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現在的教不再是單單教給他們“漁”的問題,更要重視學生的主體角色,給予學生足夠的表現機會,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不疑則不進。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南宋大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校里,重要的不是學得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學會一種會學習的能力,擁有自己學習的能力,不懂的敢于提出來,也就充當課堂的主人。只有這樣“教”,才是為了“不教”。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共同創造的過程,教師不僅要解惑,更要激惑。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讓他們敢問,樂于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在有趣的學習中才能滿足求知欲,在趣中探知,在探知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體現主動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興趣,要和他們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給他們營造推心置腹交談交流的氣氛,學生才敢無拘無束地把自己對文章的各種感覺、懷疑帶到課堂上。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教師都應給予表揚。不管所提的問題是有思維價值的,還是幼稚可笑的,都應肯定學生動了腦,在思考,要維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平時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孩子是最棒的,是老師最喜歡的學生。
讓學生質疑需要循序漸進。剛開始我們可以采取小組交流的形式,讓一批程度好的學生帶動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有了小組的熱烈討論,再加上老師及時地鼓勵和贊揚,學生會躍躍欲試。對于質疑的學生,我們要給予表揚,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正確引導他們。另外,我們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學習上的依賴心理轉變成競爭行動,只要大部分學生行動起來,有良好的質疑氛圍,何愁學生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呢?
學生在討論時可以由易到難,討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他們熟悉的話題,不一定限于課本。只有他們有話說了,才會樂于說。記得在講三年級下冊29課《古詩兩首》時,學生就討論得熱火朝天,還提出不少問題:“老師,我在預習時提出了問題‘乞巧是什么意思,后來我自己解答了。乞巧就是民間的女孩向織女,也就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兒乞求心智手巧呢!……”“老師,這篇課文里有兩個‘宵‘霄,第一個是晚上的意思,第二個是天空的意思,它們一個‘寶蓋兒頭,一個是‘雨字頭……”“我知道,這兩首古詩里都分別包含著一個神話故事,老師,我給大家講講吧”“老師,《嫦娥》一首詩中是不是表達了作者像嫦娥一樣孤獨寂寞呀?……”就這樣,原來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又難學的古詩就這樣輕輕松松地搞定,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其高漲,與此同時,學生自發地進行了古詩背誦比賽。
二、抓住預習環節,讓學生充分地預習、質疑、解疑,并標出不懂的地方。
如今,在學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養成預習習慣,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時機,讓學生在預習生字、生詞、課文等的過程中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把有疑問的地方記下來。等到講新課時,可以先聽聽其他學生的回答,如果再不明白,就大膽地提出來,在班內共同解決。比如在講《太陽》一課時,學生就在課下充分地預習,自己質疑、解疑:太陽有什么特點?太陽與人們的關系怎樣密切?學生提出問題,就認真地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經過學生的閱讀和思考,他們自己總結出太陽有大、熱、遠的特點。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地把課文中講到的太陽和人們的密切關系找出來,一篇科普文章就這樣不講而懂。有的學生在課下還搜集了許多有關太陽的知識,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不僅知道了課本中太陽的知識,還了解到了許多課外知識,連宇宙中的八大行星也被孩子們“挖掘”出來。這樣我只在課堂上講一講本課的寫作題材和常見的說明方法即可。那節課之后,學生熱情高漲,還寫了《我的文具盒》這篇作文,學生簡直一氣呵成,這樣的教學效果真是太令我震驚。在語文學習中,學以致用,把質疑用到寫作當中,同樣效果顯著。
三、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教給學生新的質疑方法。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已經掌握一定的質疑方法,也已開啟質疑之門,在他們興趣濃厚的情況下,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教給學生新的、更適合的質疑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眾多問題中歸納出主要問題,把同類的問題合并,要求學生圍繞中心,抓住重點,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在中高年級,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不同類型文章的特點,找出它們各自的質疑途徑,以便學生在課內或課外學習時有章可循,從而增強學習效果。特別是在學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更要質疑,要有探究精神,不能干什么事總是一知半解。
學生在生字生詞學習中可以利用低年級學過的各種方法學習,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中高年級的學生基本上能自行解決。如有不能解決的,要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工具書,聯系課文內容等方法,如果還是解決不了就要大膽地質疑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的問題給予解疑和總結學習方法。
在理解課文時可以抓住課題、關鍵詞、句、段等質疑,甚至可以從標點符號中提出問題。我記得學生在學習《月球之謎》一課中,第七自然段只有一個省略號,一個字也沒有。學生就從這個省略號質疑,最后明白,原來作者這樣寫是因為月球的謎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用一個省略號自成一個自然段,更增加了月球的神秘感。另外,省略號也使文章結尾具有開放性,提供我們交流月球知識的園地。學生從這個質疑中明白標點符號的應用和作用,加深印象。像這樣的情況,他們以后會用到學習中。
為了避免學生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提問題,我們應幫助學生找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引導他們針對一定的內容進行質疑,使學生的質疑確定在某一方面上,遵循一定的思維方向進行思考,讓學生知道怎樣問,問得既精又巧。這樣可以使學生提出的問題緊緊圍繞課文內容,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教師把學生質疑的內容融入課文中,以他們之疑引導他們學習,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一節課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質疑后要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質疑水平。
學習之后教師要質疑,總結經驗,怎樣才能提高班內全體學生的質疑水平?班級是一個整體,我們盡量保證全班學生能像一個方陣一樣朝前走。我們要知道個體差異問題,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情況,查漏補缺,更要提高后進生的質疑能力,使班級內的學生不掉隊。
學生敢問了,會問了,樂于問了,充當課堂的小主人。此時,教師仍要多思考,多總結,引導學生提出更有水平的問題。對于那些經常會提問題的學生,我們可以讓他們充當“小老師”,講一講他們是怎樣提出這些價值問題的。讓學生展示質疑的思維過程,既能引導他們克服害怕心理,讓其他學生學到質疑方法,又能讓質疑的學生更好地理清思路。
學生質疑完了,要總結經驗。哪些地方質疑得好,哪些問題質疑得最全面,哪些問題是學習的重點,哪些地方需要不斷提高……不管怎樣,要想辦法讓學生提高質疑水平。
總之,語文教學方法有千萬種,這只是眾多方法的一種。在這樣的學習中,我們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讓他們從中體會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只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一步步向前,學生就會越來越棒,我們做起工作來會越來越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