冊)規模15680.21億元。
根據之前媒體報道,未來保險資管協會的資產交易平臺,將有可能合并到上海保交所的保險資管產品登記交易平臺上。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王時芬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保險資管產品,是保險公司將未賠付(銷售在現在,賠付在將來,所以有資金閑置)的金額交由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的產品。簡單說,就是保險公司找專家理財。目前剛開始規模不大,但將來可能會有較大發展。”
曾于瑾在近日召開的首屆全球互聯網保險創新論壇上仍謹慎地表示:“保險交易所模式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在實踐中探索,尤其是盈利模式的形成,更需要實踐的積累。” 他認為,保交所要形成穩定運行的模式,至少也要3到5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