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娟
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教學專家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可以說,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
1.設疑激趣。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為了設疑激趣,引導學生不斷思索,教師可以在課堂尾聲處緊扣教學內容和主題設置一些必要的懸念,讓學生思考回味。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給學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學生對知識始終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態。例如我在下課前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到動物園里跟4種動物交了朋友,但動物園里還有許多動物是我們叫不出名字的,你們可以幫老師搜集一下它們的名字嗎?我看下一節課誰能當一名出色的小導游!”學生聽了,一下子就來勁,回家后紛紛查書翻字典,還爭先恐后地問我這個怎么讀、那個怎么說。這樣立足于課本,課外知識在無限地拓展,而學生在不斷的求知和探索中得到極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
2.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小學生的年齡小,注意時間短,活潑好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借助現代媒體和設計趣味高效的教學環節,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讓他們積極參與教學,真正成為一堂課的主人,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實時的鼓勵和評價,面向全體,多給予鼓勵、信任和幫助。用鼓勵的眼神、親切的表情、適當的手勢、溫和的語言鼓勵學生,一定會事半功倍。
3.英語學習的關鍵一點在于經常使用,在使用中達到脫口而出,成為一種能力。因此,小學生英語學習不能局限于專門組織的英語活動,更要注重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對英語的使用和練習。我在英語角投放了一些緊跟英語教學進程的材料,讓學生一邊操作一邊說,英語得到反復練習。如在學完“Mybody”后,我準備了“Mybody”圖片和相應的單詞卡片,可邊出示單詞卡片邊用英語說:“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shoulder.This is my leg.”等等,又如在學習完“animals”后,我找來一些動物圖片,采用“快速閃動”的形式進行單詞鞏固,然后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持圖片扮演小動物、做游戲,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比賽,學生參加游戲的興致特高,他們特愿意學習原本很乏味的單詞,會的人在游戲中得到鞏固,不會的也在游戲中學會。
4.師生互動,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創設語言情境的關鍵,決定整個課堂的交際氛圍。教師用什么態度對待學生,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教學過程的參與,所以,我們倡導平等、開放的師生關系。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提出學校領域內師生交往的四種形式。這四種師生交往形式為英語課堂上的師生交往提供很好的指導。通過日常的教學實踐證明,在進行語言知識理解、單詞和詞組等基礎知識傳授時,可用B形式;在簡單句操練、會話練習時,可用C形式;而在一定情景下靈活運用知識和句型時,如學生自編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等,用D形式較好。四種形式,不能執持一種,用機械的、靜止的方法理解運用,而應用其所宜,各展其長。教師在互動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職責:設計出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適時地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具,實現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文本涉及家規、校規和社會規章制度。我在授課時為學生設置任務:“什么是好的制度?我們又該改掉哪些壞習慣?”我讓學生在小組內各抒己見、相互探討,接著每組向全班作匯報,學生暢所欲言,最后由教師集思廣益,匯集各組意見,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種任務的設置,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研究中提高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從而實現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學得經濟、有效。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發揮聽覺的作用,只能收到30%左右的學習效果;如果只是視覺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只會收到50%左右的學習效果:而如果是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就可能收到70%~80%的學習效果。上述試驗結果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課堂上,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空間,因為它比單一的學習行為創造的課堂價值更經濟、更有效。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特點合理選用學習方式,既可以是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又可以是演一演、玩一玩、動一動等。總之,這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不僅給學生帶來快樂,而且調動他們的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活動,使他們的大腦在40分鐘之內始終保持亢而不衰:奮而不倦的狀態,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6.英語教學應該站在兒童立場上。在兒童學習英語過程中設置相應的障礙,讓學生產生“悱側”狀態,借此引發學生排除障礙、解決問題的動力,實現英語高效課堂。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維規律探尋未知的領域,構建屬于自己的價值體系。將學生的疑惑設置在經驗和教材的空白點上,以自主的意識擇取、整合、加工相關信息,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從而引起意識的共鳴。站在兒童立場進行英語教學,就是要在激發學生思維亢奮和疑難點上充分考量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激活學生的動機意識,才能使得教學真正著眼于學生的需要之處,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