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曾經有人做過測試,站在浦東向浦西望去,上海外灘的天際線用電腦繪制下來,按一定的節拍分切,居然是一首雄渾的樂曲。
如果你去查閱世界各地有關城市天際線的榜單,就會發現排名靠前的往往是那些有著濱水景觀的大都市。這可能是因為水道便利的地方相對富饒,而經濟發達地區高樓大廈自然也就多了。
在中國,上海天際線的魅力指數僅次于香港。因此,當上海致力于把“母親河”黃浦江兩岸打造成世界級濱水區之際,對于天際線也有特別考慮——根據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出臺的“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概念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在黃浦江、蘇州河等主要景觀河道兩岸以及公園、湖泊等大型開敞空間周邊,嚴格控制建筑高退比和展開面,天際線不僅要綿長,還要優美。
按計劃,2017年底,上海將基本實現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屆時,上海的天際線,將成為這座“卓越全球城市”獨一無二的名片。

上海的天際線。
城市剪影,凝固的音樂
作為舶來品,“天際線”(skyline)在西方城市規劃理念中被定義為:遠方第一眼所看到的城市外觀形狀,所形成的印象往往來自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筑。
已故建筑大師張開濟認為,看一個城市,首先是看它的天際線。“城市天際線是城市的象征。它們是城市個性的濃縮,是城市繁榮的機緣。任何文化和任何時代的城市都有各自高聳而突出的地標,以頌揚其信仰、權力和特殊成就。這些地標歸納了城市形式,突出了城市意象?!?/p>
上海很久以前就有一條堪稱“精品”的天際線——那就是矗立在黃浦江邊、有著“萬國建筑博覽群”之稱的外灘。曾經有人做過測試,站在浦東向浦西望去,上海外灘的天際線用電腦繪制下來,按一定的節拍分切,居然是一首雄渾的樂曲。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美麗的天際線,就是一曲優美的樂章,和諧而富有韻律節奏感。但據考證,外灘這條天際線并沒有經過明確的規劃和設計,純屬偶然的妙筆。上海史專家薛理勇說,在當時的建筑水平下,建筑要建得高大,難度比較大。雖然當時沒有限高要求,但最終的建筑高度都相差不大,整體看上去很和諧。
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副教授田寶江看來,城市天際線的美感與建筑是否高低錯落沒有必然聯系。他對《新民周刊》表示:“我們很多時候有個誤解,以為城市天際輪廓線一定要有節奏高低變化才是好的,但你看巴黎的老城區,它的天際線很平,沒有那么多變化,但是人走在城市空間里并不覺得單調;反過來,一些城市的高層建筑非常變化多端,但給人的感覺并不是特別好,因為建筑風格可能對比太過強烈,有一種不太統一、甚至是彼此沖突的感覺。而且,天際線只是城市建筑輪廓的一個剪影,我們不能通過天際線就去判斷空間效果的優劣?!?/p>
田寶江還強調,天際線一定要有一個特定的觀賞點。比如從浦東濱江大道向浦西看,能看見外灘的整體輪廓線,但如果站在外白渡橋看,外灘沿線的建筑疊加在一起,就看不見完整的天際線了?!耙话銇碚f,在城市的濱水區,或是前面有一片寬敞的空間,或者是從山頂上往下看,才能看到完整的城市天際線。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城市為人所熟知的輪廓線往往是在濱水區,因為濱水區有一個開闊的空間和觀賞距離,為觀賞完整的城市輪廓線創造了可能性。”
樓房退一些,親水近一點
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始于2000年。十多年來,隨著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黃浦江在功能定位上已經從過去以交通運輸、倉儲碼頭、工廠企業為主,逐步轉向以金融貿易、文化旅游、生態居住為主,基本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綜合服務型的功能轉換與定位升級。
近年來,隨著陸家嘴、世博園、北外灘、徐匯濱江等重點地區的開發建設,黃浦江兩岸濱江環境景觀不斷改善,但濱江總體公共空間系統尚未成形,各區段也未能有效聯動形成整體,公共空間的文化性、景觀性、生態性尚顯不足,各類配套設施相對欠缺。
2014年,上海市市長、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楊雄強調,要加強濱江沿線空間的統籌,既要注重不同濱江區域的錯位發展,也要注重黃浦江沿線整體發展,守住城市天際線,保持和諧統一。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黃浦江兩邊的新興建筑由于缺乏整體規劃而“各自為政”,個別樓宇與原有的外灘天際線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例如2015年竣工的外灘SOHO,就被網友戲稱為“云片糕”,雖然設計方在2011年公布的方案上有所修改,還是被吐槽“毀了外灘天際線”。
田寶江指出,濱水區樓房的層高設計未必一定是前低后高,但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濱水第一排最好不要做成板式建筑,像一堵墻一樣擋住視野,而是要盡量做點式塔樓,建筑面寬盡量窄一些;二是濱水區的塔樓排布時應該相互錯開,后排房子可以從前排房子間的空隙看到濱水景觀??傊瑸I江天際線設計,既要考慮建筑高度、立面的整體效果,也要從平面布局上統籌考慮,需要通過專門的視線分析來輔助設計。
當然,任何城市天際線的形成都是歷史發展和累積的結果,建筑的形態反映了城市的發展歷程,而且城市天際線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當前的天際線只是反映了當下這個階段的城市風貌特征。因而,不能單純 以“好”或者“不好”來加以評判。
田寶江建議,上海的濱江天際線應該在尊重歷史、整體協調的基礎上,讓“建筑盡量后退,留出足夠的空間作為公共開放休閑空間,讓大家可以更多親近水面。有些建筑由于歷史原因,一下子頂到江邊去了,部分濱水區域甚至成了私有區域。濱江貫通就是要把這部分不能向公眾開放的區域盡量公共化,使得整條濱江帶成為連續、貫通的公共開放空間,從而切實提升城市公共空間質量和公共生活品質”。
這一觀點在濱江方案中得以充分體現——為了讓黃浦江兩岸更開放,方案提出:濱江空間將建設慢行休閑綠道;打通腹地與濱江的慢行聯系,建設慢行優先的復合垂江通廊,為前往濱江的自行車和行人提供良好的環境。
到2017年年底,黃浦江兩岸將成為服務于市民健身休閑、觀光旅游的公共空間和生活岸線。那時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閱讀的,天際是可以眺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