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兵
著名的語言學家克拉申說:“語言的學習是一種很特殊的學習,它有著很強的交際性,它是一個由輸入開始,經過內化轉為輸出的過程。”語篇教學正是從語言輸入開始,經過師生共同內化加工轉化為學生語用輸出的過程。語篇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語言材料,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和運用語言的重要途徑。下面筆者就談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依托語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一、明確聽力任務,培養聽讀習慣
在英語語篇教學中,聽是語言的輸入,聽的基礎打得牢,語言的輸出才有保證。為了使學生在聽錄音時真正做到聽進耳、聽入心,教師要給予明確的聽力任務。
在學習初中英語7B“Neighbours”一課時,教學“People and Places”的A部分:Where can you find these people?Match them with the place. Write the correct in the boxes.教師要求學生在聽錄音過程中邊聽邊記錄關鍵詞,找出:waiter,doctor,teacher,nurse,student,cook。通過這樣的訓練聽力,學生了解了本課涉及的幾種職業,并且讓學生了解了這幾種職業工作的地點等。這些職業所做的事情給學生以后的語篇學習提供了好的學習方法,并培養了他們的聽讀習慣。
二、指導閱讀策略,提高理解能力
英語語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獲取有用信息,學習課文的重點語言知識,為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打下基礎。
在教學7B Unit 3“Welcome to Sunshine Town!”一課Reading部分時,筆者安排了學生三遍不同的閱讀任務。第一遍閱讀:學生在文中用橫線畫出短語lots of things,句式“Would you like to ...”給出的指令;第二遍閱讀:學生根據指令連線,找出每個指令所對應的圖片;第三遍閱讀: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在講臺上展示指令動作,其他組員說出指令。
這三次不同的閱讀要求,讓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再到會說,層層遞進,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解決了閱讀困難,在實踐活動中解決了理解困難,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讓學生將死板的讀句子變為生動的說句子,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
三、優化提問技巧,加強語言互協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策略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強調構建充滿生命的課堂教學體系。合理“提問”是構建這種運行體系,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催化劑。在語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的閱讀更有效,筆者常常會用多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在學習7B Unit “People around us”的Reading部分時,筆者設計了多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語句和文本。學習指令時,首先讓學生根據課文找出指令并讀一讀,再根據圖片連接指令,最后說出指令并做出相應動作,這樣三個問題的設置目標明確,層層遞進,而且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形式,學生有層次地學習本課的重難點句型,不覺得枯燥。
當學生動作有誤時,筆者會對學生進行提問。如當學生動作次數有誤時,筆者會問:How many times does he do?這樣不僅訓練了易錯詞匯,更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句型。
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層層遞進的提問帶領學生更有效地理解了語篇,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更樂意與教師交流,讓課堂充滿了互勁。
四、創設語言情境,激發言語興趣
語篇理解離不開語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語境的產物,語境是語篇分析的主要內容,是指將語篇意義與事件情景聯系起來的一些語境。教師在語篇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合理地處理文本,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樂言、愿言、會言。
1.創設語言情境,促進語用教學。
在教學中,為課堂創設很好的語言情境,上課前筆者在教室中放幾個用來做仰臥起坐的墊子,上課時穿一套運動服、掛著哨子走進教室,一上課就開門見山地問學生:What lesson are we having today?接著通過一首韻律詩讓學生邊做邊說,學習課文時,也一直沒有脫離這一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小老師,用英語為大家發號指令,學生說英語的熱情提高了。
在語篇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這一直觀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尋找主線理清脈絡顯得尤為重要。組織學生問答,不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調動,還能很好地調節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文本中的插圖為學生呈現了故事的主人公和情節。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解決了本課中的重難點,學生的印象加深了,易于對文本的理解,整篇文本教學不會顯得支離破碎,對語篇的思路也能掌握下來,這樣為課文的教學鋪平了道路。
有效地將教授語言知識轉化為培養語言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達到語篇教學的真正目的——強化英語學習效果。
2.譯文復述,為課文理解務實道路。
復述,就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所學內容用自己的話進行闡述,是學生對于所學內容進行內化的一個過程,對學生的理解和鞏固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復述,教師可提供相應的關鍵詞,學生根據板書就能很好地對課文進行復述。學生通過復述,不僅鞏固了重難點,還理通了整篇語篇,從而達到了真正掌握的目的。
五、拋磚引玉,重視課外閱讀
語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本單元的相關知識,讀懂本單元的語篇內容,還要讓學生因為本單元的學習而對相關語篇閱讀產生興趣,使語篇閱瀆延伸到課后。比如通過“比比誰知道得更多?你知道嗎”等競賽方式,讓學生在課外拓展閱讀中積累知識,豐富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總之,教師要采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有效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理解力、創新能力為最終目的,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中學時就得到充分訓練,這才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最佳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