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輝
摘要:概念教學在歷史教學中十分重要,也有一定難度。不少學生在學習中為歷史概念的不易掌握而苦惱,關鍵是概念內容不清、判斷不準、運用不活。本文以工業革命結束標志為例,闡述了歷史概念的分析、運用奧妙,提出掌握概念的根本之道在于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
關鍵詞:工業革命結束的標志;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0-082-1歷史概念包羅萬象,有人物概念、時間概念、事件概念、制度概念、史觀概念等諸多方面。歷史概念上承史實,下連史識。不少學生在學習中為歷史概念的不易掌握而苦惱,關鍵是概念背景模糊,概念內容不清、判斷不準、運用不活。歷史概念的掌握當然需要識記,但單純的識記不少其實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式的,局限很多。概念的掌握需要在運用中、分析思考時才能體現出來,難度不小。我認為,歷史概念如果能夠從諸多不同角度進行準確的表述,實際上就已經掌握了概念的要領,這涉及概念的涵義和適用范圍,也就是內涵和外延。我以工業革命結束的標志談這個問題。
工業革命結束的標志是什么,人教版教材沒有明確表述。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工業革命開始標志說起。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作為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其依據是機器的開始使用。據此即可推斷,機器的普遍使用可作為工業革命結束的標志。那么,如何理解機器的普遍使用呢?
一、從機器的動力來看,改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可視為機器普遍使用的標志
最初的機器動力來自人力、畜力、風力、水力等等。人力、畜力能量有限不能持久,風力不穩定,水力資源豐富的地方又往往交通不便。這些局限影響了機器的使用,而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克服了自然條件的局限,從根本上解決了機器的動力問題,因而大大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
二、從機器的生產來看,機器的大量生產可視作機器普遍使用的標志
最初的機器是手工制作的產物,產能有限。機器生產的機器化即機器生產機器意味著機器生產能力的明顯增強。所以,機器制造業的繁榮,是機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標志,機器制造業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新興產業之一。
三、從機器的售后服務、維修、組裝來看,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可以視作機器普遍使用的標志
機器的普遍使用意味著機器的維修、保養變得重要起來。在機器發明初期,一機器一部件,這使得維修比較困難,也嚴重影響機器的普及和推廣。而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使得機器的維修變得快捷,也使得機器的組裝變得簡單。
四、從操作機器的人員來看,掌握操作技能的工人大量出現可以視作機器普遍使用的標志
操作機器是個技術活,對于使用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要求,上機前必須進行技能培訓成為常識。這就直接導致大量職業技術學校、培訓結構的出現,近代教育也進入繁榮時期。
五、從機器使用的后果程度可以看出機器普遍使用的標志
從生態角度看,機器大量使用的后果,正如書本表述的那樣,工廠林立,煙囪遍地,機器轟鳴,陰霾連天。人教版必修二P37“學習延伸”部分的一幅插圖《機器時代的“享受”》就形象地說明了工業革命導致環境污染的問題。
從政治層面來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資產階級的不斷壯大,工業資產階級最終進入國家權力中心;而工業無產階級由于日益貧困反抗漸烈,最終也導致工業無產階級的覺醒。
從產業結構調整來看,工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相對下降。
從生活方式來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來到城市做工,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甚至閱讀內容的變化例如介紹機器的書籍銷量上升也說明機器使用的普遍。
從社會習俗來看,手表銷量劇增反映守時惜時觀念的形成,列車時刻表的密度反映了貨物、人員流動的狀況,快速簡易食品的流行反映了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結構的變化、服飾的簡單化、安全化,甚至機器傷害事件的發生導致外科手術的增多等等均可視作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
工業革命的結束標志是什么,當然還可以繼續列舉下去。其實,概念作為構成歷史的最基本元素,其內涵和外延都是需要仔細斟酌的。內涵反映著事物對象所特有的屬性,外延反映著事物對象的范圍,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屬性的事物或對象。內涵三言兩語體現它的深刻,外延廣泛表現它的延伸。變化在外延,它可以多角度來進行闡述。但是,千變萬變,其基本面始終不會改變。如果能夠做到準確區分,那么歷史概念掌握就不會很難。我想,所謂用教材考,大抵也不過如此。高考的新情境考題,無非是件多變、迷惑的外衣,事實上它也變不到哪里去,而我們的應對之策就是識破它。
劉汝明指出,核心概念的理解,不能僅僅做個名詞解釋,告訴學生概念的內涵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還要用更直觀、更形象的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概念。[1]這實質上要求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組織感知材料,變化概念的非本質屬性,突出本質屬性,通過拓展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典型例題,不斷變化辨析。當然,歷史學習、復習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歷史情境或者所有維度,學習者必須具有火眼金睛,觀題識角度,進行及時的甄別。識得此理,概念外延縱有萬千變化處,你只管縱橫捭闔任自由。
[參考文獻]
[1]劉汝明.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03).